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成立70周年短文
近年來,許多專家學者從資源、政策等不同角度探尋內蒙古經濟“跑得最快”的原因。但只有走近內蒙古的人,才會感受內蒙古發(fā)展中那最能打動人心的內核——民族團結。
內蒙古自治區(qū)黨委統戰(zhàn)部副部長王月虎說,正是70多年來創(chuàng)造性地堅決貫徹執(zhí)行黨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帶來了內蒙古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的大好局面,為內蒙古騰飛奠定了堅實的跳板。
內蒙古人民不會忘記,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在內蒙古安排了包鋼、包頭一機、包頭二機等一批重大工業(yè)項目,一舉奠定了內蒙古工業(yè)的基礎。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者們,響應國家號召,奔赴邊疆,戰(zhàn)風沙,斗嚴寒,吹響了開發(fā)內蒙古的號角。多少年來,無數的當代“昭君”,將智慧、汗水,將青春和子孫獻給了草原,為內蒙古插上騰飛的翅膀。
內蒙古人民由衷感謝,國家多年來致力于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發(fā)展,內蒙古成為全國既享有西部大開發(fā),又享受振興東北等老工業(yè)基地的扶持政策的地區(qū)。
內蒙古的發(fā)展歷程,是一部草原人民與全國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光輝篇章。在建設包鋼、開發(fā)白云鄂博鐵礦時,在內蒙古自治區(qū)黨委政府的耐心工作下,蒙古族群眾向著神圣的敖包山久久祭拜后,讓開了施工的大道。
在內蒙古西部阿拉善,東歸祖國的土爾扈特蒙古族后裔,為了祖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承受生活生產中遇到的無數困難,幾次搬離故土,讓出大片草原,讓出水源地,成就了中華兒女的飛天夢想。
人們難以忘懷,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和六十年代初期,華東一些地區(qū)的兒童因缺少食品而難以生存,蒙古族牧民以草原般寬廣的胸懷,接納了3000多名“國家的孩子”。在那個嚴重困難時期,內蒙古把當時的食物和的藥品都優(yōu)先保證這些孩子。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fā)生后,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紅十字會捐款辦公室里,4個70多歲的蒙古族老人從草原深處趕來,一進屋就從蒙古袍里掏出1100元交給工作人員。其中一位長者說話間哽咽了:“(上世紀)七十年代草原遭受過特大雪災,道路不通、沒有通訊,是全國各族同胞用坦克開路、空投食品、捐款救助,幫助牧民渡過難關,F在,四川同胞遭受大地震災害,我們也一定要貢獻自己的力量!
內蒙古的發(fā)展離不開中央和兄弟省市的支持,發(fā)展起來的內蒙古也不斷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2008年,當南方遭遇冰雪災害時,當全國人民奮力抗震時,內蒙古全力保障煤炭和電力供應,患難與共,共度時艱。
“民族團結如空氣般寶貴,沒有任何一個民族的利益可以獨立于其他民族的利益之外、獨立于中華民族的利益之外而單獨存在!痹蝺让晒抛灾螀^(qū)主席、現任國家民委主任的楊晶如是說。
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惜自己的身體一樣珍惜民族團結,這是內蒙古2400萬草原兒女的心愿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