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yè)精于勤,荒于嬉
“業(yè)精于勤;荒于嬉”,這句話的意思是學業(yè)的精深在于勤奮,荒廢則在于貪玩。這里,“勤”和“嬉”是條件“精”和“荒”是結果。
“勤”,就像一把鑰匙,它可以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可以促進學業(yè)的發(fā)展,可以促使美好愿望的實現。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無不“勤”。美國作家海明威成名了,但他還是給自己規(guī)定了每天的寫作字數。這種寫作上的“勤”,使他寫出了《老人與!返炔恍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勤”,造就了《史記》的作者司馬遷那樣的偉大文學家,造就了鐳元素發(fā)現者居里夫人那樣的偉大科學家,造就了油畫《蒙娜麗莎》的作者達·芬奇那樣的偉大畫家。
“嬉”,就像一種腐蝕劑,它使有志者變得消沉,使聰明者變得愚蠢,使大有希望者變得無所作為。為“嬉”所腐蝕是可悲的。中國古代有個農民的兒子叫方仲永,他5歲時就能“指物作詩”,被人們譽為“神童”。人們紛紛請他們父子倆作客,又是招待,又是送錢。而其“父利其然”(他父親認為這樣很有好處),于是把這位“神童”帶到各處吃喝玩樂。這樣,過了六七年,“神童”再也寫不出詩——變成庸才了。“嬉”的教訓,難道還不足以記取嗎?
我們是80年代的中學生,大都懂得韓老夫子“業(yè)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更懂得為了“四化”大業(yè),必須勤奮學習;只有勤奮學習,才能掌握過硬的本領;只有掌握過硬的本領,才能為四化建設作出貢獻。大家以“勤”為徑,以“苦”作舟,攀登文化科學的珠穆朗瑪峰,遨游浩瀚的知識海洋。但也有一些同學,唱著“少年不美,老來后悔”的調調兒,一時蓄長發(fā),一時剃光頭;忽兒迷戀了舞場,忽爾熱心于穿耳;今天喜歡“緊、露、透”,明天追求“長、闊、厚”,……也有一些同學,念著“不吃煙酒茶,枉在人間走”的詞兒,吸煙、喝酒、坐茶館,打著“追求美的享受”的旗號,早戀、看黃色錄相……總之,他們蹉跎歲月,虛度年華,荒廢學業(yè)。這是不可取的,值得我們警惕。
有人說得好,勤奮帶來碩果累累,貪玩使人兩手空空。年輕的朋友們,在學習的道路上,你是要“勤”,還是要“嬉”,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