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讀后感
《紅樓夢》可謂為千古奇書了,問世之時,就有“開卷不談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的讀紅熱潮,連統(tǒng)治者也禁不住。它,有如夢里看花,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撲朔迷離,問世至今二百多年來,多少文人學(xué)者為其探究不止,窮其一生。各紅學(xué)專家,如胡適、俞伯平、周汝昌等,對此也是見仁見智,各有亮點。
讀罷《紅樓夢》,似有千言在心,總想寫點什么,提筆時卻不知從何說起。這是一本難以評論的書,是一本不能妄評的書。毛主席就說過“紅樓夢讀過一遍沒資格參加議論,要看5遍才有發(fā)言權(quán)!蔽铱醇t樓夢,嚴格來說,沒5遍,也沒如紅學(xué)專家那樣對此進行了各種各樣的考證、人物原型探究等,我只是為其言與味,情與淚等所迷,覺得它越看越有味,百看不厭。
紅樓夢之疑
紅樓夢的疑點是很多的。它本身就是一部未完成之作,曹雪芹那筆法也使它朦朧隱約,如水中月,鏡中花,它本身就是迷霧重重,疑團重重。況且,當時是手抄的,流傳的版本很多,如程甲本、程乙本、脂批本等,存在誤抄,甚至由于政治原因而刪改等情況,這就加深了紅樓夢的疑團。不限于紅學(xué)專家,就是我們一般的讀者,在閱讀紅樓夢之時,也是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的疑點的。
我讀紅樓夢之時,未看各種相關(guān)的評論、解說之前,心中也是有不少疑問的。例如文章對秦可卿的相關(guān)描述,我讀時,就是疑問重重。
秦可卿可謂出身低微,自己為養(yǎng)生堂的抱嬰,養(yǎng)父秦業(yè)也不算是名門望族之類,當時是很講究政治聯(lián)姻,門當戶對的,賈府也未能出此俗套,且是典型的例子,從四大家族的聯(lián)姻就可知。但一個來路不明,出身不好的抱養(yǎng)嬰,竟為賈蓉之正室夫人?芍,賈蓉是寧府的嫡長孫。此疑之一也。再看可卿之病之死,賈珍、賈蓉的表現(xiàn),也是奇哉怪也,怪也奇哉。作為公公的賈珍,對于秦氏之死,可謂是痛不欲生!百Z珍哭的淚人一般”,“此時賈珍恨不能代秦氏之死”, 就算是媳婦再賢惠,公公賈珍,作為長輩,亦斷無如此動情之理,這不合道德倫常。而作為丈夫的賈蓉,卻是沒任何的悲痛的描寫。所謂,一日夫妻百日恩,之前也沒有任何賈蓉、可卿二人不睦的描寫,可卿亦是人品及相貌都是出類拔萃的,賈蓉何至無情到如此,竟無絲毫的喪妻之痛?此疑之二也。再看秦氏出殯之日,送殯的、搭彩棚的王公貴族,何其多也,四家王爺都搭了祭棚。北靜王水溶下朝后還親自來送殯。若不看前面秦氏的身份介紹,還以為她有多大來頭呢。雖說后文亦有什么王府的王妃死了,賈府搭祭棚的例子,但那是有誥命的王妃啊,秦氏僅是賈府的孫媳婦而已,要是賈母死了,這樣的陣勢還說得過去,但,對于秦氏就未免不合情理。此疑之三也。
可惜,我的疑問在心中只是一閃而過,沒有再細細細思索,沒有作進一步的查證,探索,就將其輕輕放下了。
紅學(xué)專家說,讀紅樓夢,要細細地看,細細地品。讀一遍是讀不懂紅樓夢的,要是讀一遍就讀懂了,那就不叫做紅樓夢了。這話說得太好了,對于這一點,我就很有感悟。紅樓夢,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要想真正讀出點味,就得用心去品,用腦去思考。
著名紅學(xué)家周汝昌說,他小時候讀紅樓夢,有很多疑問,不能解決,大了以后,就一直去研究,去探尋紅樓夢,一直到老。聽這這話,我有點自嘲,有點開玩笑的想,同樣有疑問,有人尋根問底,有人放下不管。結(jié)果呢,前者成了專家,如周汝昌,后者成了讀者,讀前者的文章,如我。
紅樓夢之意
紅樓夢,這部書的思想是什么呢?或者說,曹雪芹,寫這部書是想表達什么,寄托什么呢?言為心聲,司馬遷說,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fā)憤之為作也。大凡人寫書,寫詩,是以表意,我想曹雪芹也不例外。
有人說,紅樓夢以四大家族的衰落,揭示了封建制度了腐朽,必將走向衰落。這點,我就讀不出,也不大贊同。人的思想是有時代局限的,曹雪芹所處的時代正值康乾盛世,雖說社會矛盾亦存在,但末激化,曹雪芹因家道中落而看清人情世故,看到社會黑暗,但未至于看得這么透徹。更重要的一點是,曹雪芹是文人,他不是思想家,不是革命家,紅樓夢是文學(xué)作品,不是《資本論》,曹雪芹要表達的是他的情感,他的愛,他的淚,而不是要揭示社會制度的腐朽性,雖然書中對這方面有所反映,但這不是作者寫此書的目的。
在我看來,紅樓夢有兩個很重要的思想,一是寫女兒,贊其美,悲其不幸;二是感嘆家族破落,世事成空,冥冥之中,皆有定分。
紅樓夢,有為女兒作傳之意。作者在開關(guān)第一回就明確寫到,“今風塵碌碌,一事無成,忽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細推了去,覺其行止見識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須眉誠不若彼一干裙釵?”,男權(quán)時代,對女子作如此禮贊!半m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閨閣中本自歷歷有人,萬不可因我不肖,則一并使其泯滅也!辈蝗唐溷郎,故為其作傳。
