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元宵節(jié)的小學作文600字
篇一:
在我們眾多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元宵節(jié)也是其中之一。元宵中的“元”字,表示開始的意思,一年之始為圓月。“宵”字是指夜。所以說“元宵”的含義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
元宵節(jié)的來源有很多種說法,其中流傳最廣的與道教有關。道教信奉“三官神”傳說“三官神”各有自己的生日。其中“天官”的生日是正月十五。據(jù)說:天官主管向人間賜福,于是人們便興高采烈地在這一天給“天官神”過生日,祈求“天官賜!。
在元宵節(jié),家家都吃元宵,元宵又稱湯圓,傳說起源于春秋末期。元宵的種類很多,味道有香甜、酸、辣、咸五種。其做法有包元宵和搖元宵兩種。食用的方法為煮、炸、蒸三種。
令我最興奮的是可以看到舞龍燈的過程,這項活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在長期的發(fā)展演變中,耍龍燈形成了很多樣式,通常這種龍是竹蔑扎成的。在剛剛過去的元宵節(jié)上,我還特地跑到城市廣場去看舞龍燈,看舞龍的人可謂是人山人海,“龍”在鑼鼓聲的伴奏中翩翩起舞,氣勢雄偉壯觀。我看著看著也情不自禁的舞了起來。
元宵時還有劃旱船的節(jié)目,據(jù)民間傳說,這項活動是為了紀念大禹治水而興趣的。所謂旱船就是用薄木板和竹筍扎成類似船形的轎子,然后再蒙上彩布裝飾。劃船人多是姑娘,她們坐在船中,手里拿著槳,做出劃船的動作,邊劃邊唱些地方歌曲。另有一些男子畫成丑角模樣,扮成船客,以各種滑稽動作逗笑觀眾。劃旱船在我國很多地區(qū)流行。
有燈無耳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篇二:
正月十五的晚上,天越來越暗。我們吃著餃子,并懷著激動的心情等著晚上的到來,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等著看那絢爛多彩的煙花。
“嗖——”的一聲過去,一個響亮的爆炸聲迎面而來。之后就是接連不斷的煙花應聲而來,這場景是多么美麗!這場景是多么壯觀。∵@場景是多么絢麗。≡(jié),你是我們中國人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傳說元宵節(jié)是這么來的: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jié)。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chuàng)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jié)確定為重大節(jié)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jié),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jié),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jié)。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jié)要燃燈。
元宵節(jié)的節(jié)期與節(jié)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fā)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jié)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jié)相接,白晝?yōu)槭,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jié)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nèi)容,只是節(jié)期縮短為四到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