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讀一本書
同讀一本書
讀《那段歲月,那份愛》有感
南京市寧海中學初中部 初二(4) 魯熙
題記——現(xiàn)在的我們,要怎樣才能感受到5、60年代孩子的苦?即使沒有苦來襯托,但我們?nèi)阅芨惺艿侥欠菽笎邸。。。!?/p>
自打我記事起,我就經(jīng)常聽爸爸在我耳邊說關于他們小時候的事,我很好奇,也驚訝于他們所歷經(jīng)的苦,直到。。。。。。
我偶然心血來潮,跑到報刊亭買了一本《讀者》,翻呀翻,突然,我翻書的手停了下來,一副插圖映入眼簾:一位約4、50歲左右的老人,穿著樸素,戴著一頂帽子,站在一幢簡陋的房屋前正在干活,她直視著前方,眼里飽含無盡的慈愛與揮之不去的辛酸,她的嘴角好似微微上揚,但卻又像是無奈的笑容。布滿皺紋的臉和長滿老繭的手都像在向人們訴說流逝歲月的滄桑,這令人以浮想聯(lián)翩的畫面吸引了我。那篇文章的名字是:《那段歲月,那份愛》。
我揣著我的好奇心讀著。作者名叫張瑞勝,陜北人,文章介紹了關于作者小時候的事,他以他不平凡的文采為我們演澤了他的母親平凡勞苦的一生。作者小時候家里窮,每天沒錢吃飯,家里兄弟姊妹多,他的母親也養(yǎng)不起,但母親很愛孩子們,無論自己受怎樣的罪,吃再多的苦,都有要讓自己的孩子們上學,可古語說的好: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作者長大以后,卻沒有實現(xiàn)他對母親的諾言:帶母親去北京看看,而這位母親卻一直把對作者的愛延續(xù)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
讀完文章,我腦海里的一些記憶又一次像潮水一般涌了上來:爸爸曾告訴過我,他的母親那時還不知教育的重要,每天是為了丈夫和孩子的衣食著想。我爸爸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他出生時,家中很貧困,當時來了對軍人夫婦,見我爸爸長得頑皮可愛,而他們又沒孩子,就向我奶奶要我剛出生的父親,奶奶迫于生活,答應了。可過幾天當人家來領人時,奶奶終因骨肉難舍而向人家道歉作罷。那時,爸爸家里窮,每天沒有菜吃,就用醬油泡了飯吃。爸爸的父親去世的早,奶奶心里急,總是沒日沒夜地做針線活,幫那些有錢一點人家做些衣服、鞋墊之類的活,為的是換些錢給她的孩子們能添點葷菜。奶奶就是這樣含辛茹苦地把她的六個孩子慢慢拉扯大,直到她去世前。她愛她的孩子,她用她生前的每一分每一秒來詮釋著她的愛。
奶奶生前對我也特別好,每每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她總是自己攢下來,等到我去看她時給我,當我稚嫩的手撰著她給我的小零食,小玩具時,也許在我當時并不能感受到她的想法,現(xiàn)在我懂了,她曾經(jīng)是那么愛她的孩子,而她對我的愛,更是母愛的一種延續(xù)!從那一件件的小東西中,我讀出了,一個母親對她的后代傾注了無限的愛。
90后的我們,要怎樣才能感受到5、60年代孩子的苦?我們不愁吃不愁穿,一切的一切,都有母親做好了等著我們,從過去到現(xiàn)在,在改變了無數(shù)的世界里,只有母親對孩子的愛沒變,即使沒有苦來襯托,但我們?nèi)阅芨惺艿侥欠菽笎,那份不求回報,那份世間萬物都無法比擬的愛是怎樣偉大啊。。。。。。
獻給天下母親的-----
隱約的光亮中
我仿佛看見
你
對我微笑
從作繭自縛到化蛹為蝶的過程中
有你
一直在為我鼓掌
平日的我
在包裹了一層以“冷漠”為名的外殼內(nèi)
那顆心
還是為你跳動的
不敢去想
沒了你的日子
該如何度過
我只希望
你每天快樂
因為
你要知道
我也愛你
家長:讀《那段歲月,那份愛》有感
那天,我和孩子一起讀了文摘上的關于母親、愛的主題文章,被文章樸實而真誠的人間大愛打動。感覺到那個年代的不易,我想那時的每個家庭多數(shù)都是一樣的,而就在那個困難的年代,有許多不平凡的母親為養(yǎng)育她們的幾個子女所付出的努力,給予子女的母愛。多年后,而童年伴隨著母愛長大了的子女們在現(xiàn)今很看重個人利益的社會,對已老去的父母親能給予幾多溫暖呢?母愛偉大,尤其是在堅難困苦中把孩子帶大的父母親們,我不曾體會過那個年代當一個辛苦母親的堅難,但我知道每一個父母親都希望在自己老年后能有子女也給他(她)們以照顧,能安享晚年,所以希望天下的子女都愛自己的父母吧!
.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