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書是我們工作和學習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是人類智慧的源泉,是人類精神的產物,被喻為精神食糧和心靈之友。南宋著名文學家、藏書家尤袤在他的《遂初堂書目》序中說:“饑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讀之以當友,幽憂讀之以當金石琴瑟也!”這種境界在很多人看來或許是遙不可及的,但對于那些真正以書為友的人來說則堪稱是一種境界了。寂寞的時候翻著自己喜歡的書,日子就變得豐富多彩了,心境悠然的時刻讀一本好書,便會有種金石為開,琴瑟曼妙的身臨其境之感。書讀到如此境界,自然會把它當作可以相互交流的朋友了。人生任重而道遠,這道中若得“朋友”相助,那是精神上的一筆財富,再寂寞的日子也會讓你感到愉快和祥和。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人生中的感悟與智慧有多少不是在時間的錘煉和孜孜不倦的閱讀中而形成的?對于善于讀書和喜好讀書的人來說,讀書是苦中作樂。而讀書的習慣又是怎樣形成的?所謂“習慣”,是由于長時間、重復性的對一種事情鞏固而形成的行為方式,它帶有一種特殊性的傾向,讀書習慣就是特殊的行為傾向。讀書習慣的養(yǎng)成,還取決于興趣。要想將興趣變成習慣,就應多讀書,讀好書,讀多了才會發(fā)現(xiàn)書的妙用,才會產生濃厚的興趣,有了興趣和愛好才可談得上“習慣”,讀書成為一種習慣,就仿佛生活里的衣、食、住、行,缺少了哪樣都感覺不自在。
讀書的習慣一旦養(yǎng)成,想將它改變都不大可能了。每一位有閱讀習慣的人都視書為生命之源。當“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時候你會意識到,讀書,不單只是某種愛好,它已經被我們當成一件事情或者工作來做了,而這種認識正是對書產生濃厚興趣后的學以致用。這種興趣最終像一棵根植在你的生命里的大樹,生長出一片片蒼翠的綠色。
“愛好”是通過興趣來培養(yǎng)的,而“習慣”正是在興趣的潛移默化中形成的。“習慣”的養(yǎng)成不是一朝一夕間的事情,它可以成為人一生中不可逆轉的,不會因環(huán)境和歲月的變遷而改變的內容。讀書被當成一種習慣后,應該成為讓生命保持活力的一種內在體現(xiàn)。它更像我們腳下的一塊基石,越是沉重,扎在土里的根基越牢固,我們站在上面就越感覺踏實,也許正是這種踏實感,讓我們體悟到讀書的快樂,進而在快樂中去尋求人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