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國演義有感1000字作文3篇
讀三國演義有感1000字作文1
最近金牌導演高希希力作《新版三國》刮起了一陣“三國熱”,使無數(shù)人重溫《三國演義》,我也不例外,重溫三國,重溫一位位亂世英雄……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翻開書的扉頁,試著重新復(fù)制那個時代,我又重新認識了一位位英雄……
挾天子以令諸侯
遙想當年,你曹操,有膽有識,謀董卓假獻刀,假借天子詔書結(jié)盟十七諸侯討伐董卓,東進平黃巾,西進接獻帝,遷都于許昌,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稱霸之路;降張繡,誅呂布,破劉備,夜襲烏巢,官渡之戰(zhàn)大敗兵力十數(shù)倍的袁紹,揮軍南下取荊襄,后遭赤壁重創(chuàng),敗走華容道,退往中原,退馬超,韓遂的西涼鐵騎,平定西涼,統(tǒng)一中國北方。發(fā)展黃河流域的農(nóng)業(yè),興建水利工程,建立了三國鼎立中國力最為強盛的——魏。
多少人曾罵你奸雄,漢賊,在我看來,你結(jié)束了中國北方近三十年的軍閥割據(jù),使中國北方人民得以安定,歷史為你寫下了光輝的一筆!
生子當如孫仲謀
遙想當年,你孫權(quán),選賢與能,承父兄基業(yè),十八歲執(zhí)掌江東,內(nèi)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曹操揮師南下,欲一統(tǒng)天下,你拒絕求和,任用周瑜,魯肅以幾萬精兵火燒赤壁,大敗曹軍數(shù)十萬,后承周瑜遺志,任用呂蒙暗襲荊州,又在危難之時重用陸遜,彝陵之戰(zhàn)火燒劉備的復(fù)仇大軍。在長江中下游發(fā)展農(nóng)業(yè),發(fā)展造船業(yè),派衛(wèi)溫到達祖國寶島臺灣,促進了海峽兩岸的交往,建立了三國鼎立中造船航海業(yè)最為發(fā)達的——吳。
曹操在赤壁鏖戰(zhàn)時曾贊揚你:“生子當如孫仲謀。”你任用賢才,歷史也為你寫下了光輝的一筆!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遙想當年,你諸葛亮,蓋世奇謀,三顧茅廬請出山,博望一火初立功,舌戰(zhàn)群儒無人辯,火燒赤壁用奇謀。計取荊州獻主公,三氣周郎迎吳妹,揮師西進取成都,大敗曹軍占漢中。擁立玄德繼大統(tǒng),受重任于白帝城,五月渡瀘南平叛,七擒六縱從未聞。巧設(shè)空城退仲達,六出祁山北伐魏,上方谷燒司馬軍,五丈原上臥龍殞。你大力發(fā)展絲綢織業(yè),使蜀錦暢銷天下,開發(fā)中國大西南,加強和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交往,建立了三國鼎立中絲織業(yè)最為發(fā)達的——蜀。
后《出師表》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你一生真實的寫照,《出師表》兩篇正如陸游稱贊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你的赤膽忠心,你的神機妙算,歷史更為你寫下了光輝的一筆!
讀經(jīng)典,講三國,無數(shù)的亂世英雄為我們留下了不朽的傳奇故事……
讀三國演義有感1000字作文2
袁術(shù)、袁紹、劉表、孫策、劉璋,這些東漢末年赫赫有名的起義領(lǐng)袖,在戰(zhàn)略家曹操眼里,均是碌碌小人,算不上英雄。而他,卻對當時寄人籬下、無兵無地的劉備情有獨鐘,甚至說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如此驚世駭俗的言論。青梅煮酒論英雄也因此留名千史。
有人說,曹操錯了,真正的英雄不是劉備,而是他手下的諸葛亮、龐統(tǒng)、關(guān)羽、張飛、趙云等人,他們有的神機妙算、運籌帷幄,決勝于千里之外;有的武藝高強,智勇雙全,叱咤于風云之間。他們都是不世出的人才,劉備只不過是一個窮賣草鞋的,卻幸得貴人相助而已。
事實果真如此嗎?
