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思想》讀后感
丸九真男是日本重要的政治思想學者,他的經典著作《日本的思想》剖析了近代日本思想史上的重大問題,閱讀這本書,有助于我們在宏大的歷史背景下了解日本人的思考方式與價值觀。
西方歐美國家在工業(yè)革命后,由封建專制主義轉為資本帝國主義,亞洲封建帝制受到極大沖擊,生產與資源分配方式發(fā)生巨大的變化,以中日為首的國家也開始維新變法,但中國卻變法失敗,而日本成功搭上資本主義制度的列車。二戰(zhàn)日本戰(zhàn)敗后,在短短的時間內國民思想由崇尚和支持日本法西斯政權,到迅速擯棄戰(zhàn)時思想接受自由與民主,并進行一億人的戰(zhàn)爭懺悔儀式。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背后的問題是,為什么在亞洲日本明治維新成功并率先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為什么二戰(zhàn)后日本可以進行所謂的“一億人懺悔”并重新迅速崛起?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這個島國獨特的思考結構特征與現(xiàn)實的生存方式。
日本是泛神論宗教國家,怎么說呢,日本人眼中的神不止天皇,日本人看到浪花,覺得是神也需要拜一拜。相對而言,那些外來的一神論思想,往往能讓日本人接受并應用,日本人覺得哪些思想是最新潮最合適并利于當下的生存狀況的,他們都要拿來試一試,無論是日本人學習中國唐朝的儒家文化,還是日本接受西方資本主義思想,這些文化思想都被日本人拿來使用。就像魯迅說的“拿來主義”,日本思想史顯得零碎和混雜,日本人拿來這些外來思想,并沒有辦法將它們變形加入到自己的思想體系,因為日本沒有像中國以儒家思想為主線軸貫穿聯(lián)系起來的思想體系。
正是因為日本沒有核心思想的主線軸,他們找了儒家思想,可這不是自己的東西,他們借鑒西方的宗教思想,不管用,最后他們找了天皇,不同于英國的君主立憲,天皇是他們獨特的政治與思想支撐點。這些種種導致了日本容易有一種綜合東西方的輕率性,造成夾在“東洋”與“西洋”的雙重自卑之中的尷尬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