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后感:《三國》之我見
要說一本書能完整的概括三國統(tǒng)一的歷史,那便是《三國演義》;要尋一本書中人物計謀多端,那也是《三國演義》;要論書中“路見不平一聲吼”的好漢,那必定是《三國演義》。
我大中華的五千年歷史,可不是白過的,精神食糧自然也不能少,《西游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這四大名著更是對我們后人的心靈頗有震撼,其中,我最愛翻閱的便是“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國演義》了。
“三國”“三國”,顧名思義,主要講的是由于一場農(nóng)民的大規(guī)模起義,引發(fā)了一場天下之爭,在那個風(fēng)起云涌之年代,天下的人各立幫派,各奔東西,人的貪念也隨之膨脹了起來,他們想擁有更多的國土;更多的威信;更多的人馬;更多的財寶……于是,一場不可避免的戰(zhàn)爭發(fā)生了。
在這本書中,我尋著(zhao二聲)了最崇拜的人——孔明。孔明,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諸葛亮了,問我為什么崇拜他?這不是白問嘛!我認為他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一直忠心耿耿于劉備,就連劉備死后,諸葛亮也照樣沒有半點投靠他人的心思,照樣輔佐著劉邦,這是我覺得最為優(yōu)秀的一點。唉,人算不如天算,可惜呀可惜,諸葛亮到最后還是把自己給算死了。有人說他什么夜觀天象、借東風(fēng),這并不代表他有什么神力,而是說人家乃文人也,書讀的多了,知識自然就淵博了嘛!
有些人讀的書多了,就常常自以為是起來,有些人,毛毛躁躁,貌似看了一遍書就不愿看第二遍了似的。以前在網(wǎng)上看到有人諷刺《三國演義》是記流水賬,我覺得煞是可笑,那羅貫中為何還要費盡心機在書中捏造出400多位栩栩如生的人物呢?
古代文學(xué)在我們現(xiàn)代人看來,可能很難理解,但我卻偏偏愛好讀文言文版的《三國》,這似懂非懂地讀一趟下來,說句實話,感覺自己腦子好用多了!
再折回到書中人物這方面,要論英勇善戰(zhàn),呂布自然當先,但轉(zhuǎn)念一想,呂布粗心大意,少了個心眼,少了個防范,最終還不是因為貂蟬和董卓鬧翻,最后被自己人給“賣”了?
在那個年代,昔日的敵人隨時都可以跑到你的陣地上和你并肩作戰(zhàn);昔日的盟友隨時都可能一把利劍插入你的胸膛。把劉關(guān)張三兄弟看成一個整體,剛剛上述的問題壓根就威脅不到他們,這正是他們打法的精髓所在——哪里好就投奔哪里,哪里不好就離它遠遠兒的。其次,劉玄德的耐心也是頗受我稱贊的,這點從“三顧茅廬”這一章可以看出。
總而言之,統(tǒng)而言之,在我看來,讀書不只是“閱內(nèi)容”,還有“品道理”。道理清了,真理明了,感受自然就多了。在這本書中,我學(xué)到了一個人生哲理:無論做什么事都萬萬不可粗心大意,就像關(guān)云長大意是荊州一樣。
書,人類的靈魂,好好品讀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