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黨員民情日記三篇
篇一
為了給本次活動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chǔ),我以班級為單位,了解我班現(xiàn)有16名留守孩子,從在校表現(xiàn)來看,這些留守孩子生活自理方面的表現(xiàn)令師生稱贊,但“留守孩子”的整體狀況令人堪憂,其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xiàn)為:
不思進取,人生理想普遍不明;學習成績普遍較差,缺乏關(guān)愛,性格內(nèi)向、自卑;兒童自律能力差,紀律散漫,上網(wǎng)吧;作為獨生子女,是祖輩的掌上明珠,可呼風喚雨„„
面對如此的情況,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該怎么辦?
篇二
要獲取更具體真實的第一手材料,必須和這些留守孩子談?wù)勑,理解他們的具體情況,掌握必要信息,為我的下一步工作提供有力的保證。
今晚我利用晚自習第三節(jié)時間,同這些孩子召開了一次座談會。了解到王婷同學的父母、哥哥在深圳打工,哥哥同媽媽在一起打工,父親卻在另外的廠里做事,家里只有七十多歲的爺爺無人照料。父母、哥哥很少回家,只是偶爾打個電話。但年邁的爺爺經(jīng)常生病,王婷同學不得不經(jīng)常請假回家照顧爺爺。由于缺乏父母的關(guān)愛,王婷同學自尊心較強,也很自卑,還有一定的攀比心。在校總體表現(xiàn)還可以,就是在上課時經(jīng)常走神,學習動力不足,目標也不明確。我經(jīng)常鼓勵她要好好學習,和同學們多比比成績,或者跟老師談?wù)勑睦锏南敕,想爸爸媽媽就打電話,通過交談,她也開始重拾學習的自信,在專業(yè)的背誦中有較大的進步。
夜深了,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想,對這樣的孩子,作為教師,的確需要給他們更多的關(guān)愛。我常常思考:“留守孩子”僅僅需要物質(zhì)上的填補嗎?答案是肯定的:不。他們所需要的只是——心靈的關(guān)愛。
篇三
為了掌握更多的信息,了解“留守孩子”監(jiān)護人的意見和建議,我常常利用空余時間,給留守孩子的父母進行多次電話家訪。針對“留守孩子”問題,家長們多數(shù)也感覺很無奈,生活的壓力,讓他們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拋老棄幼。家長們認為,孩子交給學校,就希望學校全權(quán)照顧孩子的學習及做人的道理。他們認為自己是個打工者,既沒有教育的時間和距離,也缺乏教育的能力,所以對學校是寄予了一切。他們心里認為,終年沒能陪伴孩子,總覺心里有愧,所以在平時的生活中,只要能滿足孩子的,就一定滿足,尤其是金錢的滿足。有家長透露,每個月給孩子的費用達1400元。這樣的家庭教育必然使部分“留守學生”形成了不思進取,自由散漫的壞習慣,養(yǎng)成從小花錢如流水,造成壞習慣。加上孩子自律能力差,監(jiān)護人管不上,這樣就造成留守孩子紀律散漫,不聽老師的話,說謊,上網(wǎng)吧,做些違法亂紀的事。尤其是高中女生,心里感覺孤獨,無處傾訴,漸漸走向了“早戀”的道路。
聽著一個個家長的深情囑托,我心情沉重。作為家庭,他們?nèi)绾蚊鎸ι畹膲毫,作為學校,我們?nèi)绾螏椭麄,讓他們在為社會?chuàng)造財富又能解決溫飽問題的同時,又沒有后顧之憂。
我想,我們能做的就是——關(guān)愛學生。老師,只有用愛的行為和舉止,才會叩響留守孩子心靈深處的琴弦,才會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才會使留守孩子懂得和接受老師的教誨,只有讓愛扎根于育人土壤,教育才是有效的,也只有這樣做,才能為家長們解除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