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個被稱作“它”的孩子有感
當我拿起<<一個被稱作“他”的孩子>>這本書時,我就被這題目深深的吸引住了。我知道“它”這個字的含義:一般都指不是人的東西或者是動物。那為什么書中會把一個天真善良的孩子比喻成了動物呢?
讀完這本書,讓我從心底里感到震撼,我終于明白了作者為什么把自己稱作“它”。這可就要從母親虐待他說起:
母親長期以來虐待自己的親身骨肉有著不同的手段:不讓他吃飯、讓他脫光衣服躺在滾燙的火爐上、對著鏡子大聲說自己是壞孩子,最惡心最殘酷的一次竟讓兒子把吃的東西吐進馬桶后再讓他抓起來吃。作者從4歲到12歲都一直在黑暗的日子里苦苦掙扎求存,他有著最堅定的信念,相信自己一定會逃脫這個“巫婆”的魔爪,所以他活了下來。
在這么惡劣的環(huán)境里,作者并沒有尋短見或離家出走,他只是默默地忍受著,用決心與意志和母親奮戰(zhàn)到底。他這種在逆境與痛苦中求生的毅力讓我深深地佩服,使我不禁想起自己常常在困難面前退縮的樣子,跟作者比起來,我是多么地慚愧呀!
雖然作者從小就沒有得到過母愛,反而遭受母親的長期虐待,但他還是覺得世上有那么多美好的東西等著自己,他和其他孩子一樣,心中有一個目標,一個夢想。
我含著眼淚看完這本書后,我心里有著說不出的感受,心中的酸楚讓我內(nèi)心久久難以平靜。這么有名的作家,但他的童年里根本就沒有快樂,只是在為他母親做牛做馬,但他始終沒有抱怨。因為他的堅持,所以最終逃脫了災難。這個故事就像一首悲傷的曲子,但同時也是一首激勵人心的歡快的歌。它告訴人們,人在逆境中一定要永不屈服,一定要在絕望中尋找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