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散文精選讀后感_周國平散文精選讀后感范文
《周國平散文精選》這一本書,很多讀者都覺得很不錯,讀后感觸很多。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周國平散文精選讀后感,希望能幫到大家!
周國平散文精選讀后感1
本書共包含十一輯內容,由周國平對每一種文字去粗存精,縮減篇幅而成。
它教了我們人性中的真、善、美。我們生活在這個集天地力量于一身的時代里,需要靜心聆聽大自然的神奇奧秘之處,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因為這個世界充滿一切需要人們發(fā)掘的美麗。
本書開篇是“走進一座圣殿”,這個題目頓然使我的腦;砣灰恍。從我們降臨到這個世界,用無知的雙眼審視這個世界的時侯,也許我們是走進了一座圣殿吧!在這個金碧輝煌的圣殿里,我們用智慧點亮了心中的燈盞。
周國平說:“一個人越是珍視心靈生活,他就越容易發(fā)現(xiàn)外部世界的有限,因而能夠以從容的心態(tài)面對。相反,對于沒有內在生活的人來說,外部世界就是一切,難免要生怕錯過了什么似的急切追趕了。”在我看來,就是應該努力使自己的心靈品質得以升華,你才會知道任何外部事物是有局限性的,我們才會更有戰(zhàn)斗力和激情,敢于挑戰(zhàn)一切,才能以更好的姿態(tài),從容地面對世界。我們需要有足夠的耐力解決面前的一切困難阻礙!
因此我們應與書結緣,與名人“面對面”交談心中的想法,做一個中心的讀者。一個不是讀者的學生,不管他考試成績多么優(yōu)秀,本質上不是一個優(yōu)秀的人才。一個讀者應該具備以下特征:第一,養(yǎng)成讀書的癖好。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讀書趣味。第三,有較高的讀書品味。能否成為一個真正的讀者,青少年時期是關鍵。經驗證明,一個人在這個時期倘若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以后再要培養(yǎng)就比較難了,倘若養(yǎng)成了,則必定終身受用。周國平說:“青少年對未來有種種美好的理想,我對你們的祝愿是,在你們的人生藍圖中千萬不要遺漏了這一種理想,就是立志做一個真正的讀者,一個終身讀者。”是的,我們在不斷學習,不斷進步著,不僅是為了趕上時代變化的趨勢,而且為了我們的人生富有情趣,充滿思考,才算上過了一個短暫而充實的人生罷。如果一個人缺乏了閱讀能力,思維方式和價值觀會變得麻木不仁,淪為一個無能的人。
本書還提到要我們做一個有靈魂的人。也許你會感到十分好奇,每個不是與生俱來都有靈魂嗎?周國平讓我理解的所謂真正的靈魂,是做一個有哲學的人。人是應該有進取心的,問題是朝什么方向進取。哲學讓人綜觀世界和人生的全局,實際上就為人的進取方向提供了一個坐標。我們對萬物需要充滿的好奇,可就我們的種種好奇提出不同類型的學問。現(xiàn)在的青少年接觸的大多是一些空洞的, 無用的,甚至使人消沉的書籍。久而久之,就像洗腦一樣,發(fā)現(xiàn)我們所剩無幾,也無非是一些空空的殘骸,脫離靈魂的軌道。因此周國平先生告訴我們,了解哲學要看原著,深入學哲學的話讀一本可靠的哲學史。你一旦讀了進去,就再也不想去碰那些粗淺的啟蒙讀物了。
周國平散文精選讀后感2
在報刊上零星讀過周國平的散文,喜歡他的博學和深刻,知道他是一個熱愛寫作的當代哲學家,著名的尼采研究者。此外還知道他是一個慈愛的父親,一個至情至性的男人。
在一個美好的日子里收到了一位遠方的朋友郵寄來的兩本書《周國平散文精選》《周國平人文演講錄》,后一本書比磚頭還厚,所以我選擇先看第一本。本書按時間順序選編了周國平1983年至1998年的散文作品,那時他在40歲到55歲之間,從不惑到知天命的年齡。這些文章都是他用心靈的筆寫出來的,是其最有代表性的散文。
周國平在《自序》中說:“我給自己的寫作建立一個標準:一篇文章,即使不發(fā)表我也要寫;否則就不寫?傊,盡量只寫自己真正想寫、寫的時候愉快、寫完自己看了喜歡的東西。這樣的東西一旦發(fā)表出來,也一定會有喜歡它的人,即使發(fā)表不出來也沒有什么。”
周國平在《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中談到讀書時說:“讀到精彩處,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聲來:這是我的思想,這正是我想說的,被他偷去了!有時候真是難以分清,哪是作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沉睡的感受喚醒了,失落的記憶找回了,朦朧的思緒清晰了。”這正是我讀《周國平散文精選》時的感覺。
周國平的散文正如其極力推崇的明代文人袁中郎一樣,追求的就是“平淡有味”的境界,娓娓道來,好像是從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一般。他所說的不是道理,只是自己的感覺,而這應該就是“已臻化境”的程度吧。他的文章大多在探討生命、時間、回憶等深刻的哲學命題,但是哲學在他筆下卻如花草一樣清新可愛,如同一篇篇生命的游記,因為他已經把對生命的理解融進了自己的體內。
在精神上,周國平是一個很女性的男人,感性,善思。“具有詩人氣質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卻一輩子也成熟不了。他始終保持一顆純樸的童心。他用孩子般天真單純的眼光來感受世界和人生,不受習慣和成見之囿,于是常常有新鮮的體驗和獨到的發(fā)現(xiàn)。他用孩子般天真單純的眼光來衡量世俗的事務,在政治場上有時不免顯得不通世故,有時不合時宜。”這是周國平一篇文中的句子,我想,他也是在說自己吧。
周國平散文精選讀后感3
陽關暖暖的,好愜意!
