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后感
在整個暑期中我讀了許多的書,但是最打動人心的,還是我最愛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羅貫中。羅貫中,名本,字貫中,山西并州太原人,漢族,號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代表作《三國演義》。14歲時母親病故,于是輟學隨父親去蘇州、杭州一帶做生意。元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羅貫中也曾參與其中!坝兄緢D王”的羅貫中在蘇州結(jié)識施耐庵,以師徒相稱,兩人一同參加位于平江的張士誠反元起義政權(quán),做過一段時間幕僚后離開。由于曾與另一位吳王朱元璋為敵,在明朝成立之后,羅貫中放棄讀書人步入官場的機會,創(chuàng)作《殘?zhí)莆宕费萘x傳》《隋唐志傳》等著作。
《三國演義》里有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曹操、諸葛亮、劉備、關(guān)羽、魯肅等。其中我最喜歡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后世各種杰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歌頌他,熱愛他?梢哉f,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
《三國演義》里還有許多精彩的內(nèi)容。如:東漢末漢靈帝建寧年間,張讓等“十常侍”專權(quán),天下大亂,盜賊蜂起。巨鹿郡張角率眾謀反,四方百姓裹黃巾而從者四五十萬,聲勢浩大,官軍望風而靡。幽州太守劉焉出榜募兵討賊,涿縣樓桑村漢室宗親中山靖王之后劉備與河東解良人關(guān)羽、屠戶張飛桃園結(jié)義,應(yīng)募投軍,英勇殺賊,屢建戰(zhàn)功。劉、關(guān)、張在戰(zhàn)場上救了中郎將董卓,因身無官職,被董卓輕慢,改投朱。宛城戰(zhàn)役,劉備等與孫堅同立大功,又因沒有人情,未能授官。后來雖然因郎中張鈞引薦進京,又因“十常侍"作梗,僅授中山府安喜縣尉。恰逢督郵到縣考察,作威作福,張飛酒后怒打督郵,劉、關(guān)、張只好棄官而去。漢靈帝駕崩,大將軍何進專權(quán),扶立皇太子劉辯即皇帝位,但未能聽袁紹、曹操計謀,及時誅殺“十常侍”。何進密詔董卓等率兵進京,謀誅宦官;鹿購堊尩扔X察,謀殺何進;袁紹、曹操等又誅殺宦官,朝政大亂。董卓乘勢擁兵進京,先是收買荊州刺史丁原的義子呂布,殺死丁原,繼而逼走中軍校尉袁紹,終于廢除少帝劉辯,立陳留王劉協(xié)為漢獻帝,獨攬朝綱。曹操借獻刀為名,行刺董卓失敗,逃往故鄉(xiāng)陳留。途中,中牟縣令陳宮感其忠義,棄官相從;此后又因曹操誤殺呂伯奢全家棄之而去。曹操回到陳留,發(fā)矯詔馳報各道,招募義兵,討伐董卓。袁紹等各鎮(zhèn)諸侯起兵相應(yīng),劉備、關(guān)羽、張飛也隨北平太守公孫瓚一同前往。眾諸侯公推袁紹為盟主,進兵汜水關(guān)挑戰(zhàn)。董卓驍將華雄屢敗諸侯,危急之時,關(guān)羽出馬,“云長停盞施英勇,酒尚溫時斬華雄”。董卓自將十五萬大軍把守虎牢關(guān),劉、關(guān)、張又在虎關(guān)前戰(zhàn)敗董卓義子——虎將呂布。董卓無奈,竟然下令焚燒洛陽,遷都長安。曹操引兵追趕董卓,兵敗而回。討伐董卓的各路諸侯也各歸本處。孫堅率兵在洛陽救火,從井中獲得傳國玉璽,與袁紹等產(chǎn)生矛盾,拔寨離開洛陽,回江東另圖大事。袁紹連夜修書一封,差心腹送與荊州刺史劉表,教他在路上截奪,未成。袁紹與公孫瓚爭奪冀州,發(fā)動磐河大戰(zhàn)。公孫瓚得趙云、劉備、關(guān)羽、張飛之助,屢敗袁紹。后得董卓假天子詔命調(diào)解,互相講和。公孫瓚表薦劉備為平原相,劉備與趙云執(zhí)手垂淚,不忍相離。袁紹之弟袁術(shù)回南陽,修書向劉表借糧,劉表不與。袁術(shù)懷恨,借截路事挑撥孫堅與劉表的關(guān)系。孫堅跨江擊劉表,連戰(zhàn)告捷。后來卻因輕敵冒進,中劉表謀士蒯良之計,體中箭、石,腦漿進流而死,壽止三十七歲。孫堅部將黃蓋生擒劉表部將黃祖,孫堅之子孫策以黃祖換回父親尸首,退回江東,招賢納士,屈己待人,四方豪杰,漸漸歸之。董卓在長安聞聽孫堅已死,更加驕橫恣肆。司圖王允巧施連環(huán)計,先將府中歌伎貂蟬許嫁董卓義子呂布,此后又將貂蟬獻給董卓,離間二人關(guān)系。鳳儀亭邊,呂布與貂蟬私會,被董卓當場撞破,使父子感情徹底破裂,終至王允與呂布合謀誅殺董卓。董卓馀黨李傕、郭汜等上表求赦,王允不許,遂用謀士賈詡之策,聚眾十萬,進犯長安。呂布有勇無謀,戰(zhàn)敗,棄家投奔袁術(shù)。王允跳樓死節(jié),李傕、郭汜秉持朝政。西涼太守馬騰、并州刺史韓遂奉漢獻帝密詔討賊,李、郭不聽賈詡勸告,初戰(zhàn)被馬騰之子馬超殺敗,重用賈詡堅守之計,終使馬、韓退兵。青州黃巾又起,李傕、郭汜用賈詡接納豪賢之謀,命曹操前往破賊。曹操不過百余日,招安降兵三十余萬,又招賢納士,得謀臣荀彧、荀攸、程昱、郭嘉??武將于禁、典韋等,勢力大增,威鎮(zhèn)山東。曹操遣泰山太守應(yīng)劭往螂琊郡搬取父親曹嵩,不意曹嵩被徐州太守陶謙部下殺害。曹操興兵替父報仇,所到之處,殺戮人民,發(fā)掘墳?zāi)。陶謙派糜竺往北海太守孔融處求救,恰遇孔融被黃巾圍困。太史慈突圍至平原劉備處求救,內(nèi)外夾擊,大敗黃巾。劉備又到公孫瓚處借兵及趙云,與孔融同救徐州,并借呂布襲破兗州、進據(jù)濮陽之機,迫使曹操退兵。陶謙想將徐州讓給劉備,備固辭,暫屯小沛。趙云辭去,二人揮淚而別……
最后三國歸于晉帝司馬炎,為一統(tǒng)之基矣。此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也。后來后漢皇帝劉禪亡于晉泰始七年,魏主曹奐亡于太安元年,吳主孫皓亡于太康四年,皆善終。
《三國演義》不僅是較早的一部歷史小說,而且代表著中國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它以宏大的結(jié)構(gòu)描寫了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tǒng)治集團相互間的尖銳復(fù)雜的政治斗爭,塑造了曹操、劉備、周瑜、諸葛亮、關(guān)羽等眾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殘暴罪行,寄托了人民渴求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愿望。這部長篇小說在中國文學史上和人民的生活中,都有著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