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細節(jié)作文
事情就是這樣,既簡單又平淡。可是這位同學無意中注意到那一處泥地上有許多錯雜的腳印,仔細辨認一下,也就是兩個人的,一個大人,一個小孩?少F的是,這位同學沒有放過這個小小的細節(jié)。由此她想到,在她離去之后,有一個小朋友也曾經路過這兒,并且?guī)椭四莻困境中的人。她又想到了一個小朋友在做這件事時的艱難,還想到上午她離去之后,那個人在無奈中的失望與嘆息……于是這位同學將這件事寫成文章,題目叫《留在泥地上的腳印》,表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理解、同情與互助,發(fā)表后受到好評。大量的寫作實踐說明,有一些素材正是在某個細節(jié)的燭照之下才得以發(fā)現(xiàn)的。毫無疑問,如果這位同學對那些錯雜的腳印視而不見,便不會有后來這篇文章。
。ǘ┮粋陰冷的雨天,一位中學生在非常擁擠的公共汽車上給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讓了座。就是這樣一件事情,請問能寫出一篇較好的文章嗎?說不能,似乎可以講出許多的理由;說能,則全在于你在這件事情的獨到的發(fā)現(xiàn)。
當時同在這輛車上的一位旁觀的中學生,后來將這件事寫成文章《溫暖》,發(fā)表后受到格外的推薦。那么,作者在這件事究竟發(fā)現(xiàn)了什么呢?他發(fā)現(xiàn)了這個瘦弱的小男孩在擁擠的車中一臉冷漠,對那位準備讓座給他的大哥哥的眼神,幾次都視而不見,毫無反應。作者注意到了這個細節(jié),并在文章中突出了這個細節(jié)。他說那位中學生的讓座,“一定是”不想讓一顆幼小的心靈烙上人情冷漠的傷痕……
類似這樣“尊老愛幼”的事件,一般中學生的文章都把關注點放在幫助人的一方(有表揚的意味)難有新意。但這個小小的細節(jié),卻使作者的注意力轉向被幫助的一方在沒有受到幫助時的表現(xiàn)與態(tài)度,是細節(jié)啟發(fā)作者從另一個側面,在另一個層次上去立意。
。ㄈ┠成絽^(qū),一位貧困的中專生與父親一道經過了整整一個暑期的努力,也未能掙夠新學年的學費。臨開學,他父親決定將家中僅有的四只下蛋的雞提到集上去賣。父親到籠里抓雞的時候,兒子留意到這樣一個細節(jié):父親多次將伸進籠里的手縮回來,似乎是在調整方位,最后他鼓足了力量,雙手努力向雞籠里伸去,伸去,好像他的手跟雞們隔著一段無法接近的距離……
后來這位中專生將這個細節(jié)寫進了他的文章《找學費》。如果說文章中的父子倆在暑期里掙學費是一種單純的不怕困難的積極向上的努力,那么父親抓雞這個細節(jié),便使得他們的努力籠罩了一種氣氛與情緒。它的沉重似乎要逼著讀者去體味一些這件事情以外的很多東西,比如一種生存狀態(tài)與另一種生存狀態(tài)的比較等。
由于生活自身的辯證關系,往往使得一些事件的某些細節(jié)具有一種超乎這個事件本身的意義。留心這些細節(jié),很可能使我們的文章具有更多元的內容,甚至有可能獲得超乎作者預期的效果。
精妙的細節(jié),就像珍珠一樣散落在生活的各個角落,它期待著我們用心去觸摸那令人 眩目的亮點。
范文品讀:
一瓶水的修養(yǎng)
一位記者隨同一所受捐助的師范學校老師迎接一位捐助者,捐助者是香港實業(yè)家,家財萬貫。
在機場為了解渴,他們各自買了礦泉水。剛喝了幾口,飛機就到了,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把手中的礦泉水扔到了垃圾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