作者在書中,對女子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盛贊其美,哀其不幸。作者說,女兒是水做的骨肉,清爽可人。古人對水,評價極高,有上善若水之說,有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之說。水,清明澄徹,是仁愛的,是善良的,是包容萬物的,是堅韌的,是溫柔的,是多情的。然而,“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化水向東流”,“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水又是哀愁的,柔弱的,易逝的,令人悲,讓人嘆的。女兒是水做的,女兒繼承了水一切的美,也繼承了水的愁與悲,是美與悲的結(jié)合體。紅樓夢里的女兒,我覺得,匯聚了,寄托了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骨氣與品質(zhì)。黛玉,妙玉,寄托的是一種不與世同濁的孤高、高潔;跳井而死的金釧,招人妒忌而死的晴雯,表現(xiàn)的是一種正氣凜然,“士可殺,不可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骨氣,湘云表現(xiàn)的是一種寬宏,率直的豪爽與大度。有人說過,所謂悲劇,是將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紅樓夢就是一出悲劇,一出女兒的悲劇。“三春去后諸芳盡”,水做的女兒,如花般凋零,如水般逝去,千紅一哭,萬艷同悲。這是怎樣的一出悲劇呢,看此劇之人,又怎能不痛呢?
曹雪芹的家族是由盛而衰的,一般人對于國破家亡是極為傷感的,對于曹雪芹,國雖在,但家卻破,他不可能對此毫無感嘆。作者開卷自云中說,昨日之“錦衣紈绔,飫甘饜美”,“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繩床”, 由此可見,落差之大。昔之繁華,今之困苦,使曹雪芹閱盡人間冷暖,看透人情世故,悟出富貴無常,榮盡,絢爛之極,終歸平談?湛盏廊瞬痪褪恰白陨蚩铡眴?
紅樓夢第一回的好了歌及鄄士隱的注解就很透徹地道出了這種感悟。
且看《好了歌》: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再看士隱的注解: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jié)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說什么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訓(xùn)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強梁。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杠,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xiāng)是故鄉(xiāng)。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人生在世,,放不下“情”, 正所謂人之常情,莫不念父母,顧妻子;放不下“名”,一心想“贏得生前身后名;放不下“利”,“終朝只恨聚無多”;可結(jié)果呢,“為官的,家業(yè)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 ,“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世間種種,終必成空,“分離聚合皆前定”,人死如同燈火滅,一切“好”,皆是“了”。
曹雪芹,他眼看著身邊不讓須眉的女子一個個香銷玉殞,眼看著家道由盛轉(zhuǎn)衰,江河日下,眼睜睜,看萬事全毀,正如《桃花扇》里的所說“我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蹋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這興亡看飽……”這種痛,豈能輕道,又誰能解其中味呢?
曹雪芹把自己的經(jīng)歷,自己的悲歡離合,自己的愛與恨,融于書中,寄托于他所塑造的一個個人物之中。因為真,所以能感人,因為進行了藝術(shù)升華,所以更能感人,千古不衰!白肿挚磥斫允茄,十年辛苦不尋!钡募t樓夢,飽含著曹雪芹最深,最真摯的感情與感悟,愛與恨,血與淚。紅樓夢是一部感人至深的藝術(shù)作品,至情至性。作者自題:“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奔毤氉x,用心品,雖說不能全部,但多少總能體會到其中的言與味,愛與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