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揉讀
是風(fēng),在那皎潔的月光下,聆聽草浪浮游;是天,在浩渺的宇宙中,吸吮人世蹉跎;是馬,馭風(fēng)凌空,穿越幾百里的悶熱浮沉,胸前才會有風(fēng)。
水滴石穿,水性,文心。曾借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揉于時光琉璃,歲月斑駁的心田;曾借以“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揉于楚岸汨羅江口靈魂的痛惜;曾借以“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揉于“雄州霧列,駿采心馳”的心靈贊歌。抑揚(yáng)頓挫的中華格調(diào),文心在傳承,文性在滌蕩。如水之柔長,性之鏗鏘,歲月的積淀也會揉碎生命中的巨石。
“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fù)道行空,不霽何虹?”慢讀之,似云中觀霧;細(xì)讀之,如觀“龍戲長橋,宮池樓臺”之壯美;用心讀之,為之美之所傾,為妙之所悟,為理之所迷;揉讀之,揉于世俗的風(fēng)塵迷亂,揉于杜牧思國思危,便韻味綿長,如妙曲悠揚(yáng),如利劍鋒芒。揉讀于心,孰知非同常理,背道而行,秦王朝如馭脫韁野馬,已無回天之力。揉讀是與作者心靈的共鳴。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dú)伶人也哉?”此句細(xì)而不虛,實(shí)而不膩。唐莊宗李存勖,寵伶人而身死國滅。好一句“豈獨(dú)伶人也哉?”為后世之王而迷惘,為今之意味深長。文心相具,只以揉性而知。借東風(fēng)之明智,四海之豪放,九州之神威,揉于靈魂的深處,此乃文性所生,滋于文心而滲于情。揉于每一個細(xì)胞深處,人性的弱點(diǎn),與靈魂對話。吾生盡微患積已久,智勇長困之所溺,是性,是氣,是心,是志。揉讀,如沐浴靈魂深處,領(lǐng)略字里行間之哲思奧妙,是文性點(diǎn)燃文心,是對已往文學(xué)創(chuàng)傷的撫慰。
“蓋東野之使者不知問家人以月日,如耿蘭之報,不知當(dāng)言月日!币苍S“過度”是此句最恰當(dāng)?shù)亩x,似秋風(fēng)撫掠胡楊似動非動,有著歲月的積淀,更流露著黯然神傷。揉一揉,字幕背后的世界,心不得不為之顫栗。奴隸的心在跳動,只是供四肢的飛奔。韓愈悲其侄,則宦海浮沉,人世無常,王之魔于民,民之泣于無聲。以當(dāng)今中國相揉于世界祭文的歲暮,揉碎了世人的心,蘇醒了世人的靈魂。是意志的較量,更是孝義的控訴。如今,韓國,有柳義元為父守孝三年,而中國卻在敬畏中對韓心生恐懼。文心,是時代的訴說,揉于心,便是靈魂與人格的印證。揉讀于心,亙古至今,心便有了靈氣。
觀其鋒而不析質(zhì),則不明實(shí)利;
拂其表而不入心,則不明實(shí)意;
讀其文而不揉于心,則不明其志。
相與細(xì)讀、精讀、心讀,揉讀是文性的享受,是靈魂的塑造,是通明的徹骨,徹心。
相與析文解字,揉讀是心靈的較量,是理之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