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與益
在三鹿奶粉的時代,仍有道德在聲張正義。在老人摔倒,扶不扶的社會,仍然有性善的人愿意做“傻子”。在地溝油逐漸被“重視”的世界里,仍然有良心哥。這些應(yīng)使我們明白在高度發(fā)達的現(xiàn)代社會中,利益不是最大的出發(fā)點,更不是不達目的不罷休的落腳點。在這物欲橫流的世界里,也許有人會用丘吉爾的話:“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來當做至理名言。然而利益真的高于一切嗎?孟子云“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在利益之上,更有義的存在。“義”與“益”同音相同,內(nèi)容卻截然相反。義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豪氣;是“不求同生,但求同死”的赤膽忠心。義,是正義,是心中衡量是非的標尺,是勃朗特的下跪,義,是情義,是“患難與共,生死相依”的刎頸之交,是鮑叔牙的胸襟。義使屈原“世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義使諸葛武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義使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義非益,益使曹操與袁紹發(fā)小相爭,義使趙子龍單騎救少主。益使秦儈貶逐忠臣良將,義使岳飛精忠報國。正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們所作所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法之上有道德,德之上有神明。也許有人會說,在當今社會,有人為了益 “人不為我,天誅地滅”。然而我要說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時,請不要忘記我們的頭頂依然高懸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不要為了追求利益,而去踐踏人世間的法律。也許你會說我追求了義,可是我卻遭遇到了傷害,那么我要說“義兮益所依益兮義所伏”。正所謂小勝靠智,大勝靠德,在當今社會,真正的利益不在于僅僅利我,而是“融利我于利他之中”。海爾企業(yè)董事長張瑞敏說“一個企業(yè)若只是短暫發(fā)展只需要智慧,若是長期發(fā)展則是誠信,如果廠家偷工減料,降低成本好像會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利益,然而消費者因此而受到傷害,那么就會讓這個企業(yè)破產(chǎn),所以若想獲取長期的利益,他們更應(yīng)該腳踏實地,胸懷正義的道德觀,為“上帝”創(chuàng)造享受、創(chuàng)造服務(wù)。利益誠然重要,但人世間不可以益作為做事的出發(fā)點與落腳點。我們更應(yīng)注重內(nèi)心,遵循義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