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神奇動物在哪里》觀后感
哈利電影《神奇動物在哪里》觀后感2019
《神奇動物在哪里》絕對不是單純的粉絲電影。即使是對哈利波特的背景故事不是那么熟悉的大眾影迷,也能很容易地通過這一部電影走近這個令人入迷的“魔法世界”。不過,在作者羅琳近二十年的苦心塑造之下,這個“魔法世界”早已經(jīng)連成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整體。某種程度上,只有當我們將《神奇動物在哪里》這部電影置入“魔法世界”的整體之中,我們才能最大限度地感受到觀看《神奇動物在哪里》的樂趣。
1. 回收《哈利波特》七部正傳中的“遺珠”
曾經(jīng)的羅琳講故事最大的特點是,她愛在不起眼的細節(jié)處留伏筆,這些細節(jié)在讀者不經(jīng)意間彼此相連,最終織成一張密致的網(wǎng)。有趣的是,因為在寫《哈利波特》七部正傳時她并沒有構(gòu)思過要寫《神奇動物在哪里》這個系列的故事,所以這一次,羅琳也不再能當從前那個擁有“上帝視角”的作者了。她仿佛開始扮演起了自己的“讀者”,來了一次逆向思維:像個同人文作者一樣,羅琳在《哈利波特》七部正傳中搜羅有趣的細節(jié),并對這些細節(jié)進行重新解讀,發(fā)散和延展,從而創(chuàng)造出新的“設(shè)定”。
比如,雖然女配角昆妮會讀心的設(shè)定被眾人吐槽像是抄襲了隔壁漫威的X教授,但其實“讀心術(shù)”在《哈利波特》正傳里就已經(jīng)存在了。紐特跟昆妮剛一見面,說她是一個“讀心者” (legilimens)。這個奇怪的,看似新創(chuàng)的詞匯實際上來源于咒語“攝神取念”(legilimency spell)!皵z神取念”咒曾在第五部《鳳凰社》中起到至關(guān)重要的一環(huán)。正是因為哈利沒有好好跟斯內(nèi)普學習“大腦封閉術(shù)”來抵御“攝神取念”咒的魔力,伏地魔才趁虛而入給了他虛假的信息,引他進入了神秘事物司的陷阱,最終造成了小天狼星的死亡。在《神奇動物在哪里》中,“攝神取念”咒語被進一步延伸,擅長這個咒語的“讀心者”成為了一種巫師的類型。
有趣的是,鄧布利多自己也曾在第五部第37章中說過,他是個出色的“讀心者” (an accomplished legilimens),雖然正傳描寫鄧布利多“讀心”的情節(jié)并不多。介于鄧布利多遲早會在《神奇動物》系列的后面幾部中出場,“讀心咒”的設(shè)定也許也會成為一個重要的伏筆。
在這部電影中大出風頭,愛“金”如命的萌寵“嗅嗅”,也是羅琳從《哈利波特》的七部正傳里回收的。在第四部《火焰杯》中,“嗅嗅”第一次出現(xiàn)在“神奇動物保護課”里,是哈利和他同在四年級的同學繼炸尾螺之后需要學習的另一種“神奇動物”。“神奇動物保護課”的老師海格當時剛被無良記者麗塔斯基特揭露是一名混血巨人,因此遭到各種媒體轟炸,家長狀告。深受打擊的海格這才終于放棄了他一貫鐘愛的兇殘系神奇動物(如炸尾螺),搞了個萌物來給學生們玩兒,這個萌物就是“嗅嗅”。他當時在地底下埋了100枚愛爾蘭妖精的金幣,讓學生一人認領(lǐng)一只嗅嗅來挖金幣。
這個時候的“嗅嗅”與出現(xiàn)在《神奇動物在哪里》這部電影中的“嗅嗅”有非常大的差異,書中描寫道:
