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張家界》之九
瀏覽完了黃龍洞,我們帶著沉重的腳步回到了賓館。
吃過晚飯后,我們都回到了各自的房間,洗完澡后,就深深地進入了美好了夢鄉(xiāng)。
一覺醒來,我們大家個個都精神抖擻,個個都準備了今天旅程的需要。吃到早餐后,我們就乘著公共汽車來到了金鞭溪的大門口。啊來金鞭溪這個森林公園觀賞的人可不少,人山人海。我們好不容易才進入了這個美麗的森林公園。
金鞭溪迎接你的第一道風景是:摩足健身道。光滑的鵝卵石鋪就是健身長廊。它會幫助你按摩腳底的穴位,增進血液的循環(huán)。既能健身,又豐富了游覽,何樂而不為呢?
我們繼續(xù)往前走,便看到金鞭巖這一景。它坐落在金鞭溪上游,因山形似鞭,巖石又帶金黃色,故名。它面對南天門,背靠腰子寨,是武陵源風景的一頂王冠。人們說:“名山大川處處有,唯有金鞭奇上奇”,“龍王鎮(zhèn)大海金鞭能趕 山!敝型庥稳艘娬邿o不稱贊。
金鞭巖拔地高300多米,四四方方,有棱有角,陡峭巍峨,如鑿如削,形如一鞭插地,山石又系石英砂巖,色呈金黃,經(jīng)太陽光一照,便熠熠閃光,如一根巨大的金鞭,在千山萬壑中閃爍。相傳是秦始皇為了擴大疆土,揮金鞭,填東海,用的一件寶貝,但他被龍女施“美人計”,將金鞭用假鞭調(diào)換了。秦始皇一氣之下仍下假鞭,揚長而去,結(jié)果只聽的那根假鞭“劈啪”一聲巨響,冒出一股濃煙,就長出了一座山峰,這座山峰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金鞭巖。
金鞭巖東北側(cè)緊偎著一座比矮30多米的石峰。這座石峰的頂端向西北方尖削突出,形狀如鷹嘴。峰頂上和峰腰間都長滿密密麻麻的灌木和橫斜倒懸的小松樹, 整座石峰好象一只雙翅微展的雄鷹,守護著金鞭巖。在蒙朧的月光中,鷹顯得十分逼真。這就是“神鷹護鞭”。
沿金鞭巖前行不遠,靠右邊方向,有一處山灣,可看到兩座山峰,一根粗壯,一根纖細,狀如竹筍一般,它有筍根、筍尖、筍 殼,人們稱它們“雙石玉筍”。1982年8月,來自北京、上海、江蘇、浙江、云南、桂林等地的幾十名園林專家看了以后,還曾建議將金鞭溪改為“玉筍溪”哩!
看過“金鞭巖”,朝前走幾十米,轉(zhuǎn)個一個灣,隨著迎面而來的是“十步一個景,百步一重天”的景觀。站在這里,朝前觀看,在靠黃獅寨那一邊的懸崖上,有一圓石,形如宮燈,名“寶蓮燈”。在它的左邊,還有一處如用雙手瓣開一般的兩半山石,上面還有一把巨大的石斧。相傳,這就是小沉香用石斧劈開大山,營救母親的遺跡,但因劈錯了山,便再上前去華山去! 我們繼續(xù)行走,便來到了一處景觀叫“西游記”的景點,它神奇地再現(xiàn)了當年唐僧師徒西去取經(jīng)的艱難歷程。你看:唐僧在馬上念念有詞、隱隱有聲;悟空火眼金睛、明察秋毫;沙和尚汗流浹背、無怨無悔。有人會說,那么還有豬八戒呢?再往前走,那就見到豬八戒在忙里偷閑,躲到這一邊和媳婦打情罵俏去了。你看,豬八戒身背著媳婦,正趕回去。這個山峰又酷似一只正在開屏的孔雀,因此這里又叫“孔雀開屏”。
我們沿著用大石塊鋪成的臺階再往前走,便來到了長壽泉這里。由于長壽泉的井水里含有豐富的人體需要的礦物質(zhì)如果長期飲用的話,當然可以延年益壽啰!我不由得拿起瓶子,小心翼翼地把瓶子裝滿了泉水,然后繼續(xù)走下去。
走了不到十步,我們便來到了另一個景點——魯迅先生。說起魯迅先生,你一定會說:“難道魯迅真的來這里嗎?”當然不是啦!那只是一座酷似魯迅先生的山峰。你看:
深遂的大眼睛、尖長的鼻子、緊抿的嘴唇,白發(fā)中間雜著縷縷青絲,一臉深沉的思索狀多么像是經(jīng)過人工雕刻似的魯迅先生!
我們繼續(xù)走下去!昂!兩只烏龜竟然重疊在一起!蔽也唤辛似饋。原來這也是一道奇特的風景,叫做“雙龜重疊”。
“隊員們再往右邊看看!”導游說道。我把頭轉(zhuǎn)過來,向遠處眺望。聽導游說,那一位愛書如命的秀才,因為家里窮,沒有燈,就跑出來借著月光全神貫注地看書,好可是考上狀員,為祖國作出一分貢獻。
看完秀才這座奇山后,我們來到了紫草潭這里。紫草潭又叫紙草潭,因為這里有一種水邊的草可以用來造紙用的。
紫草潭座榮譽稱號落在群山環(huán)抱之中,有3條小路分岔而又有2條溪流匯合的地方,一條路向左,可進砂刀溝,上月亮埡,觀天下第一橋,然后去天子山;一條路沿溪流而下,可去水繞四門,然后去索溪峪;一條路可以從“千里相會”上亂竄坡與袁家界。這紙草潭幽靜,美觀。潭底是紅色沙巖鋪成的,水是墨綠的。它有低瀑,有淺灘,水花四濺,如碎銀落進玉盤。石潭上面原有獨木橋(后改石板橋)。紫草潭上有一棵大楠木,它彎腰生長,枝繁葉茂,如一把巨傘將潭覆蓋,顯得格外清涼而幽靜。來自金鞭溪與砂刀溝的兩條溪水在這里匯合,然后一起向東流去。真是:一潭琉璃水,兩條碧玉溪,千里來相會,永遠不分離。
金鞭溪的景點還有千里相會、跳魚潭、楠樹坪、重歡樹……金鞭溪的景點看不完也看不厭,游完了再想游一次,看完了再相看一次,用一個詞概括,那就是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