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之約:感悟作文
心靈之約:感悟作文
“感悟作文”本來是針對長期以來同學們作文無話可說的現(xiàn)狀而提出的一個新的實驗課題,其宗旨是從根本上解決同學們作文無“源頭活水”的問題,其途徑主要是讓同學們通過觀察事物和廣泛閱讀,直接和間接地面對生活進行深思感悟。但我們在此關(guān)將它提出來的目的,還不是要對它的這一廣義的含義進行研究,而只是想與同學們談談高考作文怎樣有感而發(fā)、抒寫真情,怎樣反映生活、貼近社會,怎樣有創(chuàng)新、具有個性特征。
作文是為了表情達意,“情以物興”、“緣事而發(fā)”(劉勰語),寫作的源泉是生活。從感悟觸發(fā)了寫作動機這一作文本質(zhì)出發(fā),同學們可以把任何一次作文都歸屬于“感悟作文”的范疇。當然,高考作文不能直接去感觸事物,它需要針對文題,激活感悟,恰切地“調(diào)出”生活積累,聯(lián)系親身體驗,對事物進行回憶性的感觸。如果我們將1999年前后的高考題作個比較,就可以發(fā)現(xiàn),后者無論在行文內(nèi)容還是在行文體裁上,都全面開放,一改過去對作文條件限制過多的弊端,給同學們提供了充分的自由施展才華、抒發(fā)感悟的空間。同學們,高考作文正朝著更符合作文人文本質(zhì)、更能體現(xiàn)感悟作文宗旨的方向變革著,讓我們努力地通過此關(guān),滿懷信心地去赴高考作文這個心靈之約吧!
感想性作文
概念闡釋
“感悟”顧名思義,有所感觸而領(lǐng)悟!案形颉钡倪^程是一個循環(huán)往復而不斷漸進的過程。在“感”中去“悟”,在“悟”中有“感”,在不斷地感悟中逐步地加深對事物的理解和對生活的認識,這種理解和認識又反過來促使我們更進一步地去感悟。因此,我們不能把“感”和“悟”截然分開。為了幫助同學們順利地通過此關(guān),我們根據(jù)二者的細微差別,即側(cè)重點的不同,把感悟作文分為兩類:一類是感想性作文,另一類是啟迪性作文。因此,本關(guān)所談的技法對這兩類作文均適用,只是為了便于同學們掌握,我們在每一種作文類型中各有側(cè)重,同學們可以前后相互參照。
“感想性作文”是對由接觸外界事物而引起的情感和思想反應的過程及結(jié)果進行寫作的一種作文樣式。在“感悟作文”中,它以“感”為主,側(cè)重寫“感”,傳達的是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的反應”,即“感受”。
技法例談
(一)確立觸感點。
“感”的捕捉和表達是感想性作文的關(guān)鍵和重點。在高考考場上,觸感點的確立有兩個階段。一是通過讀題,激活感悟。根據(jù)文題要求,抓住命題作文的“題眼”,提取材料作文中的文字或圖畫材料提供的信息點,圍繞話題作文所規(guī)定的范圍,通過聯(lián)想,打開儲滿生活積累的素材庫,激活感悟,盡情地去感悟,得出無數(shù)的“觸感點”。二是篩選和加工,找出那個對自己觸動最大、最能喚起寫作欲望的“觸感點”,然后以這個“觸感點”為主線,以這個“觸感點”來源的材料為主要內(nèi)容,構(gòu)思出感想性作文的框架(當然也可以把這整個感想產(chǎn)生的過程作為作文的思路)。要求確定“觸感點”的內(nèi)核,即文章要表達的主旨,突出“觸感點”的作用。
確立的觸感點必須具備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真實。有道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不精不誠,不能感人”。作文要達到以文字感動他人,喚起他人與我們同“感”,就必須抒寫真情實感,做到有實感而發(fā),惟真情而發(fā)。只有感動了自己,才能感動閱卷老師,進而感動他人,喚起讀者的共鳴。二是獨特!坝|感點”確立的過程是一個由此及彼的聯(lián)想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即使同學們產(chǎn)生聯(lián)想的觸感點——外界事物是相同的,也會由于各人視角、閱歷、聯(lián)想方式、認知能力等的不同導致所產(chǎn)生的感想各不相同。因此,只要觸感點是真實的,感受就是獨特的。三是新穎。感受的角度新,感受的結(jié)果新,才能使自己的高考作文給閱卷老師以春風拂面般清新、獨到的感受,而且也更能以真情實感喚起閱卷老師的共鳴。也只有這樣,作文才能有創(chuàng)新、具有個性特征。四是恰切。感想性作文寫作的成功與否,關(guān)鍵要看同學們的感受與高考題及作文所選材料的內(nèi)容結(jié)合得是否自然恰切。即:描述內(nèi)容要是產(chǎn)生相應思想反應的最自然的充分條件,抒寫的思想情感要是由所描述內(nèi)容引發(fā)的必然反應和結(jié)果。
(二)根據(jù)觸發(fā)感想的材料類型的不同而選擇不同的行文內(nèi)容。
1以“虛接觸”的事物為觸感點的
這一類感想性作文有一個突出的特點:觸發(fā)感想的雖然是現(xiàn)實中不存在的虛擬的事物,但“感”的內(nèi)容卻是來源于生活,是真實可信的,而虛擬的事物只能作為前提條件。同學們在明確了前提可能囊括的范圍后,抓住一個“感”字,調(diào)動自己的生活積累,將自己感受最深、觸動最大、關(guān)系與前提最契合的點或面作為“感”的內(nèi)容設置行文即可。見下面1999年高考作文的例文:
假如記憶可以移植
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我要把腦海中那片桂林山水的風光送給鄰居那位盲了的哥哥,從此他的心中就有了陽光,有了綠葉,有了河流,有了光明的一切……
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我要把草原上奔跑的馬匹,藍得沒有一絲雜色的天空送給躺在床上的爺爺,從此爺爺孤寂的眼中又會燃起光亮,爺爺沉寂了許久的青春又會在他的體內(nèi)翻騰……
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我要把我童年所有的故事,媽媽溫柔的聲音,爸爸慈愛的微笑,送給孤兒院的一位和我一樣扎著兩個小辮的女孩,從此,她的夢里有了童話,有了親人,有了溫馨的風……
我還要索取,我要向爸爸索取與羊群共同生活的樂趣,我要向媽媽索取上山下鄉(xiāng)的苦難與幸福,我要向爺爺索取抗美援朝中那一聲聲激動人心的沖鋒號聲……
于是我變成了一條魚,在回憶的河中逆流直上。我驚喜,我激動,我彷徨,我無助……之后我學會了思索,天真的雙眸被染上了濃重的一筆,也許偶爾我還會嘆息,但我再也不會掉下脆弱的淚。
我要去過更多的河流,我會張大眼睛記住發(fā)生的所有一切,然后我會把一串串的駝鈴聲送給每一個夢想撒哈拉的孩子。凝聚過的,在這一刻升華……
我不會再索取了,因為擁有的已經(jīng)夠多,我要把所有的記憶融解,把所有的一切用心體會,智慧的光,在這一剎那迸現(xiàn)!