“這是他們上過的最好玩的一節(jié)保護神奇生物課。嗅嗅在那片地里鉆進鉆出,就像在水里一樣,每一只都急匆匆地趕到放開它們的那個同學身邊,把金幣吐進他們手里。羅恩的收獲特別多,大腿上很快就堆滿了金幣。” 《火焰杯 第二十八章 克勞奇先生瘋了》
然而在《神奇動物在哪里》這部電影里,我們看到的“嗅嗅”極其調(diào)皮,四處竄逃,根本不聽紐特使喚,抓都抓不住,更別提乖乖找好金幣奔回主人身邊倒金幣了。不過正傳中的“嗅嗅”與《神奇動物》這部電影中的“嗅嗅”有著如此的差異,看似是個情節(jié)漏洞,其實細想?yún)s非常巧妙合理:因為《神奇動物在哪里》的故事,要早《哈利波特》正傳半個多世紀。這半個多世紀中,嗅嗅完全可能從“調(diào)皮搗蛋鬼”被馴化為了“主人淘金小幫手”。這樣的變化,甚至還能從側(cè)面體現(xiàn)出,紐特這個“神奇生物學家”對認識和馴化神奇動物所作出的卓越貢獻。
不過,在《火焰杯》的故事中,嗅嗅這個生物并沒有太明顯的個性。它的出現(xiàn)是功能性的,為情節(jié)服務(wù):通過嗅嗅挖金幣的情節(jié),羅琳自然又隱蔽地讓讀者第一次從海格口中得知了愛爾蘭妖精的金幣是會消失,而“金幣的消失”在《火焰杯》中曾是一個十分關(guān)鍵的線索。
第五部《鳳凰社》中,嗅嗅也有出場,這一次就已經(jīng)帶有它在《神奇動物在哪里》中的個性了:高年級學生李喬丹把嗅嗅扔進了魔法部官員兼教師烏姆里奇的辦公室里,把這位老巫婆金燦燦的奢華辦公室一頓好毀。《神奇動物》開場的“嗅嗅”大鬧銀行戲,其實就微妙地照應(yīng)了大鬧烏姆里奇辦公室的戲碼。在這兩處情節(jié)中,"嗅嗅"的形象都既是對貪欲財富的戲謔諷刺,也是對"資本家"權(quán)威的快意毀滅與搗壞。
然而,《神奇動物在哪里》在哈利波特七部正傳故事的基礎(chǔ)上最精彩的再創(chuàng)作,無疑是obscurial/obscurus這個設(shè)定。這個悲哀的設(shè)定是從鄧布利多的妹妹阿莉安娜那兒延伸而來的。在第七部第二十八章中,鄧布利多的弟弟阿不福思講述了母親和妹妹阿麗安娜的故事:
阿莉安娜小時候一個人在后院玩耍,還沒辦法控制住自己的魔法。鄰居家的麻瓜男孩兒們看到了,強迫她重新變出剛才的戲法,阿莉安娜做不到,麻瓜男孩們就殘忍地折磨她。阿莉安娜因此對魔法產(chǎn)生了巨大的恐懼,而永久的壓抑了自己的魔法。然而被壓抑的魔法并沒有離開她,而是成為了一個痛苦的夢魘。她時常會失控爆發(fā),甚至因此不小心殺死了自己的母親。正是因為母親的過世,鄧布利多才在畢業(yè)的夏天被迫留在了老家戈德里克山谷,結(jié)識了后來成為黑巫師的格林德沃。最終在他,格林德沃還有阿不福思三個人的一次爭執(zhí)中,三人中不知是誰過失殺死了因為受刺激而再次爆發(fā)的阿莉安娜!渡衿鎰游镌谀睦铩分械母窳值挛珠_始瘋狂地尋找obscurial,很大程度也許就是因為他見識到了暴走中的阿莉安娜所具有的魔法力量。
雖然“壓抑魔法的天性會造成更強烈的爆發(fā)”這個概念顯然來自于阿莉安娜,但阿莉安娜的故事只是一個雛形。《神奇動物》中的obscurial/obscurus這個設(shè)定要復(fù)雜,有深意得多:
