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西游記有感1000字
《西游記》成書于16世紀明朝中葉,自問世以來在中國及世界各地廣為流傳,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大家讀后都有哪些感受?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讀西游記有感1000字,歡迎參閱。
讀西游記有感1000字篇一
《西游記》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老少皆宜的作品。其中充滿了離奇,精彩的神話故事,每當讀起《西游記》,老是情不自禁地溶入那精彩的情節(jié)之中。
記得小時候,常問媽媽,“我是從那里來的。”媽媽總是笑了一下,摸摸我的頭說:“你啊,是從石頭里蹦出來的。”我想,大概每個孩子都是這樣一個答案。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孫悟空。
我們可以回想自己童年,捧著一本《西游記》的這本連環(huán)畫,津津有味地看著,當?shù)綄O悟空再一次打敗妖精,我們總會為他歡呼:“當他受了冤屈時,我們也會感受到一種深刻的共鳴,當孫悟空被唐僧誤會,被逼回花果山,繼續(xù)當他的齊天大圣,當唐僧遇到危險時,豬八戒趕到花果山向?qū)O悟空求助時,他也毅然決然地去救唐僧。記得那時候看連續(xù)劇,當看到此段時,眼中便充滿淚水。因為我知道,當時我就是孫悟空。
這只活蹦亂跳的小猴子就好像是我們的化身。當他從石頭里蹦出來的時候,就象征一個小生命的誕生。當他在花果山無憂無慮地和群猴們玩耍時,好似我們那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多姿多彩,當孫悟空大鬧天宮時,就好似一個調(diào)皮的孩子,不小心跑進了大人的世界,并且搞的一團糟,大人們想哄住他,便封了他做了個弼馬溫,沒哄住。有縫了個齊天大圣。還是沒有哄住。而后來如來出現(xiàn)了,伸出他的飛掌將孫悟空束縛五行山上下。嚴慈的父親,終于壓服了他調(diào)皮的兒子。度過了慢慢的五百年后,觀音的出現(xiàn)給了孫悟空新的希望,踏上了,漫長的西天取經(jīng)之路。
唐僧師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經(jīng)的路上,共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道難關。這就好像我們成長道路上布滿荊棘。最終,他們戰(zhàn)勝了難關,取得了勝利。“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句話用在他們身上是再也恰當不過。而我們,只有不怕困難,堅持到底的決心,也會取得最終的成功。
由此,我想到了我們的學習。學習就好像是要去取得真經(jīng)。在學校里,有著形形色色的人。有的像豬八戒,好吃懶做,做任何事情都馬馬虎虎,有的則像沙僧,誠懇老實,踏踏實實。有的像孫悟空,活靈活現(xiàn),足智多謀。而唐僧則是心地善良,不愿氣餒的人。若我們在學習上能個個都是唐僧,孫悟空,沙僧,有對學習的信念,那一定會取得成功。
隨著年齡的增長,《西游記》帶給我們不再是神話的幻想,他令我善良,寬容,嫉惡如仇,有面對困難的勇氣。
讀西游記有感1000字篇二
輕輕的抖落書面上的塵,翻開“西游”,撲鼻而來的是一種歷史的清香。
“西游”就像是一壇美酒,久而彌香。即使是第二次品茗,也是像當初一樣喜愛。
也領略到更多的道理。
記得小時候愛讀“西游”的原因是因為喜歡“孫悟空”。我喜歡孫悟空,因為他神通廣大。他會七十二變、會翻一個三千六百米遠的跟斗,還有一個神奇的金箍棒……現(xiàn)在,我依舊喜歡孫悟空,但不僅僅是因為這些才喜歡它,我喜歡他身上的那種不畏強權(quán)、敢于斗爭的精神,還有就是他的聰明勇敢。
他勇敢、他不畏強權(quán)。在花果山時,孫悟空縱身一躍,跳如瀑布之中,率先發(fā)現(xiàn)了瀑布之后別有洞天 。給自己和那些猴子們一個安身的好去處,因為自己的勇敢,是群猴推舉他為大王。在天宮中,他偷吃了蟠桃、惹惱了王母娘娘,還三番四次的擾亂了天庭的秩序,但他毫不畏懼,依然我行我素。玉皇大帝、諸位神仙都怕他、煩他;即使到了如來的面前,他也是敢賭、敢玩,那股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是突顯在文中。也是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腦海之中。
他聰明,在“三打白骨精”中,當白骨精第二次變成一位年有八旬的老婆婆來到師徒四人的面前是,除悟空外,其他三人都認為是來尋女兒的,擔心又害怕。但悟空認定這位老婆婆是妖精,靠的不是火眼金睛,而是他的聰明。他對大家說:“那女子十八歲,這老婦有八十,怎么六十多歲還生產(chǎn)?斷乎是個假的……”便上前,取棒照頭便打。在過火焰山時,更發(fā)生了有趣的事情——“孫悟空三調(diào)芭蕉扇”。一調(diào),鐵扇公主不借,無空又敵不過芭蕉扇,他便智區(qū)取,借來定風丹,真是“悟空用了定風丹,任憑那鐵扇扇”,的確借到了扇子,不料卻借來了把假扇子,把火焰山的火月扇越大,就只好再借;二調(diào),悟空化作牛魔王,鐵扇身邊騙走扇;三調(diào),大圣喚來眾神仙,牛魔嚇得便交扇……
合上書,悟空的聰明、悟空的勇敢,悟空那種敢于斗爭的精神早已經(jīng)鐫刻在我的心里,其實他不就是我們的學習榜樣嗎?我們因該像悟空那樣棉隊困難時,不害怕,不退縮,即使對方很強大,也不能畏懼,都要堅持,都要戰(zhàn)勝到底,永不放棄!
