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記偉人故事4篇
導語:偉人是指功績卓著,受人尊敬的人,也有認為"偉人'"是一個稱號,與"英雄"之類概念。
偉人故事一:華佗拜師學藝
華佗,字元化,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沛國(今安徽亳縣)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醫(yī)學家。華佗發(fā)明的“麻沸散”,是一種很有效的全身麻醉藥,比西方的麻醉藥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華佗對世界醫(yī)學的貢獻非常巨大。不要以為華佗一生下來就是神醫(yī),華佗小時候學醫(yī),經(jīng)歷了千辛萬苦。
偉人故事二: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江邊發(fā)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撈落水的石獅,卻怎么也找不著。這時,一個叫徐霞客的小孩說,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獅。果然石獅找到了,大家都贊譽這個聰穎的小孩。原來他就是長大后成為偉大地理學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偉人故事
偉人故事三: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yǎng)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愿終日誦經(jīng)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zhí)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鉆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于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后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jīng)》,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fā)揚光大!
偉人故事四:張海迪的故事
張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東半島文登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里。5歲的時候,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覺,生活不能自理。醫(yī)生們一致認為,象這種高位截癱病人,一般很難活過27歲。在死神的威脅下,張海迪意識到自己的生命 也許不會長久了,她為沒有更多的時間工作而難過,更加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用勤奮的學習和工作去延長生命。她在日記中寫到:“我不能碌碌無為地活著,活著就要學習,就要多為群眾做些事情。既然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把一切奉獻給人民。”1970年,她隨帶領知識青年下鄉(xiāng)的父母到莘縣尚樓大隊插隊落戶,看到當?shù)厝罕娙贬t(yī)少藥帶來的痛苦,便萌生了學習醫(yī)術解除群眾病痛的念頭。她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來了醫(yī)學書籍、體溫表、聽診器、人體模型和藥物,努力研讀了《針灸學》、《人體解剖學》、《內(nèi)科學》、《實用兒科學》等書。為了認清內(nèi)臟,她把小動物的心肺肝腎切開觀察,為了熟悉針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畫上了紅紅藍藍的點兒,在自己的身上練針體會針感。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終于掌握了一定的醫(yī)術,能夠治療一些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在十幾年中,為群眾治病達1萬多人次。
后來,她隨父母遷到縣城居住,一度沒有安排工作。她從保爾·柯察金和吳運鐸的事跡中受到鼓舞,從高玉寶寫書的經(jīng)歷中得到啟示,決定走文學創(chuàng)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筆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啟迪人們的心靈。她讀了許多中外名著,寫日記、讀小說、背詩歌、抄錄華章警句,還在讀書寫作之余練素描、學寫生、臨摹名畫、學會了識簡譜和五線譜,并能用手風琴、琵琶、吉他等樂器彈奏歌曲。現(xiàn)在她已是山東省文聯(lián)的專業(yè)創(chuàng)作人員,她的作品《輪椅上的夢》問世,又一次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認準了目標,不管面前橫隔著多少艱難險阻,都要跨越過去,到達成功的彼岸,這便是張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來一瓶進口藥,請她幫助翻譯文字說明,看著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張海迪便決心學習英語,掌握更多的知識。從此,她的墻上、桌上、燈上、鏡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寫上了英語單詞,還給自己規(guī)定每天晚上不記10個單詞就不睡覺。家里來了客人,只要會點英語的,都成了她的老師。經(jīng)過7、8個年頭的努力,她不僅能夠閱讀英文版的報刊和文學作品,還翻譯了英國長篇小說《海邊診所》,當她把這部書的譯稿交給某出版社的總編時,這位年過半百的老同志感動得流下了熱淚,并熱情地為該書寫了序言:《路,在一個癱瘓姑娘的腳下延伸》。
以后,張海迪又不斷進取,學習了日語、德語和世界語。海迪還盡力幫助周圍的青年,鼓勵他們熱愛生活、珍惜青春,努力學習為人民服務的本領,為祖國的興旺發(fā)達獻出自己的光和熱。不少青少年在她的輔導下考取了中學、中專和大學,不少迷惘者在與她的接觸中受到啟發(fā)和教育變得充實和高尚起來。張海迪在輪椅上唱出了高昂激越的生命之歌,這支歌的主旋律是:一個人生命的價值在于為祖國富強、人民幸福而勇敢開拓、無私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