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1000字
去年冬天讀文藝理論方面的書,發(fā)現(xiàn)作者極為推崇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書。后來偶然讀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書,看到里面也提到了這本書,說是安娜第一次見到伏倫斯基就是火車壓死了人,后來安娜選擇死的方式也選擇了臥軌,這種對稱的情節(jié)是一種美。于是我對這本書產生了興趣,今年終于抽出時間,從7月1日到8月4日,歷經一個月時間,終于讀完了。今天,我補完了這本書的讀書筆記,決定趁熱打鐵,把這些天在我腦子里盤旋的想法寫下來留作紀念。
因為本書篇幅比較長,我擔心自己沒有耐力,就事先看了一下網(wǎng)上的簡介,當時在我的想象中,一定是伏倫斯基不愛安娜了,所以她臥軌自殺了。如果這樣的話,和《包法利夫人》就差不多了,后來我發(fā)現(xiàn)不是。當初讀完《包法利夫人》,我不信服的一句評論是——社會壓迫了包法利夫人,我覺得并不是,包法利夫人的不幸很大程度我覺得只能怪她自己。
可是,安娜不同。
安娜是一個美麗又聰慧的女人。伏倫斯基也是真心待她的。只要她能離婚,他愿意娶她。即使他沒能離婚,他也放棄了很多和她生活在一起。他們吵架時候,他也多次主動低頭道歉,在她死后,伏倫斯基痛苦不堪,整個人徹底頹廢了。這些都能說明他對她是真心的。
安娜的悲劇確實在于社會。
書里有這樣一句話——“夫婦之間的不平等,在于妻子不貞和丈夫不貞在法律上和輿論上受到的制裁都不一樣。”
的確是這樣。直到現(xiàn)在,在我們的時代,依然是這樣。女人總是弱勢群體,即使現(xiàn)在有一些平等,但是,女人總要付出更多,F(xiàn)在的女人為什么這么辛苦?因為又要工作又要顧家。
但是在我們的時代,如果婚姻不幸福,女人是可以離婚的,孩子也是可以爭取的。但是安娜不可以,卡列寧不離婚,她就不能離婚。她就只能和伏倫斯基過著沒有名分的生活,從而被整個社交界所拋棄,所排斥。
諷刺的是,伏倫斯基卻可以隨意出現(xiàn)在公眾場合,也不被別人排斥,這就是男人和女人受到的不同對待。
正因為如此,安娜必須待在家里,無論讀多少書,無論她多么聰明,但是被外界屏蔽的她,只有伏倫斯基了。而伏倫斯基雖然愛她,但是活著總要有其他的事情,他不可能日日夜夜只和安娜廝守。
而安娜,當她生活的重心只剩下不斷去思慮伏倫斯基愛不愛她的時候,就已經是一個悲劇了。沒有誰能脫離社會而存在,愛情也是。伏倫斯基不在她身邊的每一分鐘,她都沒有安全感,生怕他愛上別的女人,生怕他離開她。于是,在一起時,就總在猜忌,總在吵架。伏倫斯基仍然愛她,但是他漸漸地不再有那么多耐心去哄她,安慰她。于是安娜就瘋了,她不能接受伏倫斯基不愛她,她要報復他,于是她臥軌自殺了。
愛情像一枝玫瑰花,沒有合適的土壤,花期并不長。而安娜不能接受她的愛情死亡,于是她就搶先一步死了,她成功了,她讓伏倫斯基永遠不能忘記她。但是,他們的幸福,也永遠沒有了。
而這,并不能怪安娜。
她是一個誠實的女人,她向卡列寧坦白了一切,可是,她卻并不能獲得自由。“安娜不愛她的丈夫。她要生活。上帝賦予我們心靈這樣的欲望。”社會道德很少考慮一個人的靈魂,可是有的人她就是有精神需要的。安娜的丈夫卡列寧也算一個政要人物,她也衣食無缺,可是,她沒有愛情,她想要愛情,怎么辦呢?我們也常常這樣評價一個人,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作什么呢?《平凡的世界》里少平非要離開雙水村去闖世界,為什么呢?
什么時候,道德可以進步到憐憫眾生,關注人的精神需要,那么一定有更多人可以幸福吧。而人生的質量,不在于外部的吃飽穿暖,而應該更多地取決于內心世界的豐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