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元宵節(jié)的作文3篇
提到元宵節(jié),即會想到迎神游行、張燈結彩、鬧元宵、猜燈謎、趕廟會、請財燈等有趣的、有意義的盛大活動。下面要為大家分享的就是介紹元宵節(jié)的作文3篇,希望你會喜歡!
介紹元宵節(jié)的作文1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萬家燈火時!}記
期盼著,期盼著,又是一年萬家燈火時。
萬家燈火,華燈初上,車水馬龍,人語喧鬧,又鬧元宵。紅燭高照,燈花笑靨,云錦皓月,冬花迎春,好個元宵。夜色深邃,青鳥歸程,驀然回首,燈火闌珊,寂寥元宵。
又是一年光景又一歲人,又是一年燈火又一朝節(jié)。
劃破冷冬的陰霾,遮掩那個光亮的燈火恰似初夏青澀的陽光。溫暖了這春寒料峭。這樣的時間里,是在分不清季節(jié)的容顏。只知這燈火,只識這花燈,只辯這人語。
暗夜?jié)u漸織上天空,漸漸織上對面的屋頂。繁華的街道,熙攘的人群,美麗的花燈,十五的月色,竟給人一種昌盛世界的錯覺。煙火人間,飲食男女,春耕秋收,冬雪夏雨,不用證明,自己也可以想到,昌盛只是轉瞬;璋档耐ピ狐c起花燈,敗落的木房,印在火光里也顯得古色古香,逛廟會,鬧花燈,古老且樸素的習俗刻在陳舊的記憶里,今夜,依舊是這樣繁華的良辰美景,溶溶月光懷抱大地,火花從將盡的燭油中迸發(fā),華登上嘻嘻夠了的眉如墨畫,面如桃瓣,目若秋波,鬢若刀裁的古典佳人,盡興爭鬧的稚童天真無邪,燈謎點亮了玩鬧人兒的歡愉,然而一種冰冷透骨的寒流卻向我襲來,阻擋了一切來自元宵的歡鬧。
用筆觸的溫度慰藉自己的靈魂,遠離繁華的街道,悄悄游走盛滿心緒的世界?傆X得青春滿目瘡痍,一種來自青春年華的消極,在擁抱的人群中悄然的蔓延。,也許是長大的歲月里,時間讓深的東西越來越深,讓淺的東西越來越淺,我失神,沉浸于自身的沼澤。這樣突兀的昌榮繁盛,只在某個時日,畢竟瑰麗,畢竟淺薄,青春難以容忍此刻的虛無。竟不知如何享受此刻節(jié)日的歡愉。
燈火闌珊,一燈如豆,群山沉寂,夜色如夢。小村里有此起彼伏的犬吠,月亮很圓,在曠野中灑落光澤。周圍延綿起伏的山谷輪廓,在幽藍夜空的廣袤畫布里,顯示出醒目的黑影。望自家燈火,覺得溫暖,年輕的自己,年輕的面孔,年輕的目光。在最后一盞花燈處,我仿佛了看到自己孤僻的臉,那是有陰影一樣惆悵的目光所不能穿透的霧霾。
青春孤勇卻也怯弱,青春欣榮卻也荒蕪。
萬家燈火在少年眼中燃燒。繁華是繁華,懂人是動人,昌盛是昌盛。縱節(jié)日來臨也感到措手不及的孤獨。
喜歡清涼的荒蕪更勝這千年的歡慶,也許是因為在萬籟俱寂處,萬物寡言,少年聽到心的聲音。
萬家燈火時,當繁華開幕,盡情享受又何妨?
萬家燈火時,省時獨享清歡又何妨?
介紹元宵節(jié)的作文2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jié),這個節(jié)的名字不但是一個稱呼,還是一種美味的食物哦!我有幸體驗了參加搖元宵的過程,下面我來說一下吧。
這個元宵也有南北之分,俗話說得好“南方十五吃湯圓,北方佳節(jié)吞元宵!蓖淘@話是這么說,可是這元宵還是自己品嘗一下的好。我參與做的元宵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桂楂元宵”就是桂花和山楂包的元宵的意思,做法是典型的北方搖元宵。
南方的湯圓是水糯米粉跟包餃子似的包起來的,而這個搖元宵卻不是,搖元宵用的是糯米干粉。我先和我的小姑把山楂的核用長柄的勺子去了,十分簡單,只需要把勺子的柄對準中間狠狠的一捅,再一旋轉就可以輕松的把核取出來。然后用糖水煮,煮的很軟了之后撈出來讓糖水流干凈,放入一個大瓷盆中和桂花一起砸成漿糊狀,放到外邊里冷凍一晚上。
時間如水,日月如梭。我們又來到了鼠年……扯遠了,拉回來。到了第二天了,從外邊拿回來,打開塑料袋,里面的餡料已經仿佛果凍一般了。
我和我的小姑用勺子弄出一塊塊的餡料,放到塑料袋的薄膜上滾成圓球。一直弄了大概有三四十個吧。
這道工序做完之后就是最重要的一步了,那就是——搖元宵!
我表舅抬出一個直徑一米半的大笊籬,我和小姑把搓成圓球的餡料沾一下水就丟進滿是糯米干粉的笊籬中,我表舅就拼命的搖晃笊籬。等到元宵不粘粉時,我和小姑在撈出來沾一下粉丟進去。一直沾了大概有四五次水后,本次制作元宵就宣告成功了。
元宵即將下鍋時,我想起了一件事說:“先等一下!”我跑回屋子拿了一支沒用過的毛筆,沾滿了稀釋的山楂醬汁在所有元宵上寫了“團圓”兩個字,等到醬汁被吸干才下鍋煮的。出鍋后,一個個潔白的元宵上面都用代表紅紅火火的山楂汁寫著“團圓”二字。我跳起來喊道:“團圓元宵出鍋嘍!”
介紹元宵節(jié)的作文3
每年正月十五,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宵節(jié),元宵節(jié)是吃湯圓的日子,為什么要吃湯圓呢?
我在網(wǎng)上查了一下,據(jù)說,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候,周勃、陳平鏟平“諸呂之亂”,漢文帝登基的這天正是正月十五。以后,每年這一天的晚上,他都要出宮游玩,“與民同樂”,以示慶祝。因“夜”在古語中又叫“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便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jié)。
這天晚上,舉國上下都要張燈結彩歡度元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jié)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用各種果餌作餡,外面裹以糯米粉滾成丸子,煮熟后,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丸子在鍋中時浮時沉,所以最早叫“浮元子”,后來有人又改稱為“元宵”,古時人們又稱“元宵”為湯團、圓子或者粉果,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古時“元宵”價錢比較貴,有一首詩說:“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路行,不得金錢不得回。”其中“珍品”既是“元宵”。明國初年,袁世凱,篡奪成果做了大總統(tǒng)。他一心想當皇帝,又怕人民反對,一天到晚總是提心吊膽的。因為“元”和“袁”、“宵”與“消”同音,“元宵”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他做賊心虛,便在1913年元宵節(jié)前,下令將“元宵”改稱“湯圓”。袁世凱垮臺后,大部分地區(qū)又恢復了“元宵”的名稱。原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那么有趣的,以后我要多一點了解下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