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我們不要要求太多,補上生命里最缺憾的一筆,一切便都變得繽紛,只有你的經(jīng)歷與記憶交融,生命之河才奔流不息,美麗才會長駐心底!
假如記憶可以移植,青春會永駐,歷史會長存,夢會永遠,心會開闊,世界會更美好……
那天我做了一個夢,夢見一顆沙粒沉入海底,許許多多年以后,有一個孩子,看見了一粒珍珠,在深深的太平洋底閃閃發(fā)光!
1999年的高考作文“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給定的顯然是一個虛擬的供想前提,在“記憶移植”的前提下,我們的想象任意馳騁,可把“記憶”當作是一個概念、理念,也可以當作是一種物質(zhì)、一種功能。我們看例文中考生的視角非常獨特:針對人們生活中存在著種種缺憾的現(xiàn)象,扣住“記憶可以移植”的觸感點,抒寫自己對鄰居的盲哥哥、躺在床上的爺爺、孤兒院的女孩、夢想撒哈拉的孩子的關(guān)愛之情,表達希望通過移植記憶達到“我”與爸爸、媽媽、爺爺?shù)臏贤,?jīng)歷自己不能親歷、感受自己不能親感的事,“補上生命里最缺憾的一筆”,使“一切都變得繽紛”,使“美麗長駐心底”的愿望?梢娺@位考生的感受已不僅僅停留在記憶的移植上,而是通過寫對“平凡人”記憶的移植,抒發(fā)了對不完美人生和生活的感慨,表達了要彌補缺憾、使“生命之河”“奔流不息”的愿望,體現(xiàn)了對現(xiàn)實生活的關(guān)注,對人生和他人的關(guān)注,這就跳出了一般同學或肯定或否定的認識,具有人文性。
2以現(xiàn)實中存在的人或事為觸感點的
在這類感想性作文中,人物的言行舉止、思想行為、事件的發(fā)展過程或細節(jié)特點等均可成為觸發(fā)感想的觸感點。這個觸感點或貫穿全文,或在文中畫龍點睛,或時顯時隱地統(tǒng)攝感想過程和材料,成為寫作內(nèi)容的主線。
湯圓兒
“賣湯圓兒,賣湯圓兒,小二哥的湯圓兒圓又圓……"艾兵歡快地唱著!斑@艾兵大老早地怎么就做上買賣了?"我莫名其妙地說。
放下書包,我跑到艾兵旁邊問:“喂,你怎么做上買賣了?"“你看張原,長得又白,穿的衣服又多,跟那又白又圓的湯圓似的!哈哈哈。"艾兵說完就大笑起來。我當時也覺得十分好笑,“這個綽號虧你想得出來。"“嗯,可不是,我昨天想了一晚上呢。"艾兵得意地說。旁邊的同學都瞅著張原樂,我當然也不例外。再看那張原,站在那兒急得連話也說不出來,只是在咕囔:“你們呢,你們呢,你們不也有外號嗎?”他的聲音很小,但我離他很近,聽得十分清楚。經(jīng)他這么一說,以前的一件事突然跳進我的腦海:那是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當時社會上在評論《水滸》!端疂G》里有個壞蛋叫“高俅",我也正好姓高,所以同學們也這樣叫我,叫得我很不好受。記得當時我也是什么都說不出來,可心里十分地不滿。所以,這件事雖然過去很長時間了,但卻不能忘記。“湯圓兒?"我小聲地念叨著,心里升起一種不平的感覺,看到張原那不痛快的樣子,我也覺得很不好受。我想:同學之間應該互相幫助,互相學習,這樣叫人外號,一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很不道德;二是會觸痛人家幼小的心靈。想到這,我沖著笑得最厲害的艾兵說:“你別叫別人的外號了,讓他聽得怪不好受的。別人要叫你的外號呢?"艾兵聽了這話,先愣了一會,然后便也沒有再叫,大概他也有過和我一樣的體會吧,他臉上浮起歉意,主動約張原一塊玩去了。
事情過去了,艾兵沒有再叫他的外號,但張原會不會像我那樣,也把此事記在心上呢?——但愿不會,我在這里,也向他道歉了。
這是一篇以“事”為觸感點的感想性作文。文章通過聯(lián)想,由眼前的所見所聞引起對往事的回憶,同時將往事與眼前事進行比較和映襯,寫出了“我”的豐富而深刻的感受和認識。那么,是什么促使“我”產(chǎn)生聯(lián)想的呢?粗一看:是同學間起外號一事引起“我”思想上的觸動,“我”聯(lián)想到了自己也曾被以外號相稱的往事,將心比心,體會此事中張原的心情,意識到給同學起外號是不正確的,于是“我”不僅及時地改正了自己的缺點,還幫助艾兵同學糾正錯誤。細細推敲:全文開篇即對艾兵同學給張原起外號一事以對話形式進行了交代,“旁邊的同學都瞅著張原樂,我當然也不例外”,這時“我”還并未有任何反應;直到離他很近的“我”十分清楚地聽到張原“你們呢,你們不也有外號嗎”的反問時,“我”的神經(jīng)才被觸動——“以前的一件事突然跳進我的腦海”;由此“我”結(jié)合自己在曾經(jīng)的“高俅事件”中的感受進行反思,理解了張原內(nèi)心的“不痛快”,最后決定幫助他,也幫助給他起外號的艾兵同學,于是作者一系列的思想反應化作具體的行動——解圍張原,教育艾兵?梢娬嬲瞄_“我”思想大門的應該是文中人物的語言。
巴金先生《家》中有:“覺民看見梅的這些舉動,起了種種感想。”這是先生在告訴我們:在一定的條件下,人物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能成為觸發(fā)感想的源泉。《家》中的覺民是一例,《湯圓兒》中的“我”也是一例。
當然,具體到某一篇文章中時應該看到,事件的過程離不開人物的參與,表現(xiàn)出來的就是人物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等;人物的諸種表現(xiàn)也不是單純無目的的,這就構(gòu)成一定的情節(jié)事件。二者相互作用,不可分割。所以,我們把以人物(包括言行等)為觸感點的和以事件(包括局部、整體)為觸感點的感想性作文歸為一類。
3以物為觸感點的
從生命現(xiàn)象看,物有靜動之分。靜物包括的觸感點可以是其形、色、態(tài)及其構(gòu)成和搭配關(guān)系等;“動”物除此之外,還包括其聲、生長特性、規(guī)律、生命現(xiàn)象特質(zhì)等。這類題材,一旦觸感點明確了,則一般都應由物及人,通過聯(lián)想,將主題推而廣之。
下面以巴金先生的名篇《海上日出》為例來看看以景物為觸感點的感想性材料如何行文。
海上日出
巴金
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時天還沒有亮,周圍很靜,只聽見船里機器的聲音。
天空還是一片淺藍,很淺很淺的。轉(zhuǎn)眼間,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現(xiàn)了一道紅霞。紅霞的范圍慢慢擴大,越來越亮。我知道太陽就要從天邊升起來了,便目不轉(zhuǎn)睛地望著那里。
果然,過了一會兒那里出現(xiàn)了太陽的小半邊臉,紅是紅得很,卻沒有亮光。太陽像負著什么重擔似的,慢慢兒,一縱一縱地,使勁兒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終于沖破了云霞,頑強跳出了海面,顏色真紅得可愛。一剎那間,這深紅的圓東西發(fā)出奪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發(fā)痛。它旁邊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時候太陽躲進云里。陽光透過云縫直射到水面上,很難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見一片燦爛的亮光。
有時候天邊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陽升起來,人就不能夠看見。然而太陽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給黑云鑲了一道光亮的金邊。后來,太陽慢慢透出重圍,出現(xiàn)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紅色。這時候,不僅是太陽、云和海水,連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這不是偉大的奇觀嗎?
