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歸晉》讀后感—評亂臣賊子張讓
《三分歸晉》讀后感—評亂臣賊子張讓
其實,奸臣沒有什么好評的,總之,他們都是遺臭萬年的亂臣賊子,而且即使皇帝沒有認同,他們即使再“亂”,也不能把國家整成一個爛攤子。
可是為什么有奸臣的露面呢?就因為皇帝也是人,也懂得寂寞呀!他在萬人之上。如果都是賢臣,日夜操勞,皇帝就會清閑、孤獨得生不如死,總需要一兩個會拍馬屁的小人來陪伴,他們會琢磨皇帝的心思,不過也不能養(yǎng)的太大。不然就會像乾隆養(yǎng)和珅一樣,在最后鏟除和珅的時候,竟出現(xiàn)了“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場景。
而在后漢,皇帝異常得昏庸,就因張讓平息大叛亂有功,漸漸在控制朝廷上扎了根,在平息叛亂之前,他只是一個三歲小牛犢呢!漸漸地,他控制了朝政,禍國殃民,他們見財心動,逐一把那些賢臣擊敗,那些奸臣,在他們眼里,賢臣是微不足道的。就是稍稍傷了他們一根毫毛的人,也會惹禍上身,這下,搞得朝廷上下人人自危,在會議時,其他官不是隨聲附和,就是不說話。
卻引起了國民暴動,在黃巾兵起義的時候。張讓不顧朝廷,居然拉攏關(guān)系,以求退路,還把這些事情順理成章推辭給其他官員,真乃新一代秦檜!以前社會,成了皇帝的心腹,就可以猖狂,是底層的,就只能受欺負,這是以皇帝為核心。
而張讓不是嫉妒何進,而是恨何進!他借祭祀先祖為名,把何進誘騙到祭壇,然后將士們一擁而上,砍死了何進,這張讓,引火燒身嘍!
得到消息后,何進的手下圍住祭壇,張讓帶著小皇帝劉協(xié),從唯一的出口飛奔出去,三千名男子成了刀下冤鬼,祭壇橫尸遍布。好!好!就要砍死張讓了,張讓逃到黃河岸邊,見到無路可退,只好和另一個亂臣賊子——段珪雙雙跳入黃河之中。這就是臭名昭著的張讓了。
這奸臣,這狗樣,奸臣真可惡,為何無人敢去刺殺那些奸臣呢?這次的介紹就告一段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