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傳遞信息的名人故事
從古到今,人們都會傳遞信息,人們都在不斷地更新,改進信息傳遞的方式。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傳遞信息的名人故事,歡迎閱讀。
關于傳遞信息的名人故事1:【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據(jù)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單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單于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qū)牧羊。
19年后,漢昭帝繼位,漢兇和好,結為姻親。漢朝使節(jié)來兇,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于不肯,卻又說不出口,便謊稱蘇武已經(jīng)死去。
后來,漢昭帝又派使節(jié)到匈奴,和蘇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通過禁卒的幫助,在一天晚上秘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使,并想出一計,讓漢使對單于講:“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著一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著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
漢使聽后非常高興,就按照;莸脑拋碡焸鋯斡凇斡诼牶蟠鬄轶@奇,卻又無法抵賴,只好把蘇武放回。
關于傳遞信息的名人故事2:【風箏通信】
我們今天娛樂用的風箏,在古時候曾作為一種應急的通信工具,發(fā)揮過重要的作用。
傳說早在春秋末期,魯國巧匠公輸盤(即魯班)就曾仿照鳥的造型“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種以竹木為材制成的會飛的“木鵲”,就是風箏的前身。
到了東漢,蔡倫發(fā)明了造紙術,人們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紙糊之,便成了“紙鳶”。五代時人們在做紙鳶時,在上面拴上了一個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風箏”這個詞便由此而來。
最初的風箏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軍事偵察,或是用來傳遞信息和軍事情報。到了唐代以后,風箏才逐漸成為一種娛樂的玩具,并在民間流傳開來。
關于傳遞信息的名人故事3:【通信塔】
18世紀,法國工程師克勞德。查佩成功地研制出一個加快信息傳遞速度的實用通信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由建立在巴黎和里爾230千米間的若干個通信塔組成。
在這些塔頂上豎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裝一根水平橫桿,人們可以使木桿轉動,并能在繩索的操作下擺動形成各種角度。在水平橫桿的兩端安有兩個垂直臂,也可以轉動。
這樣,每個塔通過木桿可以構成192種不同的構形,附近的塔用望遠鏡就可以看到表示192種含義的信息。
這樣依次傳下去,在230千米的距離內(nèi)僅用2分鐘便可完成一次信息傳遞。該系統(tǒng)在18世紀法國革命戰(zhàn)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