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殷墟博物館有感作文1000字
8月9日,我們一家驅(qū)車6小時終于到達河南省安陽市的殷墟宮殿遺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幾根華麗的柱子,它們橫穿豎插,獨具匠心地組成了甲骨文的“門”字。兩扇大門的中心,雕刻著兩條盤曲的古龍,精工細(xì)鑿,栩栩如生。門額上的“殷墟宮殿宗廟遺址”幾個大字,更是氣派蓬勃,蒼勁有力。大門的兩邊各樹立著一塊石頭,左邊的上書“殷墟”兩個大字。右邊是“殷墟在第三十屆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中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一進大門,前面大約20米處路中間放著一塊碑,碑上刻著“甲骨文發(fā)現(xiàn)地”幾個字。我頓時感覺心潮澎湃,迫不及待的跑過去與它合影留念。石碑前面是“殷墟博物苑”的大門。進門便是那重達875公斤的司母戊大方鼎。遠(yuǎn)遠(yuǎn)望去,大鼎莊重雄渾,紋飾細(xì)膩,鼎高133厘米,長111厘米,寬78厘米。它不僅是我國出土的青銅器中最大的一件,而且是當(dāng)今世界上出土青銅器中最大的魁首,大鼎腹內(nèi)壁有“司母戊”三銘文,故名司母戊大方鼎。近看司母戊鼎的鼎身上雕刻著夔龍紋,鼎耳中間雕刻著一個面帶微笑的人臉,兩邊雕刻著兩只虎,虎的下面雕刻著牛頭。圖案栩栩如生,可見當(dāng)時的青銅器鑄造技術(shù)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據(jù)說司母戊鼎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差點被日本人發(fā)現(xiàn),人們把它埋進土里才逃過一劫。這里是司母戊鼎的出土地,但真正的司母戊鼎現(xiàn)收藏于國家博物館,我們看到的是復(fù)制品。
大鼎前面是博物館的正殿——是仿古建筑的十多間大草屋,里面陳列著大大小小幾百塊出土的甲骨文。大鼎右邊的指示牌上寫著:“甲組宮殿遺址”。這里矗立著十幾根柱子,聽了介紹,我才知道:這些柱子原來是大殿地基的位置。
穿過甲組宮殿遺址是殷墟博物館。這個博物館位于地下,共分為五大展廳,分別是:大邑商廳、青銅廳、玉器廳、文字廳、司母戊鼎展廳。從上方看,殷墟博物館像一個甲骨文的“洹”字;走進殷墟博物館,正前方的墻上是一個甲骨文的“子”字,低頭一看,左邊靠墻的地上是從現(xiàn)代一直到商代的年歷表。沿著這條“時光走廊”,我們來到了4020xx年前的商代。走出走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水池,水池中有一塊仿制的甲骨,上面是甲骨文專家董作賓寫的“日在林中初入暮,風(fēng)來水上自成文”一句詩。進入博物館,映入眼簾的是琳瑯滿目的青銅器、玉器、骨器和大量寫有甲骨文的甲骨。所謂甲骨文,就是殷代王室將占卜的內(nèi)容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記錄。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是我國最早的文字,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它的出土,對研究我國奴隸制社會,特別對研究殷商的政治、經(jīng)濟、民俗、民情、信仰、征伐等都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據(jù)說安陽殷墟是全世界唯一發(fā)掘甲骨文的地方,所以有許多的外國人不遠(yuǎn)萬里來到安陽殷墟參觀。
走出殷墟博物館,我們穿過一片甲骨碑林,沿著一條石板路前往婦好墓。婦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也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女將。婦好墓共分為七層,越深處出土的器物越精美。其中有一個三聯(lián)簋,能同時烹煮多種食物,可以稱得上是古代的三聯(lián)灶。我們祖先的手藝真是巧奪天工,能夠做出這么多精美的器物。婦好墓的前面便是遺址的出口了。
如果你對甲骨文與殷商歷史文化感興趣,快去參觀參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