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蟬一起歌唱
和蟬一起歌唱
——讀《名人傳》+《昆蟲記》有感
浦口四中 初一(7)班 郭婳
研讀完了《名人傳》中的《貝多芬傳》,正把它歸還給書架,不料,另一本書意外出現(xiàn)——《昆蟲記》。
反正閑來無事,便饒有興趣地翻開:“三、蟬的音樂……”
音樂?貝多芬?難道蟬和貝多芬一樣狂熱于音樂嗎?貝多芬是那樣出色的音樂家,可命運輕輕咳了兩聲,很不幸,他的耳朵就“震”聾了。對于一個音樂家,一個傾注全部心血于音樂的音樂家來說,沒有了聽覺,那是何等煎熬?
“我將永遠聽不見音樂,但是在我心里發(fā)出的回響比任何樂器的演奏都美。”
這是貝多芬內(nèi)心的獨白,但或許這流露的不僅僅是貝多芬一人的心聲……
回過神來,繼續(xù)往下讀:
“我們等著看那蟬聽到槍聲會有什么舉措,不料蟬一點沒有受到影響……又發(fā)了幾槍,蟬紋絲不動,繼續(xù)歌唱。我想,這足以說明蟬沒有聽覺,它對自己所發(fā)出的聲音是一點也感覺不到的!”
又是一出悲劇,又是一個失聰?shù)囊魳芳。想起夏天那聒噪的蟬鳴,不覺對那蟬多了幾分憐憫。
我剛剛說過“那聒噪的蟬鳴”,不是嗎?盡管在蟬看來,這是最美的音樂(如果它可以聽見),但它心目中的美妙歌聲,可以說幾乎不為人們所接受,反而還會招來咒罵。但蟬依然在唱下去,那是一種多么執(zhí)著的音樂精神,盡管它聽不見,但它應該可以看見人們厭惡的表情吧,它可是“五郎神”呢(蟬有五只眼睛)!
蟬的執(zhí)著也許是從貝多芬那兒繼承來的吧!他們一樣,對音樂那么狂熱,那么執(zhí)著。評頭論足算什么?指手畫腳算什么?聽不見聲音又算是嗎?音樂永在我心!
貝多芬的為人和蟬的歌聲一樣不能被世人理解接受。在那些自高狂傲的人看來,這未免太荒謬太可笑!但貝多芬從不放棄,他用一個又一個不朽的音樂篇章抨擊著那些流言,開創(chuàng)了一個他自己的小世界,開創(chuàng)了一個屬于他自己的小時代!
不理解我?沒關系!
不接受我?沒關系!
覺得我無法溝通?也沒關系!
無法走進我的世界?那就請你乖乖待在一旁拭目以待!
這才發(fā)現(xiàn),聽不見音樂的世界也是美的……
我想,貝多芬現(xiàn)在應該可以聽到他自己創(chuàng)作的神話了。興許,在某個盛夏,還會有三兩只蟬在為他伴奏呢!
今年夏天,我要細細品味一下蟬鳴,看看是否能聽到貝多芬音樂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