首先,在《神奇動物》對obscurial的設(shè)定中,所有成為這種黑暗魔法力量寄居體的少男少女正常情況下都活不過十歲。阿莉安娜死的時候活到了十四歲,我們可以合理推測她體內(nèi)的黑暗力量并沒有發(fā)展成真正強大的“obscurus”,而只是一個雛形,畢竟她只在小時候受過一次迫害。當然,《神奇動物》中也有另一個例外,那就是明顯已經(jīng)活了不止十歲的黑少年Credence Barebone(電影給出的解釋是,因為他的魔法力量異常強大才免于喪命,而他真實的身世,他為什么會有如此強大的魔法能力,仍然是個吊足人胃口的謎。這個謎的謎底也許會是后續(xù)作品中的重頭戲。)
其次,如果阿莉安娜的悲劇看起來仍只是一個意外,且主要局限于阿莉安娜的個體和她的家庭,《神奇動物》中obscurial的設(shè)定將這種悲劇提升到了一個更廣泛的層面:這是一個黑暗的歷史時代,一個黑暗的社會所具有的人性悲劇。紐特向胖麻瓜雅各布解釋obscurial時說:“在巫師轉(zhuǎn)為地下之前,麻瓜仍然四處追捕巫師,許多年幼的巫師為了免于迫害,開始壓抑自己的魔法天性!焙翢o疑問,obscurial這個設(shè)定背后的核心內(nèi)涵,其實就是“巫師”與“麻瓜”兩個族群之間長久的矛盾與仇恨。換句話說,obscurial映射的是人類于“異己”從未停息過的迫害與排擠,以及這種迫害必然帶來的“仇恨”的反彈。
那么單從obscurial這個設(shè)定,我們就已經(jīng)能看出來羅琳對進一步挖掘“魔法世界”中歷史社會問題的野心。
2. “哈利波特”附錄?
實際上,除了《哈利波特》的七部正傳,羅琳從好幾年前就開始在官方粉絲網(wǎng)站上發(fā)表小文章,對魔法世界進行修修補補。這些小文章都非常有趣,除了補全一些配角的背景故事(最精彩的要數(shù)盧平被狼人咬的原因,德拉科的童年,還有麥格教授與麻瓜的失敗婚史),羅琳還一直在小文章中補全“魔法世界歷史”與“魔法世界地理”。除英國之外其他國家的魔法學校與魔法社會都得到了逐一的介紹。
某種程度上,雖然這些小文章發(fā)表在網(wǎng)絡(luò)上,算不上是“正式”的出版物,但這些“補丁文章”就像是托爾金寫在“魔戒”系列后面的附錄,是作者對一個虛構(gòu)世界在歷史縱深和地理范圍上的完善。這樣的“補丁”使這個虛構(gòu)世界能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的同時延展。
當然,羅琳的“魔法世界”和托爾金的“中土世界”存在最本質(zhì)的差異。如果“中土世界”是一個遠離現(xiàn)世社會,帶有中世紀古韻的寓言式世界,“魔法世界”最迷人之處恰恰在于它離我們很近,它根植于我們已知的歷史和社會中!澳Хㄊ澜纭睆膩聿皇且粋世外桃源!澳Хㄊ澜纭本驮谖覀兊默F(xiàn)實世界之中,與現(xiàn)實世界一樣瑣碎,穢雜,充滿人事的模棱兩可甚至像是一面鏡子一般,對照著現(xiàn)實世界中的正邪善惡。
無論如何,托爾金的“魔戒”附錄早已經(jīng)成為了我們研究中土世界最珍貴的寶藏?上У氖,除了狂熱的哈迷,很少有人在關(guān)注羅琳發(fā)在pottermore上的文章,F(xiàn)在市面上也少有這些文章優(yōu)秀的中譯版。
從《神奇動物在哪里》拍攝的消息傳出開始,羅琳就陸續(xù)在pottermore上傳了一系列關(guān)于北美魔法社會的小文章,介紹北美巫師的歷史和政府構(gòu)造。其中與《神奇動物在哪里》這部電影最相關(guān)的信息,無疑是在北美魔法社會中,“巫師”和“麻瓜”之間一直以來都有著比其他大多數(shù)國家都更深切的隔膜和仇恨。
