動物的“報復(fù)”——真情
在森林的一個小木屋里,有一個白胡子老爺爺,他是森林的守護者。他帶著自己的小孫子和兩條獵狗,在這兒守護著這片森林。
森林中,不管是什么植物,什么動物,都是他們的朋友。一天,我來到了這片茂盛的森林,來到了這個小木屋,發(fā)現(xiàn)了一桿獵槍。獵槍掛在墻上,一位老人站在獵槍前,默默閉上眼,嘴巴里念些什么,這才離開。
我很奇怪,敲開了小木門,老人出來接待我,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的我忙詢問起他來。
老人嘆了一口氣,說了起來:“很早以前,我還年輕,是一個很喜歡打獵的人。我在村子里,是有名的獵手,我常帶著孫子去森林打獵。一次,我孫子不見了。我找了他好幾天,仍沒找到他,我后悔自己不該打獵,也許一些肉食動物看見同伴的死亡,吃了我的孫子來報復(fù)我吧”。
老人哭笑一陣,撫摸了一下一只跑到他身邊的梅花鹿,喝了一口清茶,繼續(xù)說:“我整整找了他兩年。一次,我又出去打獵,竟看見了我的孫子跟在一只猴子后面。他長得白白胖胖的,已經(jīng)六歲了,我想開槍打死那只猴子,但轉(zhuǎn)念一想,不行!我要看看它到底想干些什么”。
老人兩眼望著森林,指著前面一棵梧桐樹說:“唔,就是這兒。后來我才知道,我的孫子滑下了懸崖,被一棵樹勾住了,猴子和許多動物把我孫子救起養(yǎng)活了。當(dāng)我抱著我的孫子,猴子竟沖了過來。我孫子跟它不知說了些什么,猴子兩眼放出亮光,感激地望了我一眼,又依依不舍地看了一眼那被它撫養(yǎng)大的“孩子”轉(zhuǎn)身回去了。
“我找到了我的孫子,欣喜若狂,孫子也畢竟還認得我,就是不太會說人語了。我教了他三年,終于有些好轉(zhuǎn)了。我從此也不再打獵,要保護這些動物了!崩先舜蟾耪f完了。
我還沉浸在故事中,只聽背后傳來一個聲音,“爺爺,我回來了!”轉(zhuǎn)身一看,一個英俊的小男孩正看著我,“姐姐好!”他叫著!斑@是我孫子”,老人說道:“因為他有幾年是在森林長大的,我就給他取名為存林!崩先丝人粤艘宦暎瑢πO子說:“存林,飯在木碗里,自己去吃啊”。
老人又對我說:“所以,我認為,人在有時候也是愚蠢的,動物才是聰明的,它們也會報復(fù),但它們的“報復(fù)”是真情“。
午后,老人又給一只受傷的白鴿療傷,我也若有所思。我告別了老人,在夕陽的余輝中走了,回頭看見老人和存林在與動物們嬉戲,我的眼睛也頓時濕潤了。我想,正是這種真情,才能使人與動物之間的關(guān)系如此密切。
人啊,你們是不是該深思呢?我想著,一陣鬧鐘聲將我吵醒了。哇,是一場夢耶!我嘆了一口氣。雖然只是夢,但我們是否也應(yīng)該善待動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