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參觀《西安半坡博物館》
昨天,我們一行六人參觀了“西安半坡博物館”。它位于西安東郊的浐河東岸半坡上。
在來以前我已經知道到了,這個博物館的科研、考古、歷史、教學價值都可以與馳名中外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相媲美?闪钗蚁氩坏降氖遣┪镳^的大門只是用樸實的兩根大木樁搭成的。透過門望進去,我感覺這里更像環(huán)境優(yōu)雅、空氣清新的鄉(xiāng)間村落。進入大門后,迎面是個魚池,正中間是半坡姑娘手扶陶瓶取水的雕塑。雕塑后面幾十米處,就是博物館的主體——拱形遺址大廳。上書四個大字:半坡遺址,這四個字是郭沫若先生親手題寫。在導游的帶領下我們進入大廳,半坡遺址是距今6700多年前半坡人的生活遺跡,半坡人屬與母系氏族社會的人類。由于時間久遠,半坡人的房屋都已經看不見了,但是他們建造房屋時留的柱洞、灶洞、門檻、以及半地穴式的結構都還清晰可見。半坡人居住的房屋以圓形和方形為主。這些房屋都很小約2-3平方米,像我們現在的小衛(wèi)生間那么大。
他們的房子都沒有窗戶,門朝在南面,房子都是半地穴式的。
門前是窄窄的門道,門口攔上高高的門檻,這是為了防止雨水流進家里。緊挨著門檻就是灶坑,灶的作用是用來照明和取暖的。每個小房子的灶都不做飯,因為半坡人沒有私有制,吃飯都是在集體大灶。房子四周埋著夭折的孩子,孩子都采用甕棺葬。而成人死去后是埋在村子不遠處的公共墓地,還會有幾件隨葬品。大多數人都是仰面葬,可以發(fā)現極個別的俯身葬,專家分析俯身葬者可能是犯錯誤被懲罰的人,因為俯身葬者都沒有隨葬品。在半坡人村落四周都挖有深深地、寬寬的大溝,這是用來防野獸襲擊的。這個護溝慢慢就演化成護城河與護城墻。
走出遺址大廳,我們來到出土文物展廳。半坡人生活所用的盛器主要是陶制品。半坡人已經懂得了制陶,他們把飲食器表面做得非常細膩光滑,而把煮飯器做得比較粗糙。原來他們是有意這樣做的,他們在煮飯器中加了粗沙粒,這樣的陶器耐高溫,就像我們現在用的砂鍋。半坡人好聰明呀,可讓我最為嘆之的是他們的取水器——尖底陶瓶。就是大門口那個雕塑半坡姑娘取水用的陶瓶,這種瓶口很小,在運輸過程中水不宜灑出;肚子鼓鼓的,可以增大容量;底是尖的,放到河里可以自動進水,水滿以后又自動豎起,這是現在物理學中的重心原理。半坡人太聰明了!從半坡遺址中還出土了,現今世界上發(fā)現最早的粟米種子、白菜種等。還發(fā)現了經過馴化的家畜遺骨。在半坡遺址中還出現了一些謎團:在陶片上的刻畫符號,他們是最早的文字嗎?出土的大量骨針,針眼是如何做出的?
參觀完半坡博物館,我被半坡人的聰明才智所驚嘆,因為他們的知識不像我們是從書本、老師那里得來的,他們的知識都是從日常的生產勞動、生活中積累總結出來的。我深深地體會出了:人類幾千年的偉大文明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勞動是人類智慧的源泉,勞動最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