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七夕
寂靜清淺的初秋,又是一年七夕。傍晚的云彩已經(jīng)漸漸隱沒,天空一片琉璃灰。雖未聽聞點滴梧桐雨,亦未見一抹欲盡的殘紅,更不曾燃上如豆的菊燈,卻為一對雙飛的雁兒驚起心中漣漪。
此夜,月明如霜,好風(fēng)如水。茫茫星河里,兩心相知的愛人,情話正酣。漫漫網(wǎng)絡(luò)中,素昧平生的朋友,擁抱陌路。哪中是愛,哪中是寂寞,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道明。參不透,轉(zhuǎn)念想兒時吧。
印象中的七夕,是從兒時的一出戲開始的。農(nóng)忙秋收過后,鄉(xiāng)里都會唱大戲酬神,跟著三姑六婆摸索著走上十里八里的窄路,才能聽到咿呀聲,然后看到亮堂堂的戲臺和黑壓壓的腦袋。那出戲,叫百日緣。大抵講的就是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遺憾的是我從未看到全出,只是選段,而選的無一例外都是離別那段,可能世間唯有離別最傷情,最刻骨。并無過多的人物,仙女和董永,哭哭啼啼的難解難分,孩子們,在臺下,嗑完瓜子抓花生,耷拉著脖子盼仙女快上天,等這無聊的戲收場。輕離別的我們,不懂沾襟的衰老婦人。
而對七夕的喜愛,卻是因為另一件事兒。有適齡待嫁的姑姑,在兒時的葡萄架下,石凳上,擺上幾盤瓜果。偷偷祈求一段美滿姻緣。我們一伙小孩子則目光如炬,鎖定了自己想要的水果,等靜默結(jié)束,火速拿下自己的獵物。還聽說夜深人靜時,能聽見牛郎織女的綿綿情話,好奇的我們,不知道情話為何,吃完了瓜果,傻傻忽坐忽醒到天明。卻只聽到隱約的酣聲,曾天真的以為這就是情話的聲音,若有若無,忽高忽低,時疾時緩。
當(dāng)年的翩躚少年郎,嬌俏小女兒,早已留在那葡萄架下的微弱酣聲中,再不能重來了。七夕,也已經(jīng)是形式大于內(nèi)容了。追愛的年輕人,用輕浮的玫瑰和巧克力埋葬了七夕的浪漫。網(wǎng)絡(luò)征友,電視征婚,七夕征情人。嬉鬧的速食愛情,讓人絕望惶恐,卻也并無罪惡。一年的光陰,換來一夜的相聚,這是牛郎與織女。一夜的光陰,換得一生的蹉跎,這是現(xiàn)在的我們。誰幸福,誰悲哀?叱咤風(fēng)云的君王,又何嘗不羨慕牛郎與織女。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做連理枝。玄宗和玉環(huán)七夕曾許下的生死相守諾言,最終伊人卻只得輾轉(zhuǎn)蛾眉馬前死,空留那人孤燈挑盡不成眠,酒醒后,如何消永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