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后感600字
大家想必都聽說過“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三國演義》吧!
《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一顆璀粲明珠。它描寫了東漢末年三國之間的紛爭。全書一百二十余回,回回曲折迷離,引人入勝。其中那一個個膾炙人口的故事,無不讓人沉醉其中,那一個個雕刻得栩栩如生的人物,更讓人有和這些英雄結(jié)交的念頭。
更重要的是讀《三國演義》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不能因小失大!書中的劉備因為孫權(quán)殺了自己的二弟關(guān)羽,就一賭氣率領(lǐng)蜀軍攻打東吳,又不慎被陸遜火燒連營,且燒得片甲不留。自那一仗后,蜀國就開始走下坡路了,乃至滅亡。本來蜀國兵多將廣,人才濟濟糧食充足,是三國中最有希望統(tǒng)一中原的國家。但因為劉備的因小失大,一切都變了。
劉備的過失恰恰應(yīng)證了那名話:“圣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哪怕我們做不了圣人,那么我們就做愚人,事事考慮周到且小心,就會取得成功。
正如我們偉大的領(lǐng)袖毛澤東,假如他當(dāng)時只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滿足現(xiàn)狀,而沒有選擇開辟中國的道路。中國會有現(xiàn)在富強的現(xiàn)狀嗎?答案絕對是否定的。
所以說,做人要胸懷大志,有時更要放棄眼前的小利益,去追求更具價值的東西。
作為青少年,我們更應(yīng)明白這個道理,否則,就會失去我們的大好前程。汶川大地震中的小英雄——雷某某,備受人們矚目?伤蛐∈Т螅芡饨绲牟涣颊T惑放棄了自己的前程而踏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正所謂:“千里之堤毀于蟻穴。”我們辛苦修建的大堤,絕不能因小小的螻蟻而毀滅,讓自己的辛苦付諸東流。所以,我們要明白:“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從現(xiàn)在做起,以不因小失大為鑰匙,打開那扇成功的大門。
因此,我們要做到能屈能伸,還要謹(jǐn)慎。不能像劉備那樣因小失大,而應(yīng)該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為人所不能為,才能成就偉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