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光之城讀后感
結(jié)果這個叫做斯蒂芬妮·梅爾的女人讓我大吃一驚。我雞賊地下了電子版,放在mp4小小的屏幕上,不眠不休地看了兩個小時,憤然發(fā)現(xiàn)那個版本不全,中間丟了一大半,我心心念念的無心看別的,終于找到了完整版,讓我驚喜的是,這個版本竟然還不是錯誤百出的接力版,而是另外一個不知道什么版本。翻譯者帶著極大的熱情膜拜著梅爾,不時跳出來在原文后寫些碎碎念的評論。我看著看著,也跟著膜拜起這個女人來。
我一直以為,梅爾跟羅琳一樣,是家庭主婦出身,暮光之城和《哈利波特》一樣,是魔幻題材的通俗小說。《哈利波特》和《魔戒》當年看不下去,雖然故事很好,但語言上卻沒有讓我心動的地方。這往往是通俗小說的軟肋,情節(jié)在作品中的比重太大,作者忙于編織故事,讀者也急于知道結(jié)局。就像小時候看武俠小說,總是一路快進,到主人公神功初成,可以報仇雪恨的時候,遇到大段無謂的描寫與配角出場,甚至有些不耐煩。這樣的書就如同方便面,無聊的時候可以消遣,但卻無法品嘗味道,它們跟耐讀沾不上邊。這時候的文字,只是講故事的載體,如盛湯的碗,本身沒有營養(yǎng)。
但好的作家卻能在文字之中注入靈力,遣詞造句之中,都是功力。一句話,就能頂過千言萬語,某個凡人絞盡腦汁形容不出的事物,人家信手就是傳神的描述。女作家的靈氣還更明顯,因為她們更細膩,更敏感,也更絮叨。奧斯汀、伍爾夫、鐵伊和這個梅爾莫不如此。對于一部暢銷小說而言,《暮光之城》的細節(jié)描寫是有著純文學作品的水準的。我看著看著就很奇怪,因為這部暢銷書的調(diào)子既不像羅琳,也不像丹·布朗,也不像西德尼·謝爾頓,反而有三分像約瑟芬·鐵伊,七分像亦舒。而鐵伊可是20世紀上半葉的人物,接受的是正統(tǒng)的英國文學教育,又是理科出身,智力超群,所以才能寫出那么靈氣逼人的推理小說。這個梅爾又是什么來頭。
忍不住百度,恍然大悟,自己的直覺果然沒有錯,梅爾大學時主修的就是英國文學,真正的科班出身,那么一切就都不奇怪了。她的描寫欲,對人物心理刻畫的近乎強迫癥似的細致,她遣詞造句的講究,一切都可以解釋。雖然這部小說毫無疑問是暢銷書的寫法,然而,作為一個深諳文學譜系的暢銷書作者,她更精明地知道如何在文字中拿捏分寸,她選擇了自己寫起來最流暢而讀者也最容易接受的風格,隨意、舒坦、毫不晦澀,有時甚至快言快語,然而通俗往往帶來庸俗和淺薄,梅爾卻是極少數(shù)能在在通俗中做到一針見血的人。她文字的效率極高,所以雖然細節(jié)泛濫,但卻并不讓人覺得冗余累贅,反而讓你興致盎然。這真是本事。
她花了很大力氣寫女主角貝拉,這是她最最鐘愛的人物。在她身上,她不惜暴露自己。那種與年齡不相稱的老氣橫秋,有些刻意為之的性格側(cè)寫(比如喜歡讀書、喜歡古典音樂、不合群等等),都是作者的影子映射到人物之上的結(jié)果。她寫她的心理,幾乎到了與之合二為一的程度,讓人幾乎不能相信作者竟然是3個孩子的母親。要么,她就是那種復制記憶型的作家,這種能力往往是天分,即對自己的感覺、感受,無論時光久遠皆能回憶與追溯,纖毫畢現(xiàn)還絲絲入扣。要么,她就是那種觀察型作家,生活中的原型、對某個青春期女孩兒的看透,和自己的主觀判斷交織在一起。她當然不是那種抒情性的作家,她把情節(jié)看得很重,但很明顯,在這部作品里,她推移情節(jié)的節(jié)奏與手法都顯得嫩了些,然而她天才型的人物刻畫光芒四射,很好地掩蓋了情節(jié)發(fā)展上的無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