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的故事
南宋著名宰相文天祥被元軍俘虜后,元朝皇帝對他許以高官,但文天祥不為所動,直到死也沒有改變心意。人們對文天祥的死感到惋惜,文天祥拒絕降元的史實就這樣流傳了下來。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文天祥的故事,歡迎閱讀參考!
文天祥的愛國故事
風(fēng)雨飄搖的南宋末年,造就了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元軍大舉南侵之際,文天祥率領(lǐng)軍隊與元兵苦戰(zhàn)于江西一帶,終因眾寡懸殊,兵敗被俘。文天祥被押解到燕京后,元朝當(dāng)局因知他文武全才,深孚人望,便軟硬兼施,甩了各種辦法,企圖用高官厚祿收買他。文天樣雖身陷囹固,卻堅貞不屈,志不可奪,寧死也不出賣自己的靈魂去做侵略者的鷹犬,表現(xiàn)了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
文天祥有一個弟弟叫文溪山,當(dāng)時還在惠州做官,他看著宋室江山大勢已去,不思振作,卻甘心媚顏事敵。就在文天祥被俘后的次年5月,他投降元朝,后即赴燕京,騎馬招搖于市。
文天祥在燕都獄中,聽到這個消息,捶胸跌足,放聲痛罵,大罵他的弟弟文溪山?jīng)]有骨氣。哭畢,援筆寫詩一首:
去年別我施出嶺,今年汝來亦至燕。兄弟一囚一騎馬,同父同母不同天?蓱z骨肉相聚散,人間不滿五十年。三仁生死各有志,悠悠白日橫蒼煙。
文天祥還有一個哥哥名叫文天禎,寶祜年間鄉(xiāng)舉,也曾做過官。后因弟文天祥死節(jié),于是再也不愿為官,隱居山林。同是一母所生,兄弟三人所走的人生道路卻大相徑庭,是和他們不同的道德信仰的人生追求分不開的。
文天祥從容就義的故事
公元1283年十二月初九,即元世祖至元十九年的一月九日,是南宋名相文天祥從容就義的日子。這一天,已經(jīng)被歷史銘記,被后人刻在心中。
公元1278年,元至正十四年,文天祥在廣東沿海被元朝將領(lǐng)張弘范俘虜,于次年送至京城大都。元世祖忽必烈對文天祥的事跡早有耳聞,想要讓他投降,于是在宮中召見了這位南宋官員。當(dāng)時,元朝宮廷禮儀是下跪,而南宋的禮儀則是作揖。文天祥見到忽必烈,只是按照南宋的禮儀作揖,卻不肯下跪,忽必烈也沒有強(qiáng)求。忽必烈讓文天祥投降,表示只要文天祥肯投降,原有的官職待遇可以維持不變。文天祥不愿當(dāng)元朝的臣子,于是被關(guān)進(jìn)了大都柴市的一個胡同里。
在文天祥被關(guān)押期間,元政府多次派人勸降,文天祥都沒有答應(yīng)。最后,忽必烈出于文天祥的號召力,還是決定殺掉他。文天祥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顯得從容不迫,神態(tài)沒有絲毫改變。這一天,關(guān)押文天祥的地方布滿崗哨,老百姓聽說文丞相要被處斬了,紛紛奔向刑場?斓叫行痰臅r候,監(jiān)斬的元朝官吏問文天祥有何話說,并表示回答就可免于一死。文天祥沒有回答,向南方下拜后從容就義,終年四十有七。
文天祥就義后,家鄉(xiāng)的學(xué)堂將他的畫像和歐陽修像掛在一起,供學(xué)子們頂禮膜拜,而他那威武不屈、忠貞愛國的精神也得以流傳后世,至今流芳。
延伸:文天祥是個怎樣的人
文天祥是南宋狀元,其才情自不必說,從后世流傳下來的詩歌也可看出文天祥這個狀元名符其實。不過,成為狀元的文天祥,仕途并不平坦,因為他不愿對奸臣妥協(xié)。文天祥在朝中屬于主戰(zhàn)派,他多次上書理宗皇帝殺掉提議遷都的董宋臣,但得不到回應(yīng)。后來,權(quán)臣賈似道以告病回鄉(xiāng)要挾皇帝,文天祥又起草制誥諷刺賈似道,因此被責(zé)令退休,時年三十七歲。文天祥的正直不阿雖然給他的仕途帶來羈絆,但是他并沒有因此而改變,其正直可見一斑。
實際上,文天祥不僅是一名正直的臣子,也是一位慈愛的父親。文天祥的后半生幾乎都在軍旅中度過,他的家小也隨軍轉(zhuǎn)戰(zhàn)南北。有一年,文天祥駐扎于麗江浦,當(dāng)時軍中流行疫病,士兵死者數(shù)百,他的母親和獨子在這個時候一起病死了,文天祥心中的悲痛可想而知。被捕之后,文天祥在大都被關(guān)了三年,始終拒絕元朝的誘惑。元朝統(tǒng)治者為了逼他就范,將他的妻子和僅剩的倆女柳娘、環(huán)娘沒入宮中為奴,文天祥在給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沒有妻兒骨肉之情呢?但事已至此……奈何奈何!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睘槿烁刚,見女兒受難而無能為力,心中苦悶可想而知。但文天祥不愿因家人而屈服,他死后連元世祖也頗為可惜,嘆道“好男子,不能為吾所用,殺之誠可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