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舍與得議論文
“舍”與“得”可以說是一種交易,一種左手對右手的交易,很公平的。小編整理了舍與得議論文范文,歡迎欣賞與借鑒。
20xx年舍與得議論文【篇一】
最近,我偶然對“舍得”這個詞產(chǎn)生了一些思考,也許是因為多年工作和生活的歷練為自己帶來許多新的感悟;蛟S是對自己人生定位的探索,觸及靈魂深處,使我不由自主地要重新思索一下“舍得”的含義。“舍得”一詞,最早出自于明代袁了凡先生所著的《了凡四訓(xùn),后與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相互融合,隨著時代的更迭,逐步演繹成為一種哲理。“舍得”在哲學(xué)范疇有著極為豐富的內(nèi)涵。
佛家認為:舍就是得,得就是舍,如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樣;
道家認為:舍就是無為,得就是有為,所謂“無為而無不為”;
儒家認為:舍惡以得仁,舍欲而得圣;
在現(xiàn)代人眼里“舍”就是奉獻,“得”是成果。它是一種哲學(xué)思想的體現(xiàn),也是人生必然面對的一種選擇。
“舍”與“得”是對立的,但從“有舍有得”角度,它又是統(tǒng)一的,因此“舍得”是一個矛盾統(tǒng)一體的概念。“舍”是放棄,卻成了成因,結(jié)出了“得”的成果,不舍者不得,得必因舍而得。佛經(jīng)有云:“舍得”者,實無所舍,亦無所得,是謂“舍得”。萬物循環(huán)往復(fù),世事滄桑變幻,人生沉浮不定,“舍得”之道貫穿期間,有“舍”才有“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世間萬事萬物運行的道理均在“舍得”之間達到和諧統(tǒng)一。“舍得”相生相克,相輔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生。
“舍得”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人不到一定的境界,是不會明白“舍得”兩字的真正含義的,要想到達“舍得”這樣的人生境界,沒有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不經(jīng)過深刻反思也是不可想象的。人的一生往往很多時候都在取舍之間徘徊,在“舍得”之中成就自己。世上沒有絕對的平衡,只有相對的持平。對于“舍”與“得”不可求其絕對的均等。關(guān)鍵在于一個人的心態(tài),總覺得自己“付出”的多,而“所得”的少。而不愿再去“付出”,其結(jié)果使自己步入一個狹隘的小天地,封閉了自己的發(fā)展。
“舍得”也不是有一些人簡單領(lǐng)會的“吃小虧占大便宜”的實惠做法,而是一種“舍”以己為先、“得”以德為本的辯證思想。這里的“舍”,是一種奉獻,一種無私的奉獻;“得”是一種追求,一種精神上的追求。
還有一生愛國的香港慈善家霍英東先生,數(shù)十年里用作慈善的捐款超過150億港元,在推動國內(nèi)各地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體育、山區(qū)扶貧、干部培訓(xùn)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生于憂患,以自強不息成就人生傳奇,逝于安樂,用赤誠贏得身前身后名。人生百年,不過是一舍一得的重復(fù)。“民族大義高于金錢,赤子之心勝于財富”。只有這樣財富的境界,才能普濟天下。其實懂得“舍與得”的機理和尺度,就懂得了人生的真諦。有時我們還真需要選擇“取舍”來豐富人生,在“舍得”中見智慧,在“舍得”后感悟人生。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企業(yè)的發(fā)展沒有十全十美的,往往魚和熊掌不能兼得,你必須舍掉魚才有可能得到熊掌,所以這時候你必須舍得。該舍的時候一定要舍得去舍,如果舍掉了該舍的就有可能得到的更多,有時候只有把磚拋出去才有可能引出玉,否則你得到的只是一塊磚。魚和熊掌不能兼顧。這就需要企業(yè)家要有“不舍不得”的大智慧。
人的一生一世,經(jīng)常面對許多的誘惑與磨難,不得不在“舍得”面前徘徊彷徨。筆者認為,該舍的就舍,該得就得。“舍得之間,和諧之美”這樣我們的心就不會很累,心不累,生活也就一定輕松,生活一輕松,你就會覺得世間原來是那么的美好,天地之間為你而生存的東西太多太多,你為天地之間的一切也一定會有太多太多的回報啊,只要你舍得!因此,讀懂舍得,實踐舍得,會使你的人生之花綻放出悠然的、理智的美麗。