景物的構(gòu)成主要是色彩、形態(tài),色彩千變?nèi)f化,形態(tài)千姿百態(tài),其特定的形、色,及其形色變化的某一過程或全部,都可作為觸感點,引出關(guān)于宇宙、自然界、人類社會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諸多感慨,對這個感想的過程進行“感”的真實的描寫、刻畫和記錄,自可完成感想性作文的寫作!逗I先粘觥肪褪峭ㄟ^海上觀日出的景象描寫抒發(fā)作者欣喜、感奮、向上心境的名篇。
“一切景語皆情語,一切情語皆景語”,我們通過巴金先生的遣詞用句可以看出,文中描摹的變遷景象時時處處都與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相吻合。文中寫看日出之始,紅霞范圍“慢慢擴大,越來越亮”;過了一會兒露出小半邊臉的太陽“像負著什么重擔似的”,“一縱一縱地,使勁兒向上升”,“終于沖破了云霞,頑強跳出了海面”;太陽即使躲進云里、被很厚的云片遮住,陽光也“透過云縫直射到水面上”,“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慢慢透出重圍”?梢,太陽在升起的過程中不正有一種不畏困難、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嗎?這“莊嚴”、“燦爛”、“壯觀”的日出奇景怎會不構(gòu)成偉大的奇觀?結(jié)尾“這不是偉大的奇觀嗎”,既是作者對“奇觀”的肯定,也是作者內(nèi)心思想感受與眼前景物特征相融合的自然流露,體現(xiàn)了這一類“感想性作文”情由景生、景助情發(fā)的特點。
從上可以看出,在寫作以景物為觸感點的感想性作文時,必須對景觀作細致的描繪,把握住思想感情的基調(diào),以所抒寫的情感內(nèi)容設置景象的發(fā)展變化。
再看一篇例文:
大漠中的生命先鋒
沙漠,不知創(chuàng)造出多少幅令觀賞者凝眸駐足的迷人畫。一望無際的金黃世界,你看不到風沙彌漫,只感到是那么安定純靜:幾峰昂首躑躅的沙駝,傳來悅耳的丁冬駝鈴聲;夜幕上碩大如磐的月輪,令人憧憬起童話中的意境;在晨暉中跳動的朝暾又令人感到無限的溫馨……這只是作家和畫家筆下的沙漠。
沙漠,不知創(chuàng)造出多少萬古流傳的浪漫詩篇,諸如陳子昂的“黃沙漠南起,白日隱西隅";王昌齡的“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李白的“烽火動沙漠,連照甘泉云";杜甫的“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張籍的“無數(shù)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李賀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雖然在這里我們會領(lǐng)略到比任何一幅圖畫都更深邃的壯觀悲涼之意蘊,這畢竟只是詩人眼中的沙漠,所產(chǎn)生的只能是審美的錯覺。沙漠到底意味著什么,只有沙漠里的生命才知道得最深刻。
對于這里的生命來講,沙漠從來就沒有詩情畫意可言,而是意味著罕見的艱難;殘酷的生存威脅與隨時的毀滅,意味著無邊的荒寂、貧瘠的沙漠。因而,我們不能不說,能夠在沙漠中得以生存的都是頑強的生命,諸如沙棘、怪柳、仙人掌、光棍樹等等。然而,最令我感動的還是在北京林學院進修時,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師向我講起的一種很小很小的植物。它一生中沒有固定生處,亦無固定的死所,沙丘上的每一個腳印、沙坑、駝跡,都可能是它的臨時駐地。它追隨著太陽的走向,從日出開始,在大沙漠中不停地移動、奔波、跋涉到日落。因而,人們稱它為走日蘭。
也許它并沒有什么神圣的目標,命運也注定了其畢生也走不到太陽的身邊,但是,它卻像負了什么使命,矢志不移,忠貞不渝,永遠向著光明前進,永遠也不停止自己追求的腳步,移來移去,卻仍是永遠廝守著這片荒涼的熱土……每當我記起那位老師向我講起的走日蘭,便想起了那些在大漠中奮斗的石油工人、邊防戰(zhàn)士、航天試驗基地的人們;同時也想起了為綠化沙漠而在西北探索了一生的那位白發(fā)蒼蒼的林學院老師,正是他們在沙漠上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
啊,走日蘭,如果說能夠在沙漠中生存的都是頑強的生命,那么,你當是頑強生命中的一族先鋒。
走日蘭,你雖然生長在大漠沙原中,雖然在植物志上我沒有找到你的名字,但你卻又是時時在我的身邊,你早已成為我心中的夸父。但愿在你走過的地方也能夠生長一片片盛開著的燒天鄧林,把那些在沙漠中跋涉著的人生之旅輝映得更加絢麗紅火。
這是一曲以物為描寫對象和觸感點而吟出的生命的頌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章中經(jīng)歷了由物→聯(lián)想→認識→再聯(lián)想→再認識→再聯(lián)想→歌頌的多次被觸動的過程。
首先,作者的視野放在沙漠上,由沙漠而想到一幅幅“迷人畫”,此時作者眼中的沙漠“只是作家和畫家筆下的沙漠”。之后自然想到“詩人眼中的沙漠”,想到古代諸多詩人面對同一物(沙漠)的感受(詩句)不同,或凄美,或壯美,或婉約美。由此,作者有了第一次認識:如果用這些詩與畫的描述來認識沙漠,“所產(chǎn)生的只能是審美的錯覺”,“沙漠到底意味著什么,只有沙漠里的生命才知道得最深刻”,“能夠在沙漠中得以生存的都是頑強的生命”。這是作者對沙漠中生存的頑強生命力的肯定,也是為后文贊美“生命先鋒”做鋪墊。作者接著又以最能體現(xiàn)沙漠中頑強生命力的“很小很小的植物”——走日蘭為觸感點,展開聯(lián)想,想到在沙漠中生存、與走日蘭有著同樣頑強斗志的奮斗的人們。最后推物及人,對沙漠中跋涉著的絢麗輝煌的“人生之旅”進行歌頌,將“沙漠中的生命先鋒”定格,吟唱出一曲生命的贊歌。
