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還有多少水
地球上還有多少水
水不同于其他資源,對生命至關重要。人類的祖先來源于水,至今胎兒仍在母體的羊水中成長,人體的60%是液體,其中主要是水。水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一旦失去體內水分10%,生理功能即嚴重紊亂;失去水分20%,人很快就會死亡。水對人類以外的生命也是如此,它是一切生命之源,人類在外星球尋找生命,首先是找水。水對經濟而言不可或缺,農作物無水會枯死,工業(yè)無水不能生產。水是人類一切文明之源。
地球上的水很多很多,據(jù)估計水的總體積約為13.8億立方公里。如果將這些水平均分布于地球表面,相當于地球整個表面覆蓋著一層平均深度為2650米的水。但是十分可惜,這些水98%是咸水,主要分布在海洋中。淡水只占地球水總量的2%,約有3000萬立方公里,而這2%的淡水也不能全為人類所應用,因為它的88%被凍在兩極的冰帽和冰川里,剩下的12%即河流、湖泊和能開采的淺層地下水才可為人類應用,其中絕大多數(shù)又為地下水,不開采不能應用,可直接應用的河流湖泊中的水,只占淡水總量的0.04%。地球上的水,總是處在變化之中,海洋和陸地上的水蒸發(fā)到大氣中,再形成雨或雪落回大地,滋養(yǎng)萬物,補充河流、湖泊或注入大海。水還會滲入地下,匯入地下蓄水層。極深的地下水不能補充,也不能開采,被稱為原生水,因而不能再生。正因為水資源的這種流動性質,因而形成陸地的水澇或干旱,造成水資源分布不均衡,世界上每年約有65%的水資源集中在10個國家里,而人口共占世界總人口的40%的80個國家(其中9個國家在近東和中東)卻嚴重缺水,另26個國家(共有2.3億人口)的水資源也很少。我們稱這些國家為缺水國家。國際上對缺水國家的標準是依據(jù)瑞典水文學家馬林、法爾肯馬克所下的定義:如果一個國家所擁有的可更新的淡水供應量在每人每年1700噸以下,那么這個國家就會定期或經常處于少水的狀況;如果每人每年水供應量在1000噸以下,那就會感到水緊缺。目前平均年每人供應水1000立方米以下的國家有15個。在這些國家中馬耳他年人均只有82立方米,其缺水情況位居缺水國家之首。除馬耳他外,最缺水的國家還有卡塔爾(年人均占有91立方米)、科威特(95立方米)、利比亞(111立方米)、巴林(162立方米)、新加坡(180立方米)、巴巴多斯(192立方米)、沙特阿拉伯(249立方米)、約旦(318立方米)、也門(346立方米)、阿爾及利亞( 527立方米)、布隆迪(594立方米)、佛得角(777立方米)、阿曼(874立方米)、阿聯(lián)酋(902立方米)、埃及(936立方米)。預計到21世紀中,這些國家的水將比石油還貴,如馬耳他年人均將為68立方米。
由于生活水平和生產方式的不同,水的消費差別也很大。世界各地每人每天平均消費的水為:美國600升、歐洲200升、以色列260升、巴勒斯坦70升、非洲僅為30升。美國人為非洲人用水量的20倍。在發(fā)達國家,你只要擰開水龍頭,在你尚未意識到之前就已經用掉了大量的水;而在炎熱的發(fā)展中國家,特別是那些城市邊緣簡陋的棚戶區(qū)里,幾十戶甚至百戶人家只有一個水龍頭,每天只要用上2公升水就算是奢侈的享受了。世界水文理事會主席馬哈茂德·阿布—扎依德說:“在50年代,只有少數(shù)幾個國家缺水,但是到了90年代后期有26個國家的3億人口缺水,預計到2050年,約有占世界人口的2/3的66個國家將由一般缺水發(fā)展為嚴重缺水。”目前全世界有29億人喝不上干凈的飲用水。水的污染更使已經緊缺的水資源形勢雪上加霜,全球由此而產生的經水傳染的疾病每年使1500萬人喪生,其中大部分是兒童,僅腹瀉每年就造成四五萬嬰兒和差不多相同數(shù)量的成年人死亡。世界上的一些著名科學家們幾十年來一直在研究世界水的前景,他們的共同結論是形勢十分嚴峻。他們提醒人們,如果水資源消耗殆盡,人類的健康,經濟發(fā)展以及生態(tài)系統(tǒng)都將受到威脅。
綜合世界各地信息,目前人類避免水危機所采取的行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控制人口增長。自本世紀以來,人類用水速度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而迅猛增長。世界人口50年代為25億,1999年為60億,50年增加了1.2倍。與此同時農業(yè)用水則增加了5倍,工業(yè)用水增長26倍,市政用水(城鄉(xiāng)地區(qū)的家庭及生活用水)增加了18倍,F(xiàn)在世界人口正以每年8100萬的速度遞增,預計2050年將達到94億,水的需求也將隨之成倍增長,形勢會更加緊張。但是也有些權威人口專家認為,人口形勢隨著人們文化與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計劃生育工作的開展,也可能出現(xiàn)新的變化。他們正認真考慮這樣一種可能性,即在我們有生之年,世界人口增長將達到頂峰,然后開始無定期下降。
第二是改變觀念,切實把水作為一種稀有資源來管理。這種觀念上的轉變可能節(jié)約大量資金。例如,在一些第三世界國家的某些城市,60%的飲用水因水管生銹或者管路的搭接違反規(guī)定而流失。馬尼拉市自來水總管的泄流量已達供水總量的58%,而在管理較為完善的新加坡,水管泄漏損失平均只有8%。聯(lián)合國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英國和美國浪費水的比例約有12%,工業(yè)化國家因滲漏造成的浪費約有10%,個別地區(qū)通過采取節(jié)約用水措施和循環(huán)用水的措施甚至可以節(jié)省更多的水。目前尚未發(fā)生一起水戰(zhàn)爭,但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的用水需求,上游地區(qū)對下游地區(qū)的控制(上游控制河水流量)等種種因素都可能會點燃蓄積已久的沖突。目前世界上有215條國際河流,有若干個國家共同分享的300處地下水流域和地下蓄水層,這些地方均十分需要建立良好的伙伴關系。
第三,運用高新技術,代替或改進傳統(tǒng)的工農業(yè)用水方式。人類使用水資源的方式也是加劇水資源緊張的重要原因。在消耗的水資源中市政占8%,工業(yè)用水占22%,農業(yè)灌溉用水占70%,后兩項合計用水占92%。發(fā)展中國家每公頃灌溉農田的用水量是工業(yè)化國家的兩倍,但產量僅為后者的1/3。原因就是方式不同,一個是采取漫灌式,一個是采取噴灌式或地下管澆法。前者由于氣候炎熱,有一半的水在貯存地區(qū)或流經露天灌溉渠時就蒸發(fā)掉了(一般蒸發(fā)1/8)。漫灌法還會導致土壤退化(鹽堿化),巴基斯坦在20世紀上半葉在印度河平原上的1000萬公頃土地得到了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