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段,永不忘的回憶
24歲的j·k·羅琳在前往倫敦火車上的途中,看見一個瘦弱、戴著眼鏡的黑發(fā)小巫師在窗外對她微笑。七年后,《哈利·波特》系列逐漸問世。
主人公哈利波特帶著圓圓的,粘著膠帶的眼鏡,頭發(fā)亂蓬蓬的,臉上有著一條閃電形的傷疤。從小就忍受著表哥達力的欺辱,遭受德思禮一家的唾棄,當(dāng)時他并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會是怎樣的命運,直到如雪花般的霍格羅茨錄取通知書從天花板上灑下來。在9¾;列車站臺上,哈利認識了愛吃零食的羅恩和恥高氣揚的優(yōu)等生赫敏,鐵三角的友誼便開始了。
也許在別人看來,《哈利·波特》就單單只是一系列魔法小說而已,但我卻并不這么認為。《哈利·波特》里有奇妙的魔法,但也有《紅樓夢》里柔美、細膩的情感。從第四部起,黑暗力量重生,到第六部,醞釀了很久的黑暗力量終于爆發(fā)。
j·k·羅琳教會了我們許多,在時間的長河中人不可能戰(zhàn)勝死亡,即使是在魔法世界。小天狼星最后沒能和哈利住到一起,但他死的最后一刻,盡到了一位教父應(yīng)盡的責(zé)任;鄧不利多用自己的死來阻擋罪惡,讓哈利在終極大戰(zhàn)中更勝一籌……
作為純種巫師必須在正義與邪惡中間選擇,是順從,還是背叛,這一切總在一念之間。在自己還未能辨認是非對錯的時候,就被迫扎根一個陣營,如果背叛,將會成為家族史上的死敵,即使是與自己道德善惡背道而馳的信念,也必須強迫自己是認同,這就是馬爾福要面對的。
斯內(nèi)普,那個陰郁的人曾被書迷厭倦了多少次。他似乎總是不該出現(xiàn)的時候出現(xiàn)在那個地方,直到最后臨死的那一刻,他才將底牌亮了出來。他冰冷的面具下藏著一顆熱的心。他不同于蘭陵王。卻又是那樣相像。一顆心,一張皮,差異有多大?整個故事里,他才說最值得人疼愛的。他是個有些自卑的獨行者,但他,同樣令人驕傲。
那么,哈利呢?
原來,哈利波特——即使是孤軍奮戰(zhàn),即使沒有人相信自己,卻要堅持最初的信念
在小哈利的成長過程中,是非對錯似乎一直在他耳畔縈繞著,是蛇佬腔,是斯萊特林的繼承人的懷疑伴著哈利長大,被別人認為自己多么多么有名氣,那種痛也是哈利必須得承受的。
就如鄧布利多說的那樣:“決定我們是什么人的,不是我們的能力,而是我們的選擇。”時間如流水一般,十年悄然過去了。曾為之而瘋狂的書迷一直追隨的《哈利·波特》終于也離開了。書迷長大了,j·k·羅琳老了,電影版的演員們也都長大了,第一部中飾演幼年哈利的孩子在第七部也成為了馬爾福的孩子。十年就這么不著痕跡地過去了。
沒有了哈利·波特,悵望素藍的天空,似乎又多了幾分寧靜,幾分單調(diào)。
那一段,永不忘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