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之讀后感
當隨風而逝變得可以掌握——讀《飄》有感
導言——“我從來不是那樣的人,不能耐心的拾起一些碎片,把它們粘合在一起,然后對自己說這個修補好了的東西跟新的完全一樣。一樣東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我寧愿記住它最好時的模樣,而不想把它修補好,然后終生看著那些破碎了的地方。”
作為連獲奧斯卡八項大獎的《亂世佳人》之所以成功,其本身原因是作者,也是劇本腳本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筆下那緩緩流淌的文字真真實實的打動了人們的心。
靜靜看著斯嘉麗,我只有十四歲,并不愿意評論寫愛情或是南北戰(zhàn)爭責任,那太沉重了。
我只是看著斯嘉麗那明日復明日的宣言,心中無限感慨。
《飄》中最令我感動的段落,莫過于當斯嘉麗歸家時,遭受了母親病亡、父親癡呆、家里被劫,一窮二白的多重打擊之后的種種行動。每當我看見她摔在黑奴房前的土地上,一臉決絕地說著:“我發(fā)誓再也不要挨餓”的時候;每當我看見她挽起長發(fā),呵斥自己的親人干活時,我仿佛被鼓舞似的,血液中隱隱開始沸騰。一如書中所寫,她之所以強硬,完全是因為沒有信心去挑起這個擔子。從亞特拉大回塔拉的那一段路上,她的心如繭包裹似的,冰冷而頑強。這之后,她的家,那一片紅土地就成了她繼“母親,金錢,”之后的支撐;蛟S也不完全是支撐,因為她的家也如駱駝一般,只差最后一根稻草便會轟然倒塌。依舊是錢,她賣了自己,用三百美元的代價,用妹妹的幸福,用自己的聲望,換回了家的穩(wěn)定,她無怨無悔。
我并不想一昧的贊美她,然而看過費雯麗演過的那個貓眼女子后,我著實沉迷于她的女性魅力中,當然,我是女的。
與之相對的,是巴特勒·瑞德帶給我無盡的感傷。
那時的她,已完成了最艱難的嬗變,由一只丑陋的毛毛蟲破繭而出變成了美麗的蝶,自由而高貴,那時的思嘉就像一個女神---渴望富有、并為此能不擇手段的欲望女神。然而然而,她忽略了一直為她付出的人——弗蘭克,梅蘭妮,瑞德,以致于他們都先后離他而去;其中,以瑞德最為決絕。“親愛的,我一點也不在乎”那么輕巧的一句話,就擊碎了我們渴望看“王子和公主永遠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夢想,他走了,無可改變。事實上,作者最先寫的,就是這一段結尾。這注定是一個珍惜與否的話題。
她的堅持被他的冷淡化為無形,仿佛輪回循環(huán)一般,意猶未盡的結局帶給我們無限的遐想,但畢竟隨風而逝,就像導言,這個機會的失去對于27歲的斯嘉麗而言已成過往,我并不奢望,兩人能重歸于好,我愛這個結局,而也正是因為這個結局,使我舍棄了《傲慢與偏見》在心中的榜首位置,轉而向飄致敬。
《飄》令我明白,有時候,把握機會很簡單,失去機會也很簡單,機會過后的空虛,雖不可彌補,但我們還有第二天的希望可以等待,爭取。“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這初稿的標題,或許就是全文的精華吧。
gone with the wind. 靜靜地,看著流年,隨風而逝。凝望回憶,然后毅然舍棄。
挽起袖子,再一次面對種種困難,我突然覺得,血液中隱隱的力量幾欲破出,我知道,《飄》今生將與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