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
我的母親,一位普普通通的農(nóng)村婦女,走在人群中絕對沒有人會看第二眼的人,用她的勤勞淳樸和全部生命養(yǎng)育了四位兒女,逐漸老去。 母親經(jīng)常給我們講她童年的苦難。在母親還沒出生的時候就死了父親,出生不久又死了母親。母親只有一位同母異父的姐姐,在母親出生那一年,姨媽剛好也生了一個女兒,母親是吃姨媽的奶長大的。四歲的時候,母親被送給了現(xiàn)在的外婆。外婆一生沒有生育兒女,在第一位外公死后,改嫁給了姨爹的大伯,姨爹的大伯又不幸去世,外婆又來到了這位外公家,外公家只有一個兒子,所以外婆就收養(yǎng)了我母親。 外公外婆對母親也算不薄,讓媽媽上完了小學(xué),但生活的苦難依然不少。在媽媽還很小的時候,一家人都外出了,把媽媽一個人鎖在家。她在屋子里哭著鬧著,拼命拉扯想走出去,沒想到把木板門拉倒了,重重壓住媽媽身上,整整壓了一個下午,晚上外婆們回家才救出了媽媽。 那時候,放牛的差事都是媽媽的。她說年齡太小,怕牛吃莊稼,只好把牛繩栓在腰上?墒沁@樣也奈何不了力氣大她許多倍的牛,無論是炎夏還是寒冬,經(jīng)常會被牛拖著過河。有一次,牛把她拖到一口井里,怎么爬也爬不出來,最后牛掙脫了繩子跑回來家,外婆們才來找到她。也許是“無娘兒天照應(yīng)”吧,母親竟然又活了下來。 母親在生活的打壓下堅強(qiáng)地活下來了,不過總是沉默寡言。嫁給父親之后,母親默默為家里操勞,每次勞作到晌午過后或月上梢頭都舍不得回家。父親雖然關(guān)心母親,卻不會溫馨表達(dá),每次總是大吵大罵,讓母親回家休息,母親才會回家。 如果父親生氣了,母親就遭殃了,因為父親脾氣暴躁,根本不容許母親發(fā)泄半點不滿,如果母親說一句表示不滿的話,就有可能招來父親的打罵。所以,在兒時的記憶中,總記得父親暴跳如雷摔東西的盛怒和母親滿臉淚水不敢言狀的委屈。因了母親的隱忍,這個家雖時有風(fēng)暴但也安然無恙一直走到了今天。 十幾年前父親猝然離世,母親似乎終于擺脫了父親的高壓統(tǒng)治,但母親偶爾提及父親,聲音和眼神中也飽含牽掛和惦念,這是歲月累積的相濡以沫吧。 父親的離去讓我們兄妹也更加珍惜母親,想讓母親安度晚年。只是母親年事已高,身患多種疾病,看著母親飽受病痛的折磨,我們做子女的除了心疼也只能心疼,讓母親安康已然成了奢望。 昨天母親節(jié),我和大姐去看她,一向沉默的母親好像并不欣喜,只是在我們走的時候,非要把我們送出門外,看我們走遠(yuǎn)了才進(jìn)屋。不善言談的母親也希望子女多回家看看吧?我們做兒女的除了能滿足母親這個愿望還能做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