在這篇以“物”為觸感點抒發(fā)“感想”的作文中,作者前半部分通過逆向聯(lián)想引出了“頑強生命”的象征——“走日蘭”,后半部分通過相似聯(lián)想由“走日蘭”而想到“大漠中的人”,借助物與人相似的精神、品格,扣住題眼,針對兩種“生命先鋒”,吟出了作者內(nèi)心對特定環(huán)境中生命的深刻感受。這樣的聯(lián)想和構(gòu)文方式在高考作文時同學們不妨借鑒。
1991年的高考小作文題目是把圓想象成另一個物體,寫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想象作文,并且要求①不要把圓想象成滿月進行描寫;②以一個圓的想象物作為描寫重點,不要以陪襯“我”作為描寫重點;③寫成一個畫面或一個鏡頭、一個場景,不要寫成故事。顯然題目對作文的要求已經(jīng)非常明確,對想象的范圍和方向做了非常具體的要求。請看當年的一篇作文答卷:
圓圓的人群
“打架啦!”隨著一聲喊叫,騎車的下車,走路的停步,呼啦啦的圍成一個圓圓的圓圈,觀賞這不可多得的格斗。這個“圓”出奇的標準,像是用圓(規(guī))畫出來的一樣。人們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不偏不倚。這個“圓”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隨時地有條不紊地移動,但總以格斗者為圓心,以不傷害自己而又看得最清楚的最佳距離為半徑。這圓圓的人群中竟沒有一個越軌者!伴e事少管嘛”,就是這個圓的哲學。
這位同學選取了寫“人”的角度,抒寫對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圓滑世故的處世哲學的感慨。那么,文中這個圓滑世故的“圓”怎樣與文題中的“圓”銜接而由“圓”及“圓滑”的呢?那就是巧妙地借助“圓”的形為觸感點,設置一個生活中常見的圍觀打架的場面,將其中圍觀人群組合成一個與他們頭腦中的“圓”同樣標準的“圓”形,從而以有形的“圓”寫到頭腦中無形的“圓”,并與人們“不偏不倚”的“位置”、“有條不紊”“移動”的表現(xiàn),時時提示和印證這位同學的感受,觸感點真實、獨特、新穎、恰切,想象合理。
啟迪性作文
概念闡釋
“啟迪性作文”是對由接觸外界事物后頓悟和啟發(fā)的過程和結(jié)果而進行寫作的一種作文樣式。“旁求俊彥,啟迪后人”,啟迪性作文側(cè)重記錄頓悟和啟發(fā)的過程,注重頓悟和啟發(fā)的結(jié)果對他人的指導和啟迪作用。
如果說感想性作文是以情感人的話,那么啟迪性作文就是以理服人。啟迪性作文和感想性作文雖然同屬感悟作文范疇,但卻各有側(cè)重。感想性作文以“感”為主,啟迪性作文更側(cè)重“悟”。感想性作文囿于個人所感的范圍,“感”的內(nèi)容主要指思想感受,也涉及到認識,但往往停留在淺層,即情感觸動的感性認識階段,表現(xiàn)為“點”的作用;而啟迪性作文則突破了作者個人的適用范圍,“悟”的內(nèi)容主要是認識,是深一層次的理性思考的結(jié)果,如道理、準則、原則等,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可以為更多人提供借鑒,表現(xiàn)為“面”的作用。當然,“感”和“悟”是互相滲透的,即感即悟,隨感隨悟,相對于同一對象而言,它們表現(xiàn)為認識的兩個階段。
技法例談
(一)確立觸悟點。
感想性作文和啟迪性作文,一個側(cè)重“感”,一個側(cè)重“悟”,為了以示區(qū)別,我們將前者的感悟點稱為“觸感點”,而將后者的感悟點稱為“觸悟點”。啟迪性作文觸悟點的確立與感想性作文的觸感點的確立大致相同,請同學們參看前文。
(二)根據(jù)觸悟點來源的材料的不同而選擇不同的行文文體和寫法。
1以現(xiàn)實中存在的人或事為觸悟點的,一般可選擇記敘性文章,如記敘散文或小小說等文體。在寫作時,必須根據(jù)確立的觸悟點來設置情節(jié)、安排人物(或者說人物的命運),人物的“感悟”一般在結(jié)尾“畫龍點睛”,最高明的寫法是讓人物的感悟貫穿整個情節(jié),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展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
。1]選擇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性文章,一般應以人物的言行、舉止、心理等為描寫對象,透過人物的言行、舉止和心理來折射社會現(xiàn)象,抒寫作者對人生等的認識和感悟。人物描寫手法和寫作手法的應用,對啟迪過程起的提煉和描寫的作用,對啟示和感悟的得出起的渲染作用,均是不可忽視的,在這方面尚可遵循平時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的寫作技法。
地震給學生上的課
霍忠義
1997年12月5日9時45分,陜西涇陽發(fā)生4.8級有感地震,西安市在同一瞬間震顫。
某大學校園4樓的兩間教室。
