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回大秦下篇
。ㄈ┬蹅延^的兵馬俑軍陣
欣賞完輝煌的銅車馬,我和媽媽戀戀不舍的離開了綜合陳列館,來到兵馬俑一號坑展廳參觀。
剛進入展廳,一股淡談的黃土氣息就撲面而來。來到欄桿旁,我不禁怔住了,雖然在影視、書刊上見到過兵馬俑的影像,可我還是對這宏大的兵馬俑軍旅陳列所震撼。俑坑中的兵、馬俑一行行,一列列,整齊的排列成了一個厐大的軍陣。
一號坑是三個俑坑中最大的一個兵馬俑坑,它是一個呈東西向的長方形軍陣,東西長230米,南北寬162米,面積14260平方米。古代軍隊作戰(zhàn)要排成一定的隊形,稱之為軍陣。一號坑是一種八方陣的布防,由前鋒、主體、側翼、后衛(wèi)組成。前端有列手持弓弩的輕裝步兵傭組成的橫隊,每列68個傭,計204個,這是軍隊的前鋒。前鋒之后是戰(zhàn)車與步兵相間排列的38路縱隊,這是軍隊的主體,主體部隊大都手持戈、矛、戟、弓等。在軍陣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列面向后方,這是軍陣的后衛(wèi),以防敵人從后部襲擊。根據(jù)陶傭、陶馬的密度推算,一號坑如果全部發(fā)掘可出土兵馬俑6000余件,戰(zhàn)車45乘。
二號坑是一個最復雜的兵馬俑軍陣。位于一號坑東端北側,兩坑相距20米,還未發(fā)掘,面積只有一號坑的一半,約6000平方米,估計可出土陶質兵馬俑1300余件,木質戰(zhàn)車89輛。與一號俑坑不同的是,二號俑坑平面呈曲尺形。它由以下四個方陣組成:
俑坑的東北方是弩兵陣,共有332個弩兵排列在其中。它中間是160個跪射俑,四周是172個立射俑。這種編列與弩兵作戰(zhàn)特點有關,立射俑位于陣表,跪射俑居于陣心,輪番射擊,使敵人無有可乘之機。
俑坑的南端是一個駟馬戰(zhàn)車方陣,共排列戰(zhàn)車八列,每列八輛,共有戰(zhàn)車64輛,本為木質,已遭焚毀,F(xiàn)僅存遺跡。它的中部是四馬系駕的單轅車,車上中間為馭手,車左、車右各有一個一手持長兵器,一手作按車狀。車的前后沒有跟隨步兵。
俑坑的中部是戰(zhàn)車、步兵、騎兵結合的長方陣、計有戰(zhàn)車19乘、騎兵8騎、步兵300人。這種戰(zhàn)車在前,后跟徒卒,騎兵側立于陣尾的編列方式,是商周以來車陣從未見過的情況。
俑兵的北部是騎兵陣,以6輛戰(zhàn)車為先導,共有騎兵108騎,騎士立于馬的左前方,四匹馬一組,排成整齊的長方隊形。這個騎兵陣的存在證明了騎兵在秦代已經(jīng)是一個裝備齊全的獨立兵種。
這四個小陣合則成為一個大陣,分則成為一個個各自獨立的作戰(zhàn)單位,形成“大陣套小陣,大營包小營,陣中有陣,營中有營”的特殊軍陣。
三號俑坑的規(guī)模最小,已全部發(fā)掘,只有520平方米,位于一號坑的西端北側。從發(fā)掘情況來看,三號坑可出土陶俑68件,陶馬4匹,木質戰(zhàn)車1乘。目前可確定三號俑坑應是兵馬俑軍陣的指揮機關,理由如下:
(1) 三號坑所在的位置正好處于一號坑、二號坑的后部。依此來推測三號坑為一號坑、二號坑的指揮機關。
(2)俑坑東端門道下車馬房中出土的戰(zhàn)車髹漆彩繪,車上有華蓋,車上的乘員頭帶長冠,表明級別較高。 (3)另外北廂房發(fā)現(xiàn)有殘鹿角1件,動物枯骨1堆,此廳可能是戰(zhàn)前占卜、祈禱活動的場所。而南廂房可分為廂房、甬道、正廳、便房,均有武士分列警衛(wèi),可能是當時的議事之所在。 綜觀秦俑軍陣,可以反映出秦軍作戰(zhàn)并非僅使用單一兵種、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