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的小鏡頭
我熱愛生活,熱愛生活中的那一個個精彩的小鏡頭。然而,我更偏愛博物館里一個個小鏡頭。
雙休日,博物館里到處是人。從上往下看,各種各樣的頭發(fā)顏色便映入我的眼簾:有黑色的,有灰色的,還有金色的等等。有的“頭”在那里“呆”了老半天,有的頭則迅速地移動著;有的步伐很慢,有的步伐很快,但都只發(fā)出輕幽幽的聲音,使人心中感到很坦然。
有的戴著金絲邊的眼鏡,有的戴著隱型眼鏡;老花眼鏡、近視眼睛和放大鏡,都在博物館里一一呈現。
人們都排著隊,仔細地觀賞著文物,井然有序。
你瞧,一個長得很帥的外國青年,約二十四、五歲,穿著一身運動服,正埋頭苦“干”,用一手流暢的隸書字體記錄著關于古代中國的文物介紹,“刷刷刷”快級了。記錄本上已密密麻麻地撒滿了他的字體,干凈平整。他還試著將文物的樣子粗略地畫下來呢!
在外國青年的旁邊,站著一位約三十五六歲的中年婦女,臉上表現出嚴肅的神情。鉛筆時不時地“說”著“悄悄話”:“沙沙沙——”原來是那位婦女正在用她那纖細的手控制著筆桿,在潔白空蕩的紙上畫出一個個形象逼真的古文物。
“這是我國古代的——”這時,我耳旁傳來了輕微的聲音,清脆悅耳,使人心中立刻感到很舒暢。噢,是兩位雙胞胎姐妹,不到九歲,身高也只有一米二差不多,一定是前面婦女的孩子。只見她們用手指在玻璃上,一個字一個字的念著,很吃力,卻很專注。
再旁邊是一位滿頭銀發(fā)的老者,高齡約有八十歲。拿著放大鏡照古文物上的圖案,瞇著眼睛,顯得很費力,可仍舊舍不得把放大鏡拿下。
我沒有打擾任何人,悄無聲息地離開了博物館。但這些生活中的鏡頭,我卻忘也忘不了。它似乎告訴了我什么,到底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