教室一。一位白發(fā)的老教授正在給學生講課。大樓搖了一下,所有的學生連同教授的身體都搖了一下。這些生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學生對地震沒有一點點感性認識,他們都以為那是爆破引發(fā)的顫動。教授的心一驚:“可能是地震。”他張口時卻說:“請同學們有序地離開教室,到教學樓前的空地集合!睂W生似乎明白了一點什么,魚貫而出。
教室二。一位打扮入時的女教師正在給學生講《人生哲理》。大樓搖了一下,所有的學生連同老師的身體都搖了一下。女教師大驚,喊了一聲:“地震啦!"率先沖向門口。至于她身后的學生如何亂作一團,她不得而知,只感到一股強大的人力推擠著她向下奔……
所有的人都集中到樓前的空地上,學校領(lǐng)導清點人數(shù):只有老教授未下來。領(lǐng)導大驚,趕忙派人回樓上去找。
正在這時,老教授出現(xiàn)在樓口,鎮(zhèn)靜得好像什么也沒有發(fā)生過,同學們一齊歡呼著來圍住他。細心的人發(fā)現(xiàn):他手里還提著一雙高跟鞋——那是女教師為便于逃跑踢脫在樓道的。
事后清查得知:老教授和他的學生們安然無事,而女教師的那個班:有三名女生崴了腳,一名女生跑掉了鞋跟——當然,這里面還沒有包括那雙跑丟的鞋子。
地震給學生上了一課,讓他們學到了大學4年乃至一生都不易學到的東西:危險彰顯人格。
后來據(jù)地震局的同志講:這種小地震根本不會造成財產(chǎn)損失人員傷亡,但它卻在許多人的心中掀起波瀾——或驚恐,或感嘆,只是至今人們不知道老教授當時想什么。
我想,和平歲月有時還需要有點小地震。
這篇文章選自《八小時以外》1999第11期。作者緊緊扣住標題中的“上的課”,以“課”為觸悟點,巧妙完成了由通常意義的學校課堂向人生課堂的過渡。行文以人物的言行為描寫對象,借助于對比手法,將老教授與女教師對地震的反應、面對突變的做法及事情的結(jié)果等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對比:白發(fā)老教授鎮(zhèn)定從容,時髦女教師慌忙逃命(“驚”“沖”“踢”);白發(fā)老教授是在學生“魚貫而出”安全離開后出來的,而時髦女教師卻是率先沖出的……文中尤具諷刺性的兩個細節(jié)是:就是這樣一個不顧自己學生安危的女教師,在事發(fā)當時恰恰正在大談《人生哲理》;又恰恰是最后出現(xiàn)在樓口的老教授手中提著那位女教師情急時“踢脫”的一雙高跟鞋。在危險的緊急關(guān)頭,人格的魅力彰顯得一清二楚,讀后令人不禁要從內(nèi)心發(fā)出危難顯人格的感嘆,也不禁要對女教師大喊一聲:你可以不懂地震,但不可以不懂責任和人格。
“危險彰顯人格”是作者“悟”到的道理,也是行文的主旨所在。本文就是要借助“地震”的契機,通過兩個人物截然不同的反應和表現(xiàn),給學生、更給生活于“和平歲月”中的人們上了一堂人格課。文章結(jié)尾緊扣“地震”,寓意深刻,希望喚醒人們的人格意識,具有深刻的警示作用。
。2]選擇以敘事為主的記敘性文章,一般以一件事為描寫對象,“感悟”社會,“感悟”人生。我們可以依據(jù)人們認識獲得的規(guī)律,在情節(jié)設置上,集自然與曲折、巧合與必然為一體,在敘事中創(chuàng)設事件的某一典型細節(jié)或事件的變遷規(guī)律、特性、內(nèi)含等,并以這些為觸悟點,為啟示、感悟的得出提供最充備的條件,突出瞬間所悟的啟示。下面請看一篇2000年的高考作文:
感悟
夜,漫漫無邊的黑夜。
楠,毫無目的地走在大街上。一陣微風拂過她的長發(fā),她禁不住打了一個冷顫——今年的初夏居然還這么冷。
街燈亮了,街邊的叫賣聲不絕于耳,楠沒有在意,甚至于有幾道好奇的目光落在她的身上,她也沒有在意。這是哪一條街道,是不是向家里走去她都很木然。
是的,還有什么更重要的呢?比起她一筆一畫、嘔心瀝血寫成的,滿懷希望寄出去,一天又一天焦急等待,最后竟然冷冷退回的稿子,還有什么更重要的呢?
“不許想,不許想稿子!"楠憤怒地命令自己,用力甩了甩長發(fā)。
可是怎么不能不想呢?為了它,楠放棄了多少節(jié)日,放棄了多少周末的晚上,放棄了多少星期天的下午。不僅數(shù)理化一團糟,就連歷史、政治也很少過問。她本想靠它們一舉成名,使自己少年得意,不是成為第二個三毛或者席慕蓉,而是為了第一個楠……
“不要想!"楠拼命地甩了甩頭強迫自己,而對于周圍毫不在意。
突然,腳底一滑,楠猛地一驚。滿地被撞亂的蘋果,昏黃的路燈下,一個滿頭銀發(fā)的老人半跪在地上拾著蘋果?粗先四穷濐澋乇┞吨嘟畹氖帧卣f著:“對不起!"老人抬起頭,慈祥地說著:“閨女,不是你!剛才那個騎摩托車的撞了就溜了。"楠只是小心地拾著蘋果,認真地擦去蘋果上的泥!罢媸莻好閨女!"老人贊嘆著……
楠記不起是什么時候離開的,也記不起老人還說了些什么。只知道老人不住的感謝。還硬塞給她兩個大蘋果。她的善良的舉動幫助了一個善良的老人,那些善良的舉動,使老人得到了一點溫暖,同時,楠由此而看到了自己的可取之處。
人生是曲折變化的。不同的抉擇有著不同的結(jié)果,有著不一樣的答案。我雖然不能使自己一舉成名,使自己偉大,但是人都可以使自己崇高。為什么我一定要勉強自己成為人們心中的名人。世事千千萬萬,人生答案更是豐富多彩。平凡的人生不一樣能有著不平凡的地方嗎?面對人生不同選擇,定會有不同答案。
想到這里,楠輕松地甩了甩頭發(fā),大步地向家里走去……
