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論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韋編三絕,丹書留青。哪些以文章見稱,托文言志名垂千古者很多。然而,無論是甲骨文,竹簡,還是現(xiàn)在裝訂精美的圖書,在其銷繁就簡的過程中卻充滿了坎坷。從秦始皇焚書坑儒起,到歷代王朝大興文字獄,人們噤若寒蟬。鸚鵡面前不敢言形象地表達了有言不敢書,有言難書的情形。
魯迅曽說過,拿起筆來,文字也是投向反動階級的一把匕首利器?鬃油硕洞呵铩,司馬遷刑而著《史記》,董狐更是置安危于不顧,秉承正義之筆,其壯舉堪于日月同輝。但是由于每個人的學識經(jīng)驗的限制,個人喜惡偏愛不同,甚至還有為親者諱的主觀意識,以及受他們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等各種原因地影響,書中的確存在瑕疵和不足,偏跛不實之處在所難免。世人以質(zhì)疑審視的眼光,用事實加以考證,用發(fā)展辯證的觀點,提出自己獨到見解,是難能可貴的,也是必須的。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就是要求人們具有這種不讀死書的精神。但是我們并不能因為書中存在的錯誤就對它們?nèi)P否定,視之為糟粕。把他們當做洪水猛獸,一律予以擯棄。唯有百家爭鳴,采百家之長,才能集思廣益,成就一家之言。那里能惜墨如金,緘口不言呢!一書之賜,勝于金玉。人生樂趣莫大于立言撰書了。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妙處難以與人說的精華之處,更要千方百計地記下來。如果仍然有不足以表達的,可以續(xù)之以其他的方式,用畫圖摹擬,供眾人揣摩領會之用。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不定還會在此啟發(fā)下,開創(chuàng)出另一番天地。長江后浪推前浪,安知后生不如前輩。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不要擔心后來者不能領悟或超越自己。牛頓曽說過:我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許多改變歷史的世紀大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發(fā)明無不是建立在前人無數(shù)次探索與失敗基礎之上,在吸取教訓,不斷總結(jié)經(jīng)驗的基礎上,對前人成果進一步提煉和升華?梢哉f,每一項偉大的科學成就背后,就是一部甘為奉獻,甘為人梯者們譜寫成的長篇巨著。
言之無文,行之不遠。當你遨游在書的海洋時,汲取的正是作者們心血的結(jié)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