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jié)作文300字:登高
佳節(jié)重陽剛過,心里還惦念著什么。重陽歷史淵遠,蘊意豐沛,古人也是奇怪,一個個本該閑適享樂的日子偏偏傷情傷懷,重陽也不例外。“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沒了出游賞景的情趣,多了一番斷腸的凄涼牽掛;“強插黃花三兩枝,還圖一醉浸愁眉。半床斜月醉醒后,惆悵多于未醉時”缺了“更待菊黃家釀熟,與君一醉一陶然”的縱情,滿了愁腸百結(jié)的旅夜情懷;“遙遠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失了縱目眺望的宏闊,有了充溢恣肆的情愫。但毛澤東“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的豪情萬丈是一個特例。九月初九,無論如何,都脫不了登高的干系。今年重陽因是周五而錯失感受古人習(xí)俗的機緣,但錯失有時未嘗不是一種美麗。重陽后第二天攜妻兒登臨龍山,領(lǐng)略著別一番意趣。
錯失重陽登高的美麗在于心靈的輕盈,不必緊繃心弦惦記重陽,不必在乎菊蕊暗香盈袖,不必忍受酒氣充鼻綿絕,以一種平和自然的心態(tài)行事,正如我所登的龍山,我并不熟稔它的掌故,以免讓自己擔(dān)著太重的歷史文化負壓。它在我看來只是平常的一座山,由“土、石形成的高聳的部分”,而它一路的景致也是平常至極,猶如山里村民日夜跋涉的回家路一般,如此平靜寧謐。但我還是有必要敘述我路上的感受。路上行人三三兩兩,或來或往,與我們擦肩而過。兒子五歲,欣喜于爬向高處的石階,雀躍在通往山頂曲折蜿蜒的道上。路兩邊多荊棘灌木,密密匝匝,綠意仍舊耀眼在秋光里。素淡的無名小花昭示著生命的存在。路不陡,登山比爬山更確切,人工的鋪砌讓爬的姿勢停留在荒涼的深山密林里。路上撒滿了兒子清脆的笑語。不經(jīng)意的回望攝入心底的是鱗次櫛比的高樓。路不長也不短,山腰有一小亭,稍憩片刻,晨風(fēng)暖日,綠樹薄云,秋天標準的背景,拈一支枯草,哼幾句心情,跟兒子嬉戲,用相機攝下歡笑的片刻。一切正在不知不絕中演繹,一切與重陽無關(guān),一切似乎與龍山無關(guān),任何的文化與厚重在錯失與忽略中消遁失重,心情的內(nèi)存無比寬余。
登山的人大抵把目標總鎖定高聳的頂點,那是征服的峰頂,可以敞開襟懷盡情吶喊,四方風(fēng)景盡收心底。壯哉,當你把山踏在腳下。然而我以為登山不必求至頂。登山而不能達頂者情況有二,一是現(xiàn)實無奈,或因不識去路,徘徊迂回;或因無路可走,荊棘叢生;或是體力不夠,前程可望,心余力竭;或是同伴打退堂鼓,同舟共濟共回;或是登臨隨意,折回?zé)o憾;其次,卻是興之所至,興盡而返。登臨是一種歷練,一種體悟,征程過半,興致蓬勃,內(nèi)心噴薄的情感被激發(fā),再沖頂也不過如此。此種情趣如居山陰子猷,“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jīng)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這是一種瀟灑脫俗。興致的催動可以讓人匪夷所思,張岱雪夜湖心亭的癡舉讓人咋舌,一痕長堤,一點湖亭,一芥小舟,兩三粒人詮釋著興致。秉承古人興致者總有幾個迂腐書生,搖首晃耳,在路上吟詠詩句,和清風(fēng)融日,不亦快哉。然此類人少矣。而我們也只到半山腰戛然而止,緣于第一次登臨,前路遠近未卜,更是兒子撒嬌要我馱行,不登也罷,興隨情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