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10篇)
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1)
讀《三國演義》有感
新世紀小學 五﹝4﹞ 班 萬辰曦
“ 既生瑜何生亮”誰的感慨萬千?誰的滿懷抱負空對月?我想,只要看過三國的人都知道這是誰的名言?現(xiàn)在,我們就來說說三國,這可是我現(xiàn)在正在看的一本小說。
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桃園三結義。三英斗呂布,賠了夫人又折兵,這都是很有名的故事啊!再看看三國里的英雄人物: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曹操、孫權、周瑜等等都是英雄豪杰。他們之間的故事是說也說不完。且聽我說一段有名的章節(jié)。
話說赤壁之戰(zhàn)后,孫權讓周瑜與諸葛亮激戰(zhàn),諸葛亮先用“賠了夫人又折兵”一氣周瑜;然后諸葛亮趁周瑜和曹操手下將領大戰(zhàn)時坐收漁人之利奪了荊州,二氣周瑜;最后,諸葛亮勸周瑜勿取西川,周瑜哀傷之極,奄奄一息:喊了數(shù)聲“ 既生瑜何生亮”后而亡。這就是有名的“三氣周瑜”。
那周瑜和諸葛亮誰的才能較高呢?我認為二人各有千秋,,諸葛亮是足智多謀;周瑜是有勇有謀。
首先,我以為諸葛亮確實是一位治世能臣,是干宰相的料,諸葛亮也堪稱一位不錯的軍事家,盡管其一生缺少著名的戰(zhàn)例,但卻堪稱為一個合格的軍事統(tǒng)帥,天生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周瑜呢?確實,在東吳周瑜政治表現(xiàn)不多,但我以為這主要是吳國人才眾多,內有張昭、魯肅等人使得周郎可以不必分心旁騖。單就個人才華和能力而言,陸伯言和司馬仲達均稍遜于周瑜,所以我們不能武斷地說周的政治能力不行而只能慨嘆他的英年早逝。
再說說軍事能力,諸葛亮一生惟謹慎,這既是他的長處也成為了他的短處:不善于出奇而只善于將正兵取勝。而在赤壁戰(zhàn)役中作為劣勢的一方,周瑜僅用三萬兵力就打敗了擁兵二十多萬的曹操足可以證明周瑜的軍事才能了。
當然,諸葛亮還是個發(fā)明家,木牛流馬、新式連弩等等確實顯示了他的特殊才華。在個人文藝才情方面,諸葛亮的文筆和周瑜的曉通音律都顯示了二人的才華,諸葛亮的前后《出師表》與周瑜“曲有誤,周郎顧”都成為后人的千古美談。
所以說,諸葛亮和周瑜是棋逢對手,如果周瑜不英年早逝,那三國演義就更精彩了!
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2)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各地黃巾軍蜂起。鎮(zhèn)壓黃巾軍起家的曹操經(jīng)過多年征戰(zhàn),逐漸統(tǒng)一了北方。曹操又揮師南下,準備趁機統(tǒng)一全國。赤壁一戰(zhàn),曹操被孫權、劉備聯(lián)軍大的打敗。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從此形成。不久,孫權殺了劉備的義弟關羽,奪了荊州。劉備為了報仇,率領大軍伐吳,大敗而歸。劉備病死,丞相諸葛亮輔佐劉禪治理蜀國。諸葛亮征服了南方蠻族,有采用連吳抗魏的方針,先后六次出兵祁山伐魏,沒能成功,諸葛亮最后病死軍中。不久,司馬氏掌握了魏國政權,并先后滅了蜀、吳兩國,建立西晉,統(tǒng)一了全國。
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3)
最近我看了《三國演義》
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jīng)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jù)(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后,東漢政府的反擊,出現(xiàn)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zhàn)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后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群雄聯(lián)軍伐董卓,雖然后來聯(lián)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呂布所殺.
群雄割據(jù)是講董卓死后,中原諸侯群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zhàn)區(qū),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qū)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qū)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zhàn)爭.
