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黨偉業(yè)》觀后感1000字
從前,對于中國共產(chǎn)黨,我的了解并不多,似乎只是停留在歷史課本那干澀的文字上。直到《建黨偉業(yè)》把那段建黨歷史重現(xiàn)在我眼前時,我才發(fā)現(xiàn)當時社會背景之復雜、形勢之嚴峻、建黨之不易,才真真切切的體會到:中國今日之光明,源于往昔之曲徑。
電影一開始,我就被拉回到了那個軍閥混戰(zhàn)、舉國混亂的北洋時期,當時的人們還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深淵,尚未覺醒……隨著武昌起義一聲槍響,隨著清帝溥儀草草退位,反清的辛亥革命終于為苦難的人民送來一絲“民主”“共和”的曙光?墒,通往光明的路卻依舊坎坷——前有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妄圖做起稱帝美夢,后有張勛搞出復辟鬧劇,癡心恢復滿清王朝……勢力的一場場猖狂反撲,再次給中國革命的光明前景籠上了陰影。
但是,當蔡鄂將軍探明袁世凱企圖后正義反叛的時候,當陳獨秀和李大釗等革命學者熱血澎湃地作出一場又一場憤慨演說的時候,當所有愛國志士都在頑強抗爭的時候,我看到,他們在一次次的曲折挫敗之后,不是意志消沉,而是痛定思痛,愈挫愈勇,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了革命事業(yè)當中。終于,歷盡曲折,中國共產(chǎn)黨于內(nèi)憂外患的逆境中誕生了,中國革命的道路也從此翻開了更嶄新、更光明的一頁。
是什么,讓革命先輩們于曲折中探索出了光明?我猛地發(fā)覺,是他們在曲折道路面前“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英勇無畏,是他們在經(jīng)歷曲折后依然追求光明的不懈堅持。國難當頭,巴黎和談危機之下,五四運動大爆發(fā),舉國上下,越來越多的青年終于覺悟起來,掀起了“外爭國權,內(nèi)懲國賊”的巨浪,令我沸騰不已,久久無法平息。當年的青年們都滿懷壯志與理想,以毫無保留的激情參與到這場前所未有的偉大運動中去,可是今天,仍有許許多多的年輕人沉醉于眼前的歡樂,物質(zhì)生活豐富了,心中卻缺失了那樣一種奮斗的理想與激情,看到前路稍有曲折便徘徊猶豫、輕言放棄,這和當時同為青年卻已躊躇滿志、滿腔熱血的先輩們相比,該多么自慚形穢!作為年輕一代,我們是不是也應該為我們的“中國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是不是也應該在沐浴當今新中國光明的同時,努力承載起它未來的光明?
試看今日之中國,“神舟”升天,“蛟龍”入海;奧運爭光,世博添彩;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向全世界展示著它那雄雞昂首的姿態(tài),實在令國人為之自豪。的確,歷史的車輪在滾滾向前,可是,沐浴在新中國光明中的我們,依然應時時猶記那段曲折的來時路,那段黎明前的黑暗、蘇醒前的沉睡。中國共產(chǎn)黨作為先驅指引中國走到今日的光明,絕非偶然,更非易事,它的誕生,源于之前經(jīng)歷的重重挫敗與曲折,源于無數(shù)愛國之士的不懈努力與追求。這條曲徑走得太艱難、太長久。也正因如此,我們更要加倍珍惜,加倍努力,為中國走向更光明的未來而奮斗,不是嗎?
忽然想起魯迅先生有這樣一番話——“不恥最后,即使慢,馳而不息,縱令落后,縱令失敗,但一定可以達到他所向往的目標。”是啊,我們要堅信:在通往光明的道路上,也許會停滯,會后退,會茫然無措,會彷徨無助,可是前路,必定光明。欲往光明,先通曲徑,倘若我們拿出建黨先輩般的斗志與決心,堅持不懈、愈挫愈勇、愈行愈篤,便定能于每一次曲折之后更加堅定地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便定能于山重水復之后,遇見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