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讀后感
李光頭,不是一個人的戰(zhàn)斗,他濃縮了改革開放后,廣大創(chuàng)業(yè)者資本積累、擴張的身影,時代的弄潮兒。我比較欣賞李光頭的性格,他恩怨分明,勇于承擔各種責任,能屈能伸;他對愛情忠貞不移,呵 這句話 應該是對女的來說,但李光頭確實這樣做了。他知自己魂牽夢縈的林紅就要和自己的兄弟結(jié)婚后,就在他們結(jié)婚那天堅定的去醫(yī)院做了“結(jié)扎”。按他的說法,是我不能把第一次給你,也不給別人。李光頭,對于人才的培養(yǎng)和選拔,有獨具慧眼的一面。就說劉作家,這個小時給他“橫掃蕩”的死對頭,又被他狠k過的人;后因?qū)懥艘黄恼陆o“成功人士”的他正名,把李光頭偷看屁股一事,寫成是為了揀掉到廁所里的鑰匙。李光頭覺得他,太有才了,于是不計前嫌,把他招來做新聞發(fā)言人,后又直升副總,ceo。從小說中的描述,也證明了,他的任用是正確的。
宋鋼,在小說的后半部份,寫得有些凄慘,以至于讀到他那些段子時,都有些發(fā)麻。他和林紅結(jié)婚后,曾一度走上春風得意的日子,買了一輛“永久牌自行車”,每天下班都準時到工廠接林紅。這樣的好日子并沒有維持多久,他下崗了。這時正是改革開放生機勃勃的時候,適者生存、弱者淘汰。為讓林紅過上好日子,一無作落的他賣花,慘淡經(jīng)營;當苦工得了肺病,閃了腰;出走劉鎮(zhèn)、行騙江湖、隆胸、到最后的臥軌自殺,無一不讓人心酸。宋鋼的悲慘,是性格的悲慘。他缺少主見和判斷力,做事猶豫不決,...。
林紅,就像一個扁擔,挑著李光頭和宋鋼兩頭走。所不同的是,一個走向了成功、爆發(fā),一個走向了落寞、絕路。同時,她也被兩個人推向毀滅的深淵。
小說中,提到的童鐵匠、關(guān)剪刀、余拔牙、蘇媽、趙詩人和陶青等等,他們都是時代中放大了的典型人物,讀起來總能會心一笑。在我們的記憶深處或多或少能挖據(jù)出這樣的人物來。
小說中的絕大部分人物還“活著”,如今生活應該大不同了吧。李光頭正在參加太空游培訓?林紅的“美發(fā)店”被查封了嗎?蘇妹的“周游點心店”是不是開始品牌化運作了,劉作家會行賄而,。。。還有陶青,。。。。我們這些70,80后也該上場了吧。哈哈 想象太豐富了,剎不住了。再續(xù)《兄弟》后記。
注:《兄弟》上借悅eliza的書
個人感覺,余華更多地是以這所謂的兄弟倆的不同命運來詮釋,在社會變化的大潮中,人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觀念和道德來按部就班,早晚會遇見天理人欲的沖突。
最近一百年,神州大地每十年一輪回,余華所寫的其實只要還是文革投射,真正對于最近二十年寫的筆墨似乎還是少了點兒。畢竟每一個生活在時代里的人都只能被時代的紛亂所紛亂,而很難看清這紛亂背后的絲絲縷縷的脈絡。
宋鋼的凄慘,來源于他自己一直以來的符合規(guī)矩在規(guī)則被打破的時候不能適應,而李光頭最后的所謂復歸也隱約折射了一部分窮得只剩錢的經(jīng)濟發(fā)達者精神上的困惑與追求——既然不能求諸于己,只好從自身以外尋求答案,外太空不過是避世的另一個目的地罷了。
以余華的年齡經(jīng)歷,如果兄弟只是為了寫變化,倒可能把華哥看低了,呵呵。
個人感覺,兄弟寫得還是人性的沖突,包括固守和變革,包括選擇與放棄,包括精神與物質(zhì)生活,而文革至今的華夏,也不過是最好的人性試煉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