諸葛亮,“臥龍先生”。“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火燒新野、舌戰(zhàn)群儒、草船借箭、白帝托孤;借東風天公作美,空城計獨一無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但他也是被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求賢若渴的心情所感動才出山的。如果不是劉備,他很有可能當一輩子的諸葛村夫。所以,諸葛亮是幸運的,幸運的遇到劉備這樣的英主讓他有大展才華的機會。若是碰上孫權(quán),江東的文臣那么多,周瑜又心胸狹窄,諸葛亮何時才能出人頭地?龐士元便是最好的佐證:他雖得魯肅力薦,在世上也享有盛名,卻最終也只得在劉備處落腳;若孔明碰上曹操,想施展才華就更難了。曹操身后的謀士,數(shù)不勝數(shù),就連曹操自己也是個大謀略家。所以說,諸葛亮是不世出的人才,而劉備則是發(fā)現(xiàn)并重用人才的英雄。
趙云,武藝高強、義薄云天,一身銀白色的盔甲更是盡顯少年英氣。他單騎救阿斗,面對曹軍氣勢洶洶的部隊,毫不退縮,單槍匹馬,沖鋒陷陣,忠心耿耿,如入無人之地。論武功,劉備定比不過他;論才智,劉備也甘拜下風;論勇氣,劉備被曹操嚇的筷子掉地。所有的一切,趙云似乎都略勝一籌,可為什么他還對劉備絕無二心呢?因為劉備比他會用人,而這一點,正是才子與英雄的差別。
劉備大智若愚。他懂得無為而治,懂得如何讓手下的人最大程度的發(fā)揮自己的能力;他懂得民貴君輕,懂得如何收納民心、聚斂人氣。真正的英雄不一定做得最好、說的最妙,
但他一定能將做的做好、說的最妙的人團結(jié)起來并讓他們忠心耿耿的為自己服務(wù)。正如漢高祖劉邦,他只不過是一位平民,但他能讓張良、蕭何、韓信等忠心為他效勞,所以他成功了,他締造了西漢王朝。他是英雄。
現(xiàn)代社會缺乏的是人才,更缺善于領(lǐng)導人才的領(lǐng)袖。我們需要更多像劉備一樣的英雄在社會中起中流砥柱的作用。
讀三國演義有感1000字作文3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是《三國演義》,氣勢雄渾而又不乏風趣
《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的歷史小說,它把陳壽《三國志》通俗化了當我第一次接觸它時,就被它那通俗易懂的文字給迷住了。再加上《三國演義》是一部小說,小說就是由真實與虛幻的結(jié)合。夢境不同于現(xiàn)實。小說亦不同于正史。夢境是美好的,當現(xiàn)實是殘酷的,小說亦有趣,正史亦乏味。這正是《三國演義》吸引我的第二個原因。它將桃園三結(jié)義、連環(huán)計、祭東風、空城計等之類寫的生動有趣,令人仿若身臨其境,去馳聘于黃沙戰(zhàn)場中。
開篇“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認為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從“周末七國紛爭,并入于秦;及秦滅之后,楚漢紛爭又并入于漢”到“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tǒng)天下,后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三國。”上至華夏,下至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時代變遷正印證了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可見羅貫中是多么有先見之明啊。
在《三國演義》里,刻畫的人物也是淋漓盡致。
關(guān)羽,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guān)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龍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戰(zhàn)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辭千里萬里往投。羅貫中筆下的關(guān)羽的樣子也十分精神“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后來在華佗為他刮骨療毒時還在下棋,此舉更是令人油然生敬仰之情。
《三國演義》是以蜀國作為正統(tǒng)的,這就需要蜀國要有一個大人物,這樣的人物必須是忠臣。在封建統(tǒng)治中需要忠臣遠過于需要明主。沒有明主,只有忠臣,江山還是江山;只有明主而無忠臣,這明主可能就寸步難行。忠臣如此重要,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不如能有知天文地理,能曉過去未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呼風喚雨的忠誠,更不如有兩者相結(jié)合掌握全局大全的忠臣。而蜀國的諸葛亮恰好就是這樣的人才。諸葛亮一生謹慎,為主鞠躬盡瘁。但這并不滿足作者之求。于是祭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巧擺八陣圖、空城計等躍然紙上,將諸葛亮神話了。魯迅先生曾言“狀諸葛之多智而盡妖。”但羅貫中的描寫卻苦了周公瑾。汗挠鹕染]巾不僅給了諸葛亮,到頭來還讓諸葛亮把周公瑾氣得吐血身亡,還讓周瑜死前說:“既生瑜何生亮”把周公瑾這一代天驕寫成了氣量狹窄的小人。
小說就是一場夢,而夢生于現(xiàn)實。虛幻與史實的無縫結(jié)合正是這部斷代歷史小說的獨家特色。而對現(xiàn)實的“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是這部小說的成功之處。它將乏味的歷史以通俗的方式展示在讀者面前,雖然它僅是一部小說,其真實性不如陳壽《三國志》,但它卻是邁向正史的起跑點。只有閱讀過《三國演義》的人,才能更好的閱讀陳壽《三國志》。這也是它作為一部斷代歷史小說的價值所在。
總歸一句話,《三國演義》讓我獲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