根據(jù)“美國魔法議會(Magical 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MACUSA)”這篇文章所說,美國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巫師政府與麻瓜政府沒有任何合作的國家(正傳第六部《混血王子》第一章“另一位部長”曾揭露英國的巫師政府與麻瓜政府是有合作的)。
從這篇文章中我們也得知,《神奇動物在哪里》所在的歷史背景,也就是20年代的紐約,北美的巫師社會尚存在一種“族群隔離法案”,即禁止巫師與麻瓜(無魔法人士)交友,通婚,甚至連日常交流也必須保持在最少,違者將被視為觸犯了巫師法律。羅琳還特別強調(diào),北美巫師政府對觸犯巫師法律的人懲罰格外嚴厲。英國的巫師罪犯通常都會被送去阿茲卡班坐牢,而在北美的法律中,犯罪的巫師將被直接判死刑。
為什么在北美,巫師與麻瓜之間會存在如此深厚的隔膜?在“北美魔法歷史(History of Magic in North America)” 一文中,羅琳把北美魔法世界的歷史追溯到了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1692年,尚在殖民清教徒統(tǒng)治下的美國馬塞諸瑟州的“塞勒姆審巫案”(Salem Witch Trials)?赡艽蠖鄶(shù)人對這個歷史事件并不熟悉,但一定會對由它改編的諸多文藝作品有所耳聞,比如亞瑟米勒大名鼎鼎的話劇《熔爐》?傊@是美國歷史上一次臭名昭著的宗教迫害案,共有25人被害,其中19處以絞刑,另有2名嬰兒死于獄中。
羅琳將這個真實歷史事件編織進了她(虛構(gòu))的北美魔法歷史里,并將其作為了一個重要的歷史節(jié)點。她在文章中說,彼時全世界的巫師都在提議轉(zhuǎn)為地下,簽訂《國際巫師保密協(xié)定》(這個協(xié)議在哈利波特正傳中可以算是最重要的設(shè)定),其中美國是最積極的提議簽訂《國際巫師保密協(xié)定》的國家,正因為美國巫師剛剛遭受了“塞勒姆審巫案”的嚴重沖擊。
根據(jù)羅琳在“北美魔法歷史”中的敘述,另一個巫師與麻瓜仇恨的根源在于一個叫“scourer"(譯為 擦洗者?)的組織。因為北美的殖民背景,最初北美的巫師社會十分混亂,沒有政府也沒有法律,因此許多歐洲的黑巫師都竄逃于此,黑魔法橫行。此時美國民間基督教迫害巫師風氣很盛,一些投機取巧的黑巫師便組成了一個叫"scourer"的流氓組織,專門追捕無辜巫師上交給麻瓜教會以換取錢財,到后期,甚至抓捕無辜的麻瓜冒充巫師上交教會以獲取暴利。然而在北美巫師政府成立以后,scourer組織的諸多黑巫師成員并沒有被繩之以法,而是融入了麻瓜社會繁衍生息,再難捕獲。scourer組織的黑巫師遺留在麻瓜社會中的后人,就此便成為了北美巫師社會最大的隱患。這也使得北美巫師與麻瓜之間仇恨的傷口久久不能痊愈。
在羅琳的設(shè)定中,又恰恰是這個黑巫師組織的“后人”催生了北美的巫師/麻瓜族群隔離法案。羅琳給這個法案取名為Rappaport's Law。故事是這樣:在1790年(也就是1789年美國聯(lián)邦憲法通過建國一年以后),在一名姓Rappaport的巫師政府總統(tǒng)治下,有一名很受信任的財政部長。這名財政部長自己政途得意,但疏于照顧自己的女兒。他女兒魔法天資不高,更愛穿衣打扮,夢想著成為交際花。有一次,Rappaport的女兒去小鎮(zhèn)上的一個派對,遇到一個帥氣的神秘男子,被迷暈了頭,就將她父親掌握的所有國際巫師社會機密,包括每個國家巫師政府所在地,如何進入,以及各國普通巫師聚居地一五一十地全告訴了帥氣的神秘男子。
