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做漏網(wǎng)之魚作文1000字
雨果曾說:“印刷術殺死了建筑。”未曾經(jīng)歷中世紀的我們,卻陷入了生活被網(wǎng)絡“殺死”的境地。
確實,在這樣一個社交軟件代替了舒心,視頻通話排擠著火車的年代,人們對自己的一分一秒都愈加地“珍惜”了起來。因之,人們產生了錯覺——多進程、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必為主流。
誠然,在祖爾特等人的偉大成功后,這一切變得可行?磿䲡鰝飯,購個物,在網(wǎng)絡的幫助下,這一切的切換暢通無阻。由于人們利用了碎片化的時間,一天的工作量看似翻了幾番,人們必然會奔涌向這樣新的生活方式。
然而,為何現(xiàn)代中國少有文學上的巨人?為何科學界再無愛因斯坦?碎片化方式似乎加快了人們的進程。卻為何沒有加快歷史的進程?無他,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被碎片化。誠然,碎片化方式對于大部分物質生活都有極大的好處,剩余時間的利用確實可以堆積成山。然而,一切的思索、機緣、精研卻不可簡單地套用。
英國詩人華斯在思考時被友人的叩門所打斷,陀氏不經(jīng)歷漫長的死刑等待或許無日后之成就。精神與思維的蛻變需要的是連續(xù)時間的堆積,而不是如碎片化時間簡單的相加,那樣的量變無法引起質變。
可怕的是,如今的人們,似乎更愿意主動地沉浸在這樣的狂歡之中。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新生活方式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可我們是否能清晰地意識到這種生活方式的非必要性。余光中開玩笑時稱自己和余秋雨為兩條漏網(wǎng)之魚。不止是他們,許多老一輩的有識之士大多還沉浸在自己的領域為之奮斗一生,令人欽佩。而余秋雨還承認,如果大家都不上網(wǎng),那么他會上網(wǎng)。由此可見,網(wǎng)絡并不是一件壞事。而我想說的是:不碎不懼,可否之間?大多數(shù)的時間我們應當且最好借助科技的幫助,而我們的靈魂、精神卻會在這樣無趣的快節(jié)奏生活中疲憊不堪,我們需要“發(fā)呆”來撫慰,來滋養(yǎng)我們的內心。
我猜不是沒有人明白其中弊端,然而,一種社會的生活習慣最終會形成文化,雖然如今它還遠未成為文化傳統(tǒng),但近十年來的風向卻難以改變。而從主觀上,如今全世界的人都逐漸缺失著一種信仰,這是人們難以從碎片化生活分神出來的一大原因。人們沒有能靜下心全身心投入進去的事,或是責任,或是某領域的追求。一旦缺少這樣的信仰,人們便轉而投向電子,進而重復惡性循環(huán)。
我們應當清楚,跟隨時代大勢是多數(shù)人的必然,一兩條漏網(wǎng)之魚畢竟是不凡的龍鯉。不過,在享受碎片化的過程中,我們大可跳出漁網(wǎng),做一時漏網(wǎng)之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