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倫造紙》讀后感
今天我讀了一篇故事《蔡倫造紙》。
故事說,東漢時還沒有紙,所有的文字都是寫在竹板上,寫字
的人很勞累 。
當時有一個老頭,他一心想造出一種既輕便又便宜,易于保存
的寫字材料。終于,他想出了一個主意,天天上山取樺樹皮。 回到
家里用長刀把樹皮一層一層剝開,刮得薄薄的,又光又輕便。他拿
起幾片,反復觀看,覺得很好。這時,蔡倫走了過來。他問老頭:
“老頭,你刮這些樹皮有什么用呢?”老頭說:“樺樹皮能做紙!甭犃
蔡倫的話,畫師說:“能給我?guī)讖垎?”蔡倫爽快地答應了。畫師回?/p>
家里,用畫筆一寫,真神奇,竟能寫出字來。但是,這些紙干了,就
變形了,蔡倫很苦惱。
一天下午,蔡倫外出看到幾個小娃娃在池塘邊撈什么似的,蔡倫
走過去一看,原來他們是在用手撈水里浮著的棉花皮,蔡倫看得出神。
靈機一動,回到家里就把樹皮、棉花打成漿糊,放在盆子里讓太陽曬,
果然能撈出一層層薄薄的紙來。紙就這樣發(fā)明出來了。后來,蔡倫成
了世界上的發(fā)明家。
故事告訴我們,用紙來之不易,我們要珍惜用紙,不要浪費。故
事還告訴我們,做事要細心觀察,在實際生活中尋求答案,從中得到
啟發(fā),才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