然而這個神秘男子的真實身份,正是黑巫師組織scourer成員在麻瓜社會中遺留的后人。男子一直對整個巫師社會充滿了恨意,得到這些機密后,就一股腦全部報給了當時的美國政府。這次差點暴露了整個國際巫師社會巨大的危機之后,美國巫師社會便開始嚴厲地執(zhí)行起族群隔離法案(Rapparport's Law),尤其開始嚴厲地禁止巫師與麻瓜之間的戀愛與通婚。
這個法案(Rappaport's Law)的背景對于《神奇動物在哪里》電影是極其重要的。首先,它讓這部電影中一條十分重要的愛情線變得更加動人。在不了解這個背景的時候,我們可能很容易就覺得昆妮與胖麻瓜雅各布之間的情愫有一些莫名其妙。為什么他們的感情看起來那么小心翼翼?為什么他們必須分離?為什么電影不在紐特與緹娜告別時結(jié)束,而偏偏要以他們二人的對視作為最后的鏡頭?
其實,只因為在那個年代的北美社會中,巫師與麻瓜之間的愛意從存在開始就已是禁忌。他們越過人群的對視,正是暗示了突破禁忌的希望。
其次,在Rappaport's法案中還有一個極為有趣的伏筆:那個差點以一己之力傾覆了整個國際巫師社會的黑巫師后裔,他的名字叫作Bartholomew Barebone。Barebone這個姓,恰好也是《神奇動物》中宣揚處決巫師的“新塞勒姆慈善會”(從這個慈善會的名字就明顯可以看出其對“塞勒姆審巫案”的狂熱推崇)組織者Mary Lou Barebone的姓。作為Scourer組織的后人,尤其是Bartholomew Barebone這個人的后人,她如此仇恨巫師社會,并篤信巫師需要被趕盡殺絕并不足為奇。但有趣的是,她對巫師社會的“仇恨”這一次被包裝成為了一個偽善的“慈善會”:表面上看,她收養(yǎng)孤兒,向貧苦的孩子們發(fā)放食物;但實際上,打著“慈善”的幌子,她是在將她對巫師的“仇恨”,連帶著Barebone這個承載著血雨腥風歷史的姓,一起強加給了她收養(yǎng)的兒女們。
羅琳一直很關(guān)注這種體制化的“偽善”。在哈利波特正傳完結(jié)之后的大部分時間里,羅琳都在苦心經(jīng)營她的慈善機構(gòu)“l(fā)umos"(在魔法世界,Lumos其實是一個召喚光亮的咒語,中譯為“熒光閃爍”),這個慈善機構(gòu)的最主要目標就是在全球范圍內(nèi)反對腐化的體制化孤兒院對兒童的迫害。
作為這位“慈善家”母親的養(yǎng)子,因受到虐待而長成了Obscurial的Credence也姓Barebone。這顯然是一種諷刺:正如受到孤兒院虐待的孩子們?nèi)员灰蟾兄x孤兒院的撫養(yǎng),當麻瓜與巫師之間積淀了幾個世紀的“仇恨”逼得Credence走投無路孤立無援,他仍必須背負著Barebone這個象征著仇恨與矛盾的姓。
不過,羅琳的用心良苦也許在于,只有當這樣的歷史仇恨被加之于Credence這個少年身上時,我們才終于得以看到這仇恨讓人無限悲憫的另一面。Credence的悲劇,讓我們不想去分辨巫師與麻瓜究竟誰對誰錯,更不愿意進一步強化這種隔閡的不可跨越。我們被迫直面一個血淋淋的事實:這樣滅頂?shù)某鸷拮罱K竟然需要由一個無辜的少年來承擔,是何等的不公?