2000年高考作文給定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這個作文話題,顯然不同于1999年“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從聯(lián)想過程這個角度來看,可以說,二題給定的作文范圍恰恰是相反的!凹偃纭碧峁┙o同學們的是一個產(chǎn)生聯(lián)想的起因、前提,而“答案是……”卻分明給的是一個自由聯(lián)想和想象之后的認識、啟示和思考之后所必須到達的終點和結(jié)果。既然題目已經(jīng)給出了啟迪性作文中頓悟和啟發(fā)的結(jié)果“答案是豐富多彩的”,那么同學們就只需要構(gòu)思頓悟和啟發(fā)的過程,而其中設置和把握能夠引發(fā)這種感悟結(jié)果的觸悟點是關(guān)鍵。
這篇高考作文完整地展現(xiàn)了“楠”對人生的感悟過程:“楠”是一個有志向、肯努力的女孩兒,在她的心中沒有什么比寫作并“一舉成名”更重要的了,所以退稿帶給她的是木然無趣的人生感受。那么促使“楠”對人生態(tài)度由失望低落向積極進取轉(zhuǎn)變的原因是什么呢?文章巧妙設置了“楠”路遇“一個滿頭銀發(fā)的老人”的情節(jié):當“楠”對“半跪在地上”用“顫顫地暴露著青筋的手”拾著被撞亂的蘋果的老人深表歉意時,老人卻慈祥地說“閨女,不是你!”;當“楠”無目的地“小心”“拾”蘋果,“認真”“擦”蘋果時,卻贏得了老人“真是個好閨女!”的贊嘆和“不住的感謝”。善良老人不經(jīng)意的一句話(“不是你”)、一個動作(“塞”)及真切的贊美,深深地觸動了“楠”的內(nèi)心深處,她對人生有了新的感悟、新的認識。她“看到了自己的可取之處”,從而徹悟了:“平凡的人生”同樣會“有不平凡的地方”,人生的選擇不同,答案“定會有不同”?梢娢恼轮\篇布局極具創(chuàng)意,觸悟點的設置匠心獨運而又自然天成。全文突破了一般人們慣用的從大事著筆寫大主題的模式,用小處著筆、小處感悟、以小悟大、以小見大的筆法,抒發(fā)頓悟人生真諦的大主題。
2選擇寫景抒情散文,如何使自己的情感與具體形象(或細節(jié)等)水乳交融是關(guān)鍵。下面舉一篇以物象為描寫對象的例子來加以說明。
丑菊
這真是件有趣的事。我去年種了株“丑菊”,天天盼著它快開花,因為我倒要看看享有如此惡劣名聲的花兒究竟怎樣。可是,事與愿違,它偏偏跟我過不去,懶洋洋地睡大覺,連花的影子都沒有,我氣得真想把它拔了,但沒舍得。
今年“五一”節(jié),沉睡了一年的花兒忽然打了苞,我高興極了,真慶幸沒把它扔掉。起初,底狹頭寬的綠葉芯中夾了一個綠色小球,非常小,只有小綠豆那么大。長了幾天,花苞就透出了一點黃色,這時,已有黃豆大小,再耐心等待些天,花兒終于開了,顏色金黃的,幾十個花瓣擺了三四層,雖只有銅錢大小,但這就更顯出它的嬌小,美麗了。
我最欣賞的是,到了夜晚,幾層花瓣兒便像收傘似地自動收攏;白天,花瓣兒又像撐傘似地張開,而且花面一直迎著太陽,跟著太陽轉(zhuǎn),顯得非常恭敬。難怪它還有土名叫“狀元傘”、“假葵花”呢!
是誰給它起名叫“丑菊”的?這我不知道,但我覺得那人太不公平了。丑菊非但不丑,而且非常美麗、可愛。由此我想人間事物中,有不少東西往往名實并不完全相符,我們在實際工作中,處理問題不但要知其名,更要究其實。
本文以“物”為描寫對象,通過認識丑菊而聯(lián)想到人世間相類似的事物,從而引發(fā)感悟,獲得啟示。篇幅雖短,但微言精義,引人深思。
文章主要篇幅都圍繞丑菊展開,著重表現(xiàn)的是作者認識“丑菊”的過程:去年,因惡其名加上遲遲不開花,對其沒好印象。今年“五一”節(jié),花開了,雖只有銅錢大小,卻更顯其“嬌小,美麗”。由此,作者由自己的觀察和切身感受認識到,名其為“丑菊”是名不符實,“太不公平了”。接下來,作者進一步將思想認識和感悟作由此及彼、由點到面的聯(lián)想。由“丑菊非但不丑,而且非常美麗、可愛”,聯(lián)想到“人間事物中”也存在的與“丑菊”命名同樣的名不符實情況,從而提醒人們“在實際工作中,處理問題不但要知其名,更要究其實!边@樣,作者就在完成情感變化的過程的同時完成了“悟”的全過程。情感與“悟”互相滲透,水乳交融。
可見,這類以物為描寫對象的啟迪性文章,很注意物象的形體外觀、生長規(guī)律、某種遭遇等的描寫,并常以這些為契機和觸悟點,引發(fā)對大自然、人類社會、世界萬象等的思考和感悟,抒寫意旨。在寫作技法上,也常常綜合運用多種表現(xiàn)手法,采用第一人稱或運用擬人化的手法,增加文章的可信度。
3選擇議論文體,必須以具體形象為出發(fā)點,以對某一形象的感悟和闡發(fā)為主要內(nèi)容。擬從多方面多角度闡述觀點,感悟和啟示他人。如下文:
多方位去發(fā)現(xiàn)美
如果有人問:什么是美?答案何止千萬。
高山流水是一種美,滄海橫流也是一種美;古色古香是一種美,流金溢彩也是一種美;藍天白云是一種美,小草露珠也是一種美;杏花春雨江南是一種美,駿馬秋風冀北也是一種美。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我們不能說圓形美而三角形不美,也不能說半圓形美而菱形不美。世界是千變?nèi)f化的,每一種存在都有其合理性及正確性。
在生活中,疑問層出不窮,當然答案也非一種。在小學的《自然》課上,說麻雀是一種害蟲,然而至今,我仍弄不清楚它們到底是害蟲還是益鳥,如果說吃了幾粒小麥而盯著它看,那么它們更是有益的,因為它們是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一分子。還有諸多問題也是這樣的,我們根本就不能肯定地說是蘋果香還是梨子甜。
在學習中,問題錯綜復雜,答案同樣是異彩紛呈。在學的過程中,我們要活學活用,必要的創(chuàng)新會使猛虎添上雙翼,才子更添上幾許風度。學習時,交流很重要。為什么要交流呢?因為有時我們的學習方法、經(jīng)驗都很好,相互學習有助于共同進步。