讀西游記有感1000字篇三
《西游記》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老少皆宜的作品。其中充滿了離奇,精彩的神話故事,每每讀起《西游記》,老是會情不自禁地融入那精彩的情節(jié)之中。我曾經(jīng)一遍又一遍地看那令人著迷的電視連續(xù)劇——《西游記》。而最近,我把《西游記》一書認真地看了一遍,才真正領略到《西游記》的文字所帶來的魅力。
《西游記》以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jīng)為線索,一路上跟妖魔鬼怪和險惡的環(huán)境作斗爭,經(jīng)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得真經(jīng)的故事!段饔斡洝愤@部名著主要體現(xiàn)了想要辦成一件大事,必須大家齊心協(xié)力,團結(jié)一致才能成功。我們知道神通廣大的齊天大圣孫悟空,不僅會七十二般變化,還有一雙火眼金睛,能夠分辨人妖,所以,孫悟空善于降妖捉怪,斬邪除魔,為西天取經(jīng)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如果沒有誠信憨厚,善長水性的沙和尚助陣,孫悟空在水中捉妖也就不那么順利了。豬八戒力大無比是孫悟空捉妖的好幫手,唐僧雖不懂人情世故,但他始終以慈悲為懷,感動了蒼天,最終歷經(jīng)千辛萬苦,帶領徒弟們,終于取得了真經(jīng)。
其中,孫悟空被壓在五指山的情景最讓我感動,他并非抗拒,努力的等待著他師傅來救他,不管是春夏還是秋冬,是干旱還是下雨,他依然等著,等著,有一天,唐僧他終于來了,把孫悟空從石縫里救了出來。在這件事中,讓我讀懂了:堅持就是勝利。
在《西游記》中,最為精彩的是“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只見孫悟空用火眼金睛一看,就知道了妖怪的計謀,一棍打跑了妖怪。唐僧居然以為孫悟空在傷害生命,所以把他趕回花果山。但是等唐僧被妖怪抓走后,豬八戒去花果山向?qū)O悟空求救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最后唐僧獲救了。是啊,我們應該學習孫悟空的那種不計較,知恩途報的精神。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也應該像他們那樣齊心協(xié)力,團結(jié)一致。這樣才能取得勝利。比如:有一次,我們學校要選3名同學去參加縣里的科技比賽,結(jié)果我也被選中了,我和其他兩名同學每天下午都去辦公室練習,每當遇到困難,我們就一起商量,然后想辦法去解決。一但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就提出來,加以修改,結(jié)果在比賽的時候獲得了三等獎。這另我們十分開心。
《西游記》這本書對我的啟發(fā)很大,它讓我明白了做人要有堅強的意志和寬容別人的精神,以及應齊心協(xié)力,團結(jié)一致。
讀西游記有感1000字篇四
話說:一只猴子從一時爆出……故事便如此展開了。隨著手一頁頁翻書的節(jié)奏,心緒便伴著唐僧師徒四人從第一難走到了第四十九難,越發(fā)覺得吳承恩的目光穿過了時空,劃破了常規(guī)。筆墨間靜靜的反映了這個時代的問題。
悟空之悟
在西記中恐怕沒有第二個角色能比孫悟空給讀者的印象更深了。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面孔,一張能說會道的嘴巴,一副永不服輸?shù)谋砬,一身上天下海的好功?hellip;…集合在一只猴子身上,豈能叫人忘記呢?怕最我難忘的卻是這只靈猴身上那股獨一無二的野性和滿腦子的詭計,這些用在施展正義上才是孫空的靈魂所在。這樣的人在現(xiàn)代社會上也不難發(fā)現(xiàn),那些對工作充滿熱情,帶著一股勢不可擋的沖勁,不斷追求創(chuàng)新和完美的人,不正是孫行者的化身嗎?愛迪生、魯迅、居里夫人、劉翔……他們那股勁兒不正是孫悟空的精神嗎?我終于悟出了、悟出了;西游記中的那位風云人物,其實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
玉帝之悟