電影《神奇動物在哪里》觀后感:
看來,又打開了一扇觀影大門。前兩天跟著他一起看《哈利波特》(我從沒看過),結(jié)果,被里面奇思妙想的魔法世界吸引,不能不說,電影的視效太棒,我這個超齡兒童都墮入其中。
很快,他就宣布我們第二天要看《神奇動物在哪里》了。本著“有義務(wù)陪老公看電影”的原則,我就去了?吹氖蔷弈,繼上次《魔獸》之后第二次看巨幕,下面談?wù)動^感。
一、視效
和看好萊塢超級英雄一樣,這種片就是沖著視效去的。但是呢,我還是更喜歡這種片,沒有超級英雄,有很多超級小可愛,可以萌,可以美,可以神奇,可以很厲害。不劇透,影片有完整大段的關(guān)于神奇動物的展示,NO,不要想到動物世界,神奇動物的世界和魔法有關(guān),非常靈性,非常奇妙,非常不同凡響,用特效的處理讓人有短暫的穿越感,從個人觀感上,身臨其境的逼真感還不錯。另外,箱子的創(chuàng)意真棒。
二、故事
童話,神話,已經(jīng)是我關(guān)于匪夷所思東西的全部所知,后來認識了老公,他特喜歡看科幻,除了科幻,還有奇幻,所以,我幸運地得以拓展我的想象力世界,但不能不說,我對于這兩個世界還是不怎么熟悉。
也許就是從看《哈利波特》開始吧,我第一次對“奇幻”建立了認識,就是那種“哦,原來是這樣啊”的感覺。巫師帽、南瓜燈、四又三分之一站臺、魔法棒、魔法藥水……這些東西有種很奇怪的氣質(zhì),它既不會讓你覺得幼稚,也不會讓你覺得抽離,那種感覺怎么說呢,我想,就是有趣吧。就跟小時候玩游戲似的,玩著玩著就想如果這是真的就好了,如果我會飛就好了,如果突然多出一條路通往秘密仙境就好了,如果能隱身就好了……那些東西,像南瓜啦,帽子啦,掃帚啦,到了魔法世界就都開啟了新功能,怎么能不讓人欣喜呢?
(咳咳,上面算是跑題,也算是一小段心理建設(shè)。)
《神奇動物在哪里》的故事主線其實并不復(fù)雜,魔法師在旅程中丟了神奇動物,然后把它們找回來。就醬紫。但是,作為一個強大的商業(yè)片這樣是不夠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好萊塢經(jīng)典敘事模式再次發(fā)揮作用:在故事主線之上,構(gòu)建了主人公和美國魔法國會的對抗線,格林徳沃的線。至此,我也發(fā)現(xiàn),好萊塢經(jīng)典敘事經(jīng)常是這樣的套路:A勢力對抗B勢力,A或B勢力中再分離出勢力C,這個C往往深藏不露,亦正亦邪,和雙方勢力的關(guān)系若即若離,最后引領(lǐng)故事高潮。
本片從三種勢力的能量對比上看,我覺得美國魔法國會一方的表現(xiàn)力不足,好像沒有殺手锏的感覺,勢均力敵的感覺不強,因此沒有出現(xiàn)通暢好萊塢英雄大片里的那種緊張感,或者說,敘事張力。第三方格林德沃隱藏到最后,但這個隱藏因為劇中人物建制所限,基本沒有太大懸念,不過其最后現(xiàn)身還是蠻華麗的。
三、人物
我發(fā)現(xiàn),男主的電影我好像都看過了。
第一部是《丹麥女孩》,只能用OMG形容,因為我對那個角色的偏見,導(dǎo)致我不能客觀評價小雀斑的演技,就不多說了;
第二部《萬物理論》,棒!真的棒!我想象不出,霍金這個角色還能怎么演才更好了,也就是說,小雀斑的表演已經(jīng)是登峰造極的好了;
第三部《悲慘世界》,里面人物眾多,小雀斑只是其中之一,不過其演技還是穩(wěn)扎穩(wěn)打,鮮艷奪目;
第四部就是這部了,發(fā)現(xiàn)他真的很適合演這種內(nèi)斂的角色,很有戲。
小雀斑讓我想起我還很喜歡的另一個英國演員,演過《明亮的星》里面大詩人濟慈的本·威士肖,都是外表英俊,非常有文藝氣質(zhì),很英倫范的那一種,稀飯。