在考試中,也能充分地體現(xiàn)這一點。數(shù)理化如今也有些題目有多種答案,語文英語就更是如此。天下沒有兩片樹葉是相同的,我們也可想象,在眾多的考生中,寫出的作文也不會完全相同,但出現(xiàn)的優(yōu)秀作文卻有很多,這是因為標準不同,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別的暫且不說,就談我寫的這篇作文,或許從某些方面看來,是一篇相當于小學生水平的作文,但也可能是很優(yōu)秀的作文,抑或是那“卡西莫多”。
如果世間的疑問的答案只有一種,那么這個世界將是多么單調(diào),單調(diào)讓人想起生活在月宮中的嫦娥,讓人想起那別里科夫,我想是不會有人喜歡生活在那種環(huán)境中的。
以不同標準來看,東施的名字叫做美麗。以一種熱情的態(tài)度去看待生活,我們游弋在美的海洋里。
這是一篇2000年高考優(yōu)秀作文。全文扣住“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文題,解析了人們認識事物容易犯片面毛病的問題。文章從自然、科學、生活、學習、社會知識多方面論證了任何事物都有“豐富多彩”的“答案”(內(nèi)含、形式),都有其“美”的存在,說明我們?nèi)鄙俚闹皇恰鞍l(fā)現(xiàn)”的眼睛,從而自然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和啟示:只有客觀、公正、全面地看待事物,多方位多角度地認識事物,才能發(fā)現(xiàn)美、認識美。
結(jié)合前面的例文《感悟》可知,同一文題的寫作,可以從多角度、多側(cè)面去感悟,文體也可以是多樣的。
寬恕別人,就是解放自己
當一只腳踏在紫羅蘭的花瓣上時,它卻將香味留在了那只腳上。這就是寬恕。
一個精神病人闖進了一位醫(yī)生家里,開槍射殺了他三個花樣年華的女兒;他卻仍為那精神病人治好了病。這也是寬恕。
寬恕別人對我們來說并不困難,卻也不容易。關(guān)鍵的是,心靈是如何的選擇。當一個人選擇了仇恨,那么他將在黑暗中度過余生;而一個人選擇了寬恕的話,那么他能將陽光灑向大地。古語常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既然如此,面對一個人在無意中犯下的錯誤,我們?yōu)楹尾荒軐捤∧?
當我們的心靈為自己選擇了寬恕的時候,我們便獲得了應有的自由。因為我們已經(jīng)放下了仇恨的包袱,無論是面對朋友還是仇人,我們都能夠贈以甜美的微笑。佛道中常講究緣分,在眾生當中,兩個人能夠相遇、相識,那便是緣分。當你們?nèi)绻驗槌鸷薅嘧R,不可否認的是,在你們的心里已經(jīng)牢記住了對方的名字,如果你因為整天想著如何去報復對方而心事重重,內(nèi)心極端壓抑,那么倒不如放下仇恨,寬恕對方,或許,因此你可以多一個可以談心的好朋友。每一個人都需要朋友,多一份寬恕,便能令我們多一位朋友。
美國前總統(tǒng)林肯幼年曾在一家雜貨店打工。一次因為顧客的錢被前一位顧客拿走,顧客與林肯發(fā)生爭執(zhí)。雜貨店的老板為此開除了林肯,老板說:“我必須開除你,因為你令顧客對我們店的服務不滿意,那么我們將失去許多生意,我們應該學會寬恕顧客的錯誤,顧客就是我們的上帝。”在許多年后,林肯當上了總統(tǒng)。做了總統(tǒng)后的林肯說,“我應該感謝雜貨店的老板,是他讓我明白了寬恕是多么的重要!
學會寬恕別人,就是學會善待自己。仇恨只能永遠讓我們的心靈生活在黑暗之中;而寬恕,卻能讓我們的心靈獲得自由,獲得解放。寬恕別人,可以讓生活更輕松愉快。寬恕別人,可以讓我們有更多的朋友。
寬恕別人,就是解放自己,還心靈一份純凈。
這是一篇議論寫法的話題作文。文章先由兩段由頭引出“心靈應選擇寬恕”這樣一個話題。第一段是比喻性的由頭,饒有詩趣,耐人尋味。第二段是以觸動讀者心靈的典型事例作由頭,令人觸目驚心,難以平靜。
接著,文章以三部分論證了“心靈應選擇寬恕”的理由。作者沒有脫離“心靈的選擇”去論述寬恕的必要性、重要性等等,而是緊緊圍繞著“選擇”,反反復復地說出“選擇寬恕”的好處,和“選擇仇恨”的惡果。通過一次次的對比論證,讓人接受“寬恕”的心靈選擇,而拋棄“仇恨”的心態(tài)。
全文道理雖說得不算十分深刻,但選擇平凡事例,感因悟生,亦情亦理,貼心順耳,如涓涓細流,蕩滌胸襟,凈化心靈。
針對性訓練
(一)片段作文:
1留心觀察,以自己生活中被感動的一件事為觸感點,寫一篇300字左右的感想性片段作文,自擬題目。
2仔細觀察某一景物,用心去感受它,記錄下心靈受震動時所思所想的全過程,并深入思考,提煉出某種啟示或感悟,整理成一篇400字左右的啟迪性作文,題目自擬。
(二)題目:如果生命只剩下一天
要求:大膽想象,合理聯(lián)想,自定角度,自選文體,寫一篇800字左右的感想性作文。
(三)題目:我好想
要求:依據(jù)自己的切身感受,提煉一個詞或短語,將題目補充完整,寫作一篇800字左右的感想性作文。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四)根據(jù)下列給定文字,聯(lián)系生活實際,發(fā)揮想象,補寫下列文段省略號部分的內(nèi)容,表達自己某種感受,完成一篇感想性作文,字數(shù)不限,題目自擬,文體自選。
秋風乍起,一對母女站在“鬼拍手”樹下,耳畔是風吹樹葉“嘩嘩”作響……
小女孩仰起頭,眼中滿是疑惑:“……”
媽媽回答道:“……”
小女孩……地對媽媽說:“不是的,媽媽……”
媽媽笑了!