在三國中,我最佩服的人是關羽,他不但武功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時,他因帶著二嫂,所以才假裝投降。其實他還是一心想找到劉備,保護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馬”時,便立即騎著這匹“赤兔馬”又去找劉備了。在山下遇見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帶回去,真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好漢。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戰(zhàn)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后還是回來了,他不但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后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tǒng)、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據(jù)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
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不要忠義,也應該要有誠信吧。如果一個人把現(xiàn)實生活中最為寶貴的誠信也丟掉了,那這個人還有什么呢?金錢、地位、官職?這些都是次要的。誠信是一個人的永久身份證,如果沒有了誠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點點,你不會難過嗎?這些又豈是金錢、地位、官職能彌補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個缺點多的不勝枚舉的人吧!所以,讓我們打開誠信的大門,用我們永久的身份證去面對人生吧!
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4)
《 三國演義》乃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為羅貫中所選編的歷史小說。這本小說的內容多為北宋以至明朝坊的坊間書藝人所編,經(jīng)羅貫中的整理和編輯后,就成了一本中外聞名的巨著,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 里面一個個娓娓動聽的故事,通過設置大量巧合,化不可能為可能,把人物的個性特點描述得栩栩如生,把一個個場面描繪得更是活靈活現(xiàn)。而三國演義一書,由宋朝開始有書藝人用之作題材,只不過都總是沒有連貫性,不過何以我會言及書藝人?其實書中也有很多宋朝的影子。使我過目不忘,即使拋開了書,它們也充塞天地,深入我心。我認為書中的人物是這部小說的靈魂,這本書利用許多的不同的人物引發(fā)了一連串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故事。如草船借箭,連環(huán)計,空城計等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主角劉、關、張三人在其漂蕩中原到建立蜀國的過程中充分表現(xiàn)了仁、忠、勇三種典范的英雄氣概,最為人稱道的,《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jīng)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jù)(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莫過于「劉玄德攜民渡江」、「美髯公千里走單騎」、「張翼德大鬧長板橋」等情節(jié),而書中的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變量盡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維也被描繪成忠孝智義兼具的棟梁之才,而一代軍事家曹操由忠于大漢變到大奸大惡的險惡丞相的心理變化也被描寫得淋漓盡致,可見這部書對人物特征刻劃之精細堪稱古代長篇小說之首,真千古奇書也。 三國演義中,最為所熟悉的都算是關羽了,關羽是書中最忠之人,而當代因為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論任何讀書人,都會追求忠君愛國的境界,「忠臣是英雄」這個道理令關羽與有鬼神之智諸葛亮并列,可見書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顯,相對地,奸相曹操只因「挾天子,令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這個情況大抵只會出現(xiàn)在尊儒的宋朝。 三國演義的文學價值是無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沒有歷史價值,只不過歷史價值不在三國時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因為三國演義是坊間的書籍,我們可以透過這本書了解當時的政治狀況,像張飛這樣的英雄出現(xiàn),大抵是因為漢人在元朝時飽受欺壓,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為的英雄為之出頭,張飛才會由溫文儒雅寬大畫家、書法家被改成敢作敢為的大老粗,而「張翼德怒鞭督郵」一事就可完全表達百姓對元朝官員的強權欺壓有多大厭惡?催^之余,掩卷沉思,“草船借箭中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要在三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這對當時的吳蜀的國家看來,真是一件天方夜譚的事,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利用他的機智不費吹灰之力就搞到了十萬支箭成功,另吳國元帥周瑜刮目相看。試想,諸葛亮不講究“策略”能行嗎?
面對困難我們要正靜下來,向諸葛亮一樣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克服重重困難,把一個個阻礙推到。細細思量,我們的學習不也一樣嗎?也要勞逸結合,高學習效率。其實我還不知自己讀了這本書多少遍,但是每次重看也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我認為身為中國人,必須讀中國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紅樓夢中有太多陰謀詭計,水滸中有太多過份豪氣的情節(jié),相比之下西游記及三國演義比較適合青少年看,不過除了文學價值外,三國演義更有助我們了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極力推薦三國演義這一本好書。
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5)
我還記得,那是三年級的一天,章辰寧.林舒榮和姜豪開始完起三國演義來,我看挺好玩,我也加入了他們的隊伍。
讀《三國演義》有感
他們把我當司馬懿,是曹操的第一謀士。章辰寧是曹操,林舒榮是劉備,姜豪是孫權。接著畫地圖,最后三國大戰(zhàn)開始了!