關(guān)于奇幻世界我知道的還太少,但有機會的話,還想多看一些這樣的片子,畢竟,每個人都想有一只魔法棒,都希望自己的生活里多一些神奇。
哈利電影《神奇動物在哪里》觀后感2019
電影將故事背景設(shè)定于了《哈利波特》70年前的美國紐約,不同于《哈利波特》以圍繞主人公成長為主的展開,《神奇動物在哪里》以多線齊驅(qū)并將,有尋找神奇動物的冒險,有主人公間的愛情故事,當然還少不了黑暗勢力的反派,希望借此來形成劇情上的充沛,但卻忽視了多線敘事對邏輯與節(jié)奏掌控的苛求,當劇情過半,在這個尚還未能建立一個能引人入勝的魔法世界觀的時候,敘事過于凌亂的問題已然暴露無遺。
《神奇動物在哪里》并沒有去套路前者《哈利波特》電影模式的成功,而是以一個新的構(gòu)思希望將觀眾帶入那個昔日的魔法世界,但這種新并不意味著電影的出色,散漫的劇情與薄弱的人物,都使電影看起來只是一個略顯乏味的冒險故事。
當敘事掌控不力,對于一部有著眾多人物角色的電影來說,必然會導(dǎo)致人物的薄弱,《神奇動物在哪里》中所塑造的角色幾乎都是臉譜化的,演員只是按照設(shè)計的人物“演”出了自己的角色,而沒有令人看到性格使然或是情感自然的轉(zhuǎn)變,這使得這部電影所留給我最深印象的人物,已然并非是男女主角或是反派,而就是一個插科打諢作為電影潤滑劑發(fā)揮幽默效應(yīng)的麻瓜配角。
回想昔日JK羅琳在現(xiàn)實世界中所構(gòu)筑的那個真正為人著迷的魔法世界,在反看這部僅只是新奇的動物形象能讓人眼前一亮的新作,更為出色的特效制作雖能為人奪目,但并沒有帶來一個能如同《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般為人沉浸其中的展開,如果說最早的《哈利波特》是一場尤為出色為孩子大開魔法世界大門的鑰匙,那么《神奇動物在哪里》僅只是一場以販賣舊有情懷為主的成人童話。
《哈利波特》已然揮手長別,《神奇動物在哪里》雖然有著種種的詬病,但總還是令人重溫著那個昔日的魔法世界,一張情懷的底牌,其實在很多哈迷的眼中已然能粉飾新不如舊的瑕疵。
電影《神奇動物在哪里》觀后感
恩,剛上映的周六就去看了
無論是預(yù)告片還是演員,都沒有對這部片子特別期待,然后作為當年熱血沸騰讀完《哈利波特》全系統(tǒng)的作者,還是很期待JK羅琳的新故事,于是便和朋友去看了。
恩,就劇情上而言,不是一個好故事,幾乎可以猜測到接下來的劇情,并沒有屏息以待的緊迫感,很平緩、按部就班的推動故事,看到主角想要保護珍稀動物的時候,聯(lián)想到了真實世界,感覺男主在做一件世人不了解,但自己執(zhí)意堅持的事情,很值得思考和感慨,但這段很快就過去了,又進入了套路性的找回動物以及順便揭露城市里的威脅。
然后人物,塑造的還是蠻成功的,不同于哈利波特中與麻瓜們的接觸,這里直接和麻瓜一起行動,大概羅琳女士在歲月中逐漸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吧。然而女主實在喜歡不起來,何況她的職業(yè)還是一名傲羅,大名鼎鼎的精英傲羅啊,那幾乎是等同于甚至超越現(xiàn)實世界中的特警們的存在啊,在我的想象中,雷厲風行,走路甚至都帶風,可這個女主就像做文職工作的普通青年,一點傲羅威風八面的做派都沒有。倒是主席閣下才是傲羅的范本。
除了鄧布利多,基本沒有和哈利比特關(guān)聯(lián)的人物,不過反派人物送給那個可憐啞炮男孩的吊墜倒是讓我很驚喜,那不就傳說中的三個魔法師的符號嗎!