老實說,在西游記中我最不欣賞的不是那群妖魔鬼怪,而是那安坐天宮的玉皇大帝。在西游記中他不是施壓人民的暴君,也不是貪圖享樂的庸君,但他的無能實在令人不解,蝦兵蟹將尚且懂一些雕蟲小技,而當孫悟空大鬧天宮時,堂堂一個玉皇大帝卻只能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難道統(tǒng)治者就如此無能?也難道一個天庭能被一只野猴子弄得一塌糊涂。慶幸的是不可能在社會站穩(wěn)腳的——還是踏踏實實努力向上吧!
妖怪之物
在西游記中,金、銀兩魔是太上老君看爐童子,獅猁魔王是文殊菩薩的坐騎,妖是龍王敖順父子的手下……這些妖怪作惡多
端,企圖為吃得唐僧肉而謀害三藏師徒四人,執(zhí)法者還未來得及捕捉他們,卻總是因為這些妖怪與某個菩薩又或與某個真人有關系而被早已“救”走。法律在他們面前又是顯得如此的有“人情味”十足的手法在當今社會早已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取代了。真想知道那時悟空、悟飯、悟凈三師兄弟是何等的納悶。而那些蹺幸得以生存的妖怪是何等的洋洋得意。我終于悟出了,悟出了:法律和平是何等的——重要。
手指輕輕地一劃過封面“西游記”三個字,同時,我的思緒又被一幕幕的新悟輕輕地牽起,默默地合上書本,靜靜地閉上眼睛,讀西游記之悟永遠也不會停止……
讀西游記有感1000字篇五
《西游記》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絢麗多彩的神魔世界,人們無不在作者豐富而大膽的藝術(shù)想象面前驚嘆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是一定社會生活的反映,作為神魔小說杰出代表的《西游記》亦不例外。正如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指出,《西游記》“諷刺揶揄則取當時世態(tài),加以鋪張描寫”。又說:“作者稟性,‘復善諧劇’,故雖述變幻恍忽之事,亦每雜解頤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確如此。通過《西游記》中虛幻的神魔世界,我們處處可以看到現(xiàn)實社會的投影。而作者對封建社會最高統(tǒng)治者的態(tài)度也頗可玩味,在《西游記》中,簡直找不出一個稱職的皇帝;至于昏聵無能的玉皇大帝、寵信妖怪的車遲國國王、要將小兒心肝當藥引子的比丘國國王,則不是昏君就是暴君。玉皇大帝手下十萬天兵天將,竟然抵不過孫猴子一條金箍棒,而讓真正的賢才去當不入流的馬夫,其統(tǒng)治之昏暗,虛弱,不言而喻。如來佛祖所創(chuàng)佛教,僧人自然不能以錢財所迷,可是佛祖竟然默許手下人收取賄賂,而《西游記》一路上妖魔鬼怪,多與神佛有瓜葛,如青牛精是太上老君坐騎,金銀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童子,獅駝嶺三魔王均與文殊,普賢菩薩甚至如來佛祖有關系,這反映封建社會官官相護的黑暗情景。
《西游記》成書于16世紀明朝中葉,自問世以來在中國及世界各地廣為流傳,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中國,乃至亞洲部分地區(qū)西游記家喻戶曉,其中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為人熟悉。幾百年以來,西游記被改編成了各種地方戲曲,及電影、電視劇、動畫片、漫畫,版本繁多。在日本等亞洲國家也出現(xiàn)了以孫悟空為主角的文藝作品。關于西游記的作者,一般認為是明朝的吳承恩。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jīng)》、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圣》等,這些都為《西游記》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基礎。吳承恩也正是在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jīng)過艱苦的再創(chuàng)造,完成了這部令中華民族為之驕傲的文學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