20xx年舍與得議論文【篇二】
舍是失去,得是獲得。一得一失看似相逆實則相融,唯“舍”方能“得”。
舍棄當下,或可圖將來。夏日之烈人皆有感,聽蟬嘶鳴徐風(fēng),微覺涼意。人多聞其聲,卻不知蟬為出聲已經(jīng)歷幾次脫殼。脫殼何其苦痛艱難,彩色羽翼于背脊裂口中掙扎而出。舍棄老去之殼,換取如玉的新身。當其快然飛上高枝,回頭俯瞰掛在樹干的蟬蛻,應(yīng)是感喟與欣慰的吧。
兵法有“以退為進”的說法。一代天才豪杰拿破侖率領(lǐng)銳不可當?shù)姆ㄜ姶虻枚碥娐浠魉,只顧撤逃。兵臨莫斯科,包括皇帝在內(nèi)的人都決心死守首都,唯有統(tǒng)帥庫圖佐夫決意放棄莫斯科,退守到首都西南的卡盧加。他用誘敵深入之術(shù),使拿破侖軍缺衣少食,飽受寒病,最終因戰(zhàn)線太長補給不夠而崩潰。俄國舍小得大,吃得眼前之小虧,占了長遠的大便宜。
田園詩人陶淵明面對官場的爾虞我詐媚上欺下之風(fēng),舍棄“五斗米”的俸祿,躬耕南畝,哪怕“草盛豆苗稀”,也不愿“久在樊籠里”。舍了坐吃糧餉的口腹之便,換來的是內(nèi)心的自由自在。舍棄物質(zhì)享受,獲得精神的高潔。他給后人樹立了一個偉大的榜樣,沿著歷史的路途收獲粉絲無數(shù)。
20xx年舍與得議論文【篇三】
舍與得,需要大智慧才能悟到真諦。
人世間的東西,并沒有固定的主人,也沒有永遠的主人。事物在取舍之間,自有它的定數(shù)。是你的,終歸是你的,怎么也跑不了;不是你的,巧取豪奪也沒用。
有這樣一個典故:一個貪財?shù)娜吮骋宦榇鹱舆^河。遇惡浪翻船,船夫勸他丟掉金子,可他舍不得,卻最終舍掉生命。身陷絕境,除自身之外,一樣也留不得。想必,這財主一定是守財奴式的土財主,他不懂舍得之道。
事物都既相生相克又相伴相生。在人們想到“得”的時候,很可能是得不到。而俗眾不想“舍”的時候,可能已舍去很多了。歷史中有很多貪財、貪權(quán)、貪色的人,常日里,看似得到了很多,最后卻又什么也沒得到,不想舍,可最后連自由、性命都舍了。“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因不“舍”而不“得”。這道理看似簡單,很多時候就是領(lǐng)悟不到。
“舍得”是一種人生的哲學(xué)。舍是一種本領(lǐng),一種態(tài)度,一種境界。舍得舍得,先舍后得;舍在前,得在后,也就是說“舍”與“得”雖是反意卻是一物的兩面。舍與得是對等的,你先舍,然后才能得。一個人只有施予才能獲得,不管是哪一種方式的施予。這就是“舍得”的真意。能“舍”方能“得”。當然,這種“得”更多的是指精神的豐潤,境界的升華。舍得之間暗藏玄妙,意境很深,只能靠自個去琢磨,去感悟。
司馬遷舍棄男人的尊嚴,得到了《史記》千古流傳;陶淵明舍棄為“五斗米折腰”,得到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紅巖的英烈們舍棄生命,得到了與青山同在……當然這些都是大“舍”與大“得”,雖高山仰止、心向往之,普通人卻難以企及。
“舍”與“得”可以說是一種交易,一種左手對右手的交易,很公平的。怎樣“舍”,又怎樣“得”?值與不值,在于人們心中的等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等價,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候也有不同的等價。常聽老人們講,年輕的時候為了學(xué)業(yè)、事業(yè),我們舍棄承歡膝下,舍棄與家人團聚,我們覺得值,因為我們得到了學(xué)業(yè)、事業(yè)。但當有一天我們再也沒機會承歡膝下、沒有機會彌補對家人的虧欠的時候,很多人就會對當初的選擇發(fā)出疑問:值嗎?多少年來,人就在這樣的怪圈中,不斷地輪回。
墨子說,貧窮的時候顯示出廉潔,富有的時候表現(xiàn)出仁義。再有錢的人,也是一日三餐,夜眠一床。不要奢望得到占有一切。特別是在物質(zhì)方面,舍得意味著自己的富有。不是一個人擁有很多才算富有,而是給予他人很多才算富有。舍得本身就是一種快樂。一個窮人把討來的飯讓給同伴那一刻他就是富人了,正是因為貧窮,他的布施才更有意義。因為這體現(xiàn)了他的心量和胸懷,不像巴爾扎克筆下的葛朗臺窮得只剩下金子,人世間的親情和一切都舍去了,夠可憐的。
人生需要舍得,舍得豐富人生。
“舍得”,有舍必有得,如今二十一世紀的我們?yōu)楹芜不釋懷。緊握拳頭,你什么也沒有;攤開雙手,你就擁有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