除去那些神奇動物和副cp的愛情,基本沒有亮點了。也難怪,電影就叫神奇動物在哪里,主角應(yīng)該就是那些不同尋常的動物們嘛。
雖然我有些失望,畢竟我的魔法世界還停留在哈利波特的那個時代。
對了,全片最喜歡的一段是男主跳舞……
電影《神奇動物在哪里》觀后感:
該片的劇本是由JK·羅琳親自創(chuàng)作,它繼承了《哈利·波特》原汁原味的魔法風格,但從故事性而言,《神奇動物》的劇情較之任何一部HP電影都稍顯單薄,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也較為簡單。
影片的故事僅發(fā)生在兩天之內(nèi),這和HP系列中每部動輒一學年的復(fù)雜情節(jié)鋪墊無法相比,畢竟后者有JK·羅琳精心構(gòu)思的小說為基礎(chǔ),而《神奇動物》只是針對市場需求打造的商業(yè)電影。
此外,在HP系列中,一個魔咒或魔法道具都會成為情節(jié)發(fā)展中的重要線索,它們引領(lǐng)著觀眾的注意力從細節(jié)出發(fā),跟隨情節(jié)發(fā)展與角色成長逐步揭開整個魔法世界的神秘面紗。而“魔法”在《神奇動物》只是用來表現(xiàn)視覺效果的娛樂元素,它不再具有過去那種神秘的吸引力。觀眾的興趣從對魔法世界的探索被轉(zhuǎn)移到了作為萌點笑料的神奇動物身上。
從HP到《神奇動物》,世界觀變得龐大了,娛樂元素更豐富,笑點亦更密集,但卻少了點匠心,多了些市儈,這也是當今好萊塢套路化的商業(yè)模式中難以避免的缺陷。
從商業(yè)和娛樂角度而言,影片仍是一部出色的爆米花電影,它是系列的“五部曲”計劃良好開端,從影片劇情所透露的信息來看,未來的續(xù)集將會有HP系列中重要人物鄧布利多的回歸,《神奇動物》的世界觀必會繼續(xù)擴展。
由此可以看出,華納的“野心”并不滿足于打造另一個“哈利·波特”系列,作為在西方民間傳說與流行文化中風靡了近千年的“魔法”的確有成為優(yōu)勢電影資源的潛力,而《哈利·波特》的金字招牌和JK·羅琳架構(gòu)出的世界觀足以令它成為一個可以和漫威、DC、星戰(zhàn)比肩的“魔法電影宇宙”
不過,對于真正的哈迷而言,無論未來該系列開發(fā)出多少電影資源,《哈利·波特》永遠都是無法取代的經(jīng)典,因為它用了十年的時間伴隨了一代人的成長,它包含了粉絲們的年少回憶和校園情懷,這種熱愛恐怕也只有電影中斯內(nèi)普的那句經(jīng)典臺詞方能詮釋:
“Alw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