回到家,我把這些告訴媽媽,想讓媽媽給我買一本《三國演義》,媽媽說:“先把你的學習搞上來再說!”我再三懇求,媽媽無奈的答應了。
買完書,回到家,我便津津有味的看了起來?吹‘三顧茅廬’,我覺得劉備有耐心,有恒心,請不回諸葛亮不罷休,再第三次時,劉備非常有耐心的等待諸葛亮醒過來;我有看到‘關云長過五關斬六將’那關羽勇猛的精神讓我敬佩;然后我又看見‘周公謹火燒赤壁’這一塊兒,因曹操驕傲才讓東吳軍取勝,曹操逃出赤壁時,兵將共13名,告訴我們做事不能太驕傲了,否則做不好,就像逆水乘舟——不進則退的道理一樣。
讀了《三國演義》我還知道了許多知識,比如五良將是:張遼.張頜.徐晃.于進和樂進。五虎將是:關羽.張飛.趙云.馬超和黃忠。哈哈!《三國演義》里的知識還真不少!我光《三國演義》就有三本了呢!
三牌樓小學五(6)班陳自偉
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6)
想必大家都知道我國的四大名著,雖然它們每本都非常精彩,都讓我浮想聯(lián)翩,但我最喜歡的就算是《三國演義》了。
里面的人物個個都寫的栩栩如生,個個有血有肉,而且他們的性格也都被描寫得非常飽滿,例如: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曹操的陰險狡詐、魯肅的老實憨厚都描寫得非常好,這都托寄于羅貫中呀!
如果問我最喜歡里面的哪個人物,就要數(shù)諸葛亮了,舌戰(zhàn)群儒、草船借箭、空城計,處處都彰顯著他的智慧,而且他一生都在竭盡全力地輔佐劉備,只可惜最后還是沒有幫助劉備完成大業(yè)!
如果要說我對《三國演義》的癡迷程度,那也沒的說。因為有一次,我還因此受了一教訓,跟陳毅吃墨差不多,不過我吃的不是墨,是水,一次我在看《三國演義》的時候媽媽叫我去幫她洗衣服,但我卻不想放下書,結果一下子栽進了裝滿水的盆里,喝了一肚子的水!
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7)
今天,我讀了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國演義》。這本書,讓我感受頗深。我被它不可抵擋的魅力所折服,不過折服我的不是戰(zhàn)爭,而是那戰(zhàn)爭中的智慧。
故事從劉備開始,因結識關張二人,招兵買馬,后投靠董卓。再后來劉備、孫權、曹操反了董卓,并各立一方,三國演義這個膾炙人口的故事從此展開了。
《三國演義》有三種藝術:借、人才戰(zhàn)、人物賽。
借的高手無疑有兩個,孔明和曹操。曹操在未反董卓時,借天子之名,叫劉備攻荊州,叫孫權打齊公,并把湖南作為他所有等等。大家心知肚明曹操的陰謀,可又不敢反抗,可見這借的威力。孔明更是借的高手。借荊州,名為借,實為占;借大火,燒新野;借東風,滅曹軍;借草船,拿萬箭;借曹膽,退萬軍;借大水,淹大軍……無處不借。
人才戰(zhàn)發(fā)生在開國初。劉備和曹操在開國時,急需人才。曹操見張飛不錯,抓了劉備老婆,然后騙張飛到一座山的小屋里。張飛眼皮也不眨,提著大刀蹲在門口守了幾天幾夜。曹操的計劃自然沒成功。劉備不一樣,他不能像曹操那樣撒大手筆。趙云是被劉備抹眼淚抹來的;孔明是沖劉備那三顧茅廬的情義才出山?梢哉f,人才戰(zhàn),劉備大獲全勝。
三國時期人才如林中樹木般多,但我比較欣賞趙云。趙云武藝高強,單槍匹馬救主子的故事就足以看出。趙云還善管劉備家事。一次戰(zhàn)后,劉備命令趙云帶他兒子劉蟬回城。有人散布趙云投靠曹操了。但是不久后,趙云回來了。
最后,我將上面諸多我的感悟總結一下:有志者事竟成;處處乃學問。
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8)
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堪稱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書,心情不能用筆來描繪。
東漢末年,桃園里,劉關張三位結拜異姓兄弟。三英戰(zhàn)呂布、關云長為尋大哥劉備過五關斬六半、趙子龍勇救阿斗、張飛威震長坂橋,周公瑾火燒赤壁、諸葛亮三氣周瑜、黃忠智取定軍山、葛亮七擒孟獲……許多事跡名揚天下。