望眼書架,一本封面十分典雅的名叫《周國平散文精選》的書籍引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翻開第一頁,“只有一個人生”這六個大字瞬間映入眼簾。拿起這本書,隨便翻了翻,在心底默默地認為這應該與那些平庸乏味的書并無多大的區(qū)別,可當看到第一個標題時,我立刻否認了剛剛那個愚昧的想法。我想這本書應該會讓我們懂得很多,為我們解答很多讓人迷茫無助的問題,很多讓人困擾糾結的疑難。
這本散文籍并不是采用社會以至國家的事例來向我們闡述一個問題,而是從周國平老師自身出發(fā),從他身上選取大眾化的問題來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與解剖,讓深有同感的人們從中得到心靈的感觸。
“人生就是一個人的疆界,最要緊的是負起自己的責任,管好這個疆界,而不是越過它無謂地悲嘆天地之悠悠”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我深深地被這句話所折服。難道不是如此么,對于我們個人來說,生命是最重要的東西,但相較于宇宙來說,一個人的生命似乎等于零。每個人都有生命結束的那一天,而最該令我們思考的是,在那天來臨之前我們做了什么,達到自己的理想了么,為社會,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了么。還是,就那么渾渾噩噩的過了一生,直到離開人世的那天連自己都不清楚自己這一生到底干了些什么。
周國平老師說的好,人生就是一個人的疆界,正是如此,上帝為每個人都創(chuàng)造了一個屬于自己的疆界,從我們呱呱落地的那一刻,每個人都是大同小異的,上帝給每一個人的東西都是公平的。而日后人與人之間之所以形成較大的差異,不外乎是我們后天在這片疆界上是如何馳騁的。如果你是失敗的,那么你總認為每個人都有一片疆界,只要在這片疆界上過的舒坦,安閑即可。而當你在羨慕別人的成功時,你難道不想想這是為什么么,不錯,每個人都有一個疆界,可你只是安守這個疆界,而那些成功的人則想的是如何將自己手中這個疆界變得更加與眾不同,變得更加遼闊,更加豐富,正是因為他們的這個“想”,所以他們那個原本平凡的疆界如今是那么的輝煌,那么的讓人嫉妒羨慕……
放下書本,讓思緒飄飛。對啊,我只可能擁有這個短暫的生命一次,既然只有那么一次,我為何不好好珍惜它,不好好將它變得更美好。這僅有的一次生命,如放手任它自流,那么也只好在晚年悲嘆年少的無知。如緊緊將它握住,那么就不會在將來空悲嘆,而是為自己的生命感到無限自豪!
