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之觀后感
有一次,王登終于敞開了心扉對養(yǎng)父講了她為什么一直不回唐山找回自己的親人,那是因為地震時媽媽對救援隊揪心說的“救弟弟”這三個字如刀般刺痛著她的心,所以她心中一直放不下對媽媽的怨恨:“不是我不記得,而是我忘不掉!”這個事情沒有對錯,我們體會到的是地震在幼小生命里留下的陰影。
故事來到2008年汶川地震,姐姐知道后立即志愿加入救援隊。當時另一位母親為了救女兒的生命,同時為了保護解放軍和志愿者的生命,她自己選擇了讓救援隊鋸斷女兒腿的救援辦法。最后看著女兒被抬出來,她一遍又一遍的大喊:“媽對不起你,我要找女兒的腿!”這一鏡頭絕對讓每個人都撕心裂肺。
弟弟(方達)知道汶川地震時,也立即志愿加入救援,在停歇時與一位老鄉(xiāng)講述到:“倒塌的房子都蓋起來了,可我媽心里的房子永遠蓋不起來,你知道我媽這么多年咋兒過來的?心碎的跟渣兒一樣,32年守著廢墟過日子”想不到姐姐就在旁邊,聽到了這么一番話,知道那就是她的親弟弟。姐姐和弟弟因為唐山地震而分離,卻因為汶川地震,不約而同地志愿加入救援而在災區(qū)中相遇,終于姐弟們一齊回去與媽媽相認。
母女32年重逢,是整個電影戲劇化沖突的一個高潮。這場戲切入點非常巧妙。女兒看到了墻上忘了摘下的自己5歲時的遺像,就知道媽媽有多想她。遺像下面一盆西紅柿,媽媽說:“先吃個西紅柿吧,媽媽沒有騙你”這種小細節(jié)最讓人受不了。一個32年前的生活細節(jié),地震前那個沒有吃到的西紅柿,成了媽媽心中永遠的傷疤。
而媽媽下跪說的那句:“你是從哪冒出來的,怎么不給我個信兒呢?!”更讓我強忍不住淚水,其實媽媽一直惦記著女兒,但女兒卻因為32年前的那句“就弟弟”而一直怨恨著媽媽。正如之前養(yǎng)父所說的:“親人,永遠是親人!”其實女兒應該不要一直對32年前的事耿耿于懷,能和親人團聚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的事。
當女兒講到她的養(yǎng)父養(yǎng)母的時候,媽媽(元妮)說:“解放軍對唐山有恩吶!”的確,令人感覺到解放軍,即我國革命軍人的堅強和面對妻女的鐵血柔腸,對祖國人民無私的愛戴令人感到敬佩。
墓地看父親的戲。當母親把女兒的墓打開,從中取出一本本從小學到高中的課本的時候,當女兒靜靜的蹲在地下抽泣的說出:“媽媽,對不起我對不起,我折磨了你32年,你怎么過的!”我再次被感動。
電影中用最直白的語言抓住中國最最普通的老百姓的心,一場電影下來足夠讓人感覺到真正善之可貴,人間情之溫暖,可以看出這部電影之感染力之大。無錯,有時候人要等到真的沒有了,才知道什么叫沒有,懂得珍惜才是最好的。愛自己的祖國同胞,愛自己的親人,我從電影中學到的,這部戲的好有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