各位英雄的英勇事跡讓我歷歷在目,我所敬佩的關羽的“義”,趙云的“勇”,張飛的“威”,孔明的“智”。我要向這幾位歷史人物學習,學習他們的精神美德。
雖然關羽有勇有謀,堪稱五虎將之首,可惜一世英名被呂蒙之流算計,喪失荊州、敗走麥城、身首異處,死不瞑目。
張飛自關羽死后為急報兄仇,虐待軍士,遭手下將領所殺。
劉備見兩個兄弟都被東吳之人所殺,不顧諸葛亮等人勸告,親自率領七十萬大軍進攻,結果由于戰(zhàn)略失誤,被東吳打敗,在白帝城病故。
這三兄弟如此講義氣,為兄弟報仇,但因戰(zhàn)略不對,才使他們命歸黃泉。我覺得應該善于用兵,不要心急,用腦云想最好的辦法,為兄弟報仇,才能萬無一失。
《三國演義》真是一本主我愛不釋手的好書啊!
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9)
讀《三國演義》有感喻凌宵《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也許沒有真正閱讀它。今天,我就懷著一股強烈的好奇心翻開了《三國演義》(彩色版)。從《桃園結義》一直看到《計招姜維》,這本書都散發(fā)著濃郁的戰(zhàn)斗之味。就說《離間計》吧!曹操殺死了馬超的父親。馬超為了報仇,和韓遂率領大軍進攻曹操。后來,曹操只得使用“離間計”。這“離間計”可真厲害,它使馬超不信任韓遂了,也使自己的軍隊轉危為安,又使馬超嚇得落荒而逃。哎!看來要想勝利還得想個計策才行,要開動自己的腦筋啊!再說《三顧茅廬》:劉備想找個人才,徐庶提議說附近有一個人才,他叫諸葛亮。前兩次去請,都沒有找到。第三次尋訪時,他們發(fā)現(xiàn)諸葛亮在睡大覺,就等諸葛亮睡醒,又用誠懇的話語打動了諸葛亮,使劉備得到了一個得力助手。嗯,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才能摘到絢麗的成功之花呀!當我們背長篇課文時,不要死記硬背,要采用記憶的妙招。這樣可以節(jié)約一些時間,也可以使腦子靈活起來,就好比涂了潤滑油。當然,使用好方法不一定能在短時間內背完課文,不要為背書而感到厭煩,厭煩最終只能降低背書的效率,還浪費時間。做什么事都要開動腦筋,持之以恒,這就是《三國演義》對我的啟發(fā)。
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10)
《三國演義》以東漢末年及魏、蜀、吳三國歷史為題材。它描述了三國時期紛繁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它的主要思想內容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1.通過三國之間軍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生動地反映了當時各種斗爭的經(jīng)驗和智慧。這些可供我們借鑒。孔明身上就集中反映了各種斗爭的經(jīng)驗、智慧和才能。2.揭示了當時矛盾重重、動亂不安的局面。這能幫助我們認識當時社會的黑暗和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反動本性。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動亂年代里人民群眾的苦難生活與和平統(tǒng)一的愿望。
它描敘了封建軍閥屠殺人民,劫掠百姓,以致田園荒蕪,生產凋敝,白骨如山,餓莩遍野的歷史事實。對堅持分裂割據(jù)的軍閥進行了鞭撻和嘲諷;對于曹操,雖不贊成由他來統(tǒng)一天下,但在寫他同北方軍閥進行斗爭時,卻如實地描述了他的雄才大略;原本寄希望于蜀漢,把劉備、孔明作為仁君、賢相的典型來塑造,希望他們君臣際會,作出一番功業(yè),統(tǒng)一中國,使百姓安居樂業(yè)。
這種反對分裂、主張統(tǒng)一的思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符合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具有進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