周國平散文精選讀后感4
似乎每一個假期,學校都回布置讀書的任務。好像是我們這些學生除了寒暑假之外,就不會有時間看書了似的。當然,假期所讀的書與平時讀的完全不在同一檔次,畢竟,誰有本事在讀完一本科幻小說或是漫畫之后能寫出合乎要求的讀后感?于是乎,我的同學們只好拿起平時只放在書架上沖樣子的名著讀了起來。
我卻幸運得多了。多虧我的未雨綢繆,厚厚的一本《周國平散文》,讓我利用每天中午的時間一點一點蠶食,到放假時只剩下幾十頁了。我只需趁熱打鐵,將之讀完即可。
周國平這個名字,很多人都覺得陌生。倒是和他一字之差的周和平老師更有些知名度。周國平先生是一位典型的讀書人,著書立說和翻譯外國哲學著作似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他的書或是文章,無非兩個方面:散文隨筆和哲學論著。前者描繪了一個文人的精神家園,后者反映了他的學術生活。我讀到的,自然是他文人的一面。
周國平的隨筆散文,真正映了“隨”和“散”這兩個字。每篇文章都透著淡然,好像是從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一般。他的文章更多地關注自己而不是家國大事,好像就一直停留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修身”境界。這看似不夠偉大,用套話說就是“缺少社會責任感”。不過如果以他所制定的修身圓滿的標準來衡量,天下之大,那些正行治國之事的“偉人們”又有幾個是做到了修身、甚至嘗試過修身呢?官吏腐敗問題是哪一個國家都不可避免要面臨的問題?扇绻覀冦∈“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方略,循序漸進的話,哪里還會有貪官污吏得勢的道理?
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自己的任務和位置。如果不細心叩問自己的心靈,如何能發(fā)現(xiàn)社會早已為自己預留的位置?對于我們,人生的大半都是未知,都需要探索;可是如果在邁出探索的步伐之前,連自己的目的地都不清楚;或是在行進途中漸漸迷失了方向,那又有什么資格口稱自己是在探索人生呢?前進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下,瞭望的目光更是一刻也不能松懈。周國平用他的散文教給我們把握出世入世的度:即不能不問世事,那是不可能且自私的;也不能沉浸于俗世,迷失了自我。
如果把攀登人生的高峰類比于登山,那么最佳的狀態(tài)應該是:肉體在不懈的攀登,步步為營,深陷崇山的掩映之中,靈魂則跳出山外,以旁觀者的清澈目光為前進指明方向,永遠不迷失。這顯然是神仙的境界,凡人想要達到無疑是奢談。我們只有退而求其次,在每次出發(fā)之前先問問自己夠不夠堅定;定期停下來修整,總結過去并展望未來,看看自己的路線是否偏移。“認識你自己”,這是指導精神生活的圣經。
我希望自己能夠秉持這圣經,不忘審視自己。學習的范疇,不只是我們現(xiàn)在體會到的那么淺薄,我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明白更多。
周國平散文精選讀后感5
“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意義。”——周國平《安靜》
這一句就道破了人生中很多事物的意義與精髓所在。人從出生時的懵懂無知,一路磕磕碰碰地走到現(xiàn)在,若沒有自我反省在其中,哪里能夠真正的成長起來,沒有人一出世就懂得了所有自己立人、做人處事的道理。自我省察是積累,點點滴滴地發(fā)展。
時;仡^看看,回想自己走過的昨天,“三省吾身”;思考自己心中的追求,什么樣的人生是自己所想要的,所滿意的,蘇格拉底說:“追求好的生活遠過于生活。”;尋求一種進步,從過去的“千篇一律”中爬出來,開啟自己的下一個新“紀元”;總結曾經的經驗,才能讓自己逐漸擺脫昨天略帶“晦氣”的影子,煥發(fā)今天的蓬勃朝氣……自我省察就是去探索人生的意義,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但這所說的善于自我省察的人又不同于那種沉浸在過去無法自拔的人,需要邊回憶、邊思考,要有所想法,要有所側重。后者只是單純的終日沉浸在對昨日的苦惱中,頗有厭世、懈怠之意,而自我省察是積極的,是我們每一個人發(fā)展自身需要的。
化用一句禪語說,“我們經歷的是生活,可又不是生活。”這樣的生活應該就不是形而上學所能圈定的了。生活,就是我們每天所經歷的日子,但我們經歷生活不是每天數(shù)著過去的天數(shù),而是品味每天所經歷的人和事,回味生活中所遭遇的情與難。同孟子“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道理一樣,我們每天所經歷的點點滴滴一定也不是為了遭遇而遭遇的,定是有所目的,而有智者善于發(fā)現(xiàn)這些點滴背后蘊含的深意來塑造自身。
同時,如同小時候所的那種每個人都有一顆要尋找的魔法石的故事一樣,要用心,要專心,還要堅持。省察也是一樣的,要想善于運用生活中的“魔法”,就要先持之以恒,要有信念地去尋找發(fā)現(xiàn)它。不然,未經省察的人生就沒有意義,或者說,你沒有發(fā)現(xiàn)它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