聽著她們的對話,看著眼前的情景,我……
(五)觀察右邊圖像,聯(lián)系實物,以一個香蕉或想象幾個香蕉組合,旋轉(zhuǎn)變換側(cè)、臥、橫、仰等不同角度,展開想象;并結(jié)合生活感受,選取思想感情觸動最強烈的地方,寫篇感想性作文。要求自擬題目,體裁(除詩歌外)不限。
(六)聽鋼琴曲《命運》,捕捉心靈受震撼時刻的所感,展開想象,并圍繞想象內(nèi)容,自定作文角度,自擬題目,完成一篇700字左右的感想性作文。
(七)看下圖,以畫面內(nèi)容為核心,以三幅畫,也可截取其中一幅或兩幅,聯(lián)系生活實際,展開想象,自定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800字左右的啟迪性作文。
(八)下課鈴響了,教室里,同學們紛紛離開座位,小小的過道頓時熱鬧起來。突然,一個水杯從一張課桌上掉下來,搖搖晃晃,滾到了另一張桌子旁……
仔細閱讀上述材料,寫一篇800字左右的啟迪性作文。要求:聯(lián)系生活實際,充分展開想象,補寫省略的部分,抒發(fā)某方面感悟,寫出思考后的認識。題目自擬,詩歌體裁除外。
(九)題目:小河
要求:
、俾(lián)系實際,深入思考,合理想象。
②自定作文角度,寫一篇非詩歌體裁的感悟性作文。
、800字左右。
(十)面對紛繁的生活,我們常常有許多感悟:當我們看見一輪紅日冉冉升起時,我們也許會感悟到青年人的朝氣蓬勃與旺盛的生命力;當我們看見葉子從樹上落下時,我們也許會感悟到生命的短暫,應該珍惜時光發(fā)奮進取……
朋友,你對生活有什么感悟呢?請以《感悟》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
、僭凇案形颉钡暮竺娴目瞻滋幪畛湟粋詞或短語。
、诔姼柰馕捏w不限。
、800字左右。
運思指要
訓練題(一)
1題目要求以“事”為感想的觸感點,而實際上“事”中可以涉及人物、情節(jié)等諸多方面,它們中令你受感動的那一點就是你要確立的觸感點,對此必須著力刻畫;擬題時要注意扣住“觸感點”。行文時必須注意以寫“事”為重心,其余內(nèi)容都為其輔,否則就不符合題目要求。
2這是一道以“景”為觸悟點進行思考感悟的文題。景物是多種多樣的,思考的角度和結(jié)果自然異彩紛呈;觸悟點或為一靜“景”,或為一動“景”,或為其過程,不一而足,須視思想受觸動的具體過程和所要表述的“感悟”“啟示”的內(nèi)容而定,做到“景”與“情”、“感”與“悟”的諧調(diào)統(tǒng)一。題目的擬定則要扣住觸悟點。
訓練題(二)
選材的時空范圍可以充分放開,甚至可以從未來的角度想象。但必須扣住“生命只剩一天”對材料的限制,注意無論寫人、記事,時間跨度都應是“一天”。題目是個假設的條件,所寫內(nèi)容應是這個條件限制下的延續(xù)。而題目對寫作對象未作限制,所以,可以是針對自己,也可以是針對他人;?qū)懽约骸吧皇O乱惶臁钡乃、所想,也可以寫面對他人只剩一天有限生命時的所思、所想。
訓練題(三)
本題雖為半命題,但題眼卻很分明——“好想”,因此,應寫一種深切的渴望。這其實就是“感想”的基調(diào)。同學們?nèi)绻源藶樗季S之源,在確定自己“好想”的內(nèi)容后,再逆向探尋寄托了自己這種感想的生活(或以生活為基點的想象)中的人、事、物……則自可完成充滿真情實感的佳作。
在補充空缺擬就題目時,可以從兩方面進行思維:一是順向思維,如:我好想看大海、我好想出國、我好想登上火星、我好想做一條魚等;二是逆向或側(cè)向思維,如:我好想長睡不醒、我好想自由落體、我好想給他截肢、我好想成為一顆核導彈等。選材時,可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也不受給題前半部命題的限制,可以非常自由,甚至可以是科學幻想。
訓練題(四)
補寫要全面考慮,明確前后內(nèi)容的關(guān)系:結(jié)尾處“我”的聯(lián)想和感受,直接決定前文補寫內(nèi)容的基調(diào);前文內(nèi)容又隱含后文的觸感點。因此,確定“我”的感想是第一步。這就必須從生活實際出發(fā),選取對同學們觸動最深感受最強的方面。其次,在補寫前部分(風吹樹葉和母女對話)內(nèi)容時,要注意抓住一個“笑”字拓展。媽媽為什么“笑”?這應該從前面對話的內(nèi)容中體現(xiàn)出來。應該注意:媽媽笑的原因、“我”的感想、開頭的寫景三者間的統(tǒng)一性。媽媽笑的原因找到答案了,文章標題也就好定了,全文自然能渾然一體。
訓練題(五)
一個香蕉,由其形可想到諸如弓、傷痕、羅鍋、長發(fā)、月牙兒等事物;兩個香蕉組合,依其形可想到諸如括號、眉毛、嘴巴、笑眼、字母X、背靠背的兩個人等事物;多個香蕉組合,其形如波浪、山脊、山谷、拉緊的彈簧、連綿的山丘等。無論其中的哪一種形似的聯(lián)想,都可以自然引出我們對于人、事、物等的感想:一段美好感情、一個美好企盼、一種深深的遺憾、一份沉重的追想……此外,還可以以香蕉的味、色、頂部的蒂、香蕉的生長過程、被食的結(jié)果等作為觸感點切入聯(lián)想,展開想象。聯(lián)想想象,甚至可以穿越時空,放眼過去、未來。可見,此題大有發(fā)揮余地,可令同學們盡抒胸臆。
訓練題(六)
鋼琴曲《命運》歷來被視為是一曲頑強拼搏、堅貞不屈、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歌,是一曲奮斗之歌。伴隨著樂曲旋律,當同學們的眼前幻化出一個昂然站立的奮進者形象的時候,你是否還可以想象:這是一個臨終者對生命的回望和總結(jié)?這是一個特殊處境中的人被注入了一針強心劑?……樂曲的每一段音樂起伏都會觸動我們的感情神經(jīng),成為觸發(fā)我們想象和感想的觸感點:人、事、物、景,它們的過去、現(xiàn)在、將來,樂曲的作者和創(chuàng)作的情景等等。寫作時要注意聯(lián)想想象的內(nèi)容不能與鋼琴曲《命運》無關(guān),感想的抒發(fā)也要恰到好處。
訓練題(七)
題目不要求一定要以三幅畫的組合為切入點,則切入想象的角度可以是多方面的,引發(fā)啟示的觸悟點也很多,可以是一幅畫中的磚、墻、文字、畫外的人及相應的情節(jié),可以是兩幅、三幅畫面組合起來涉及的磚、墻、文字、畫面、畫外人及相對前者更復雜的情節(jié)等等。行文時可以畫外人的身份,也可以用第一人稱或借助擬人化手法,以物的口吻敘寫其中可能出現(xiàn)的情節(jié);或由其中一點引發(fā)出自己的一段感想過程。注意思路要充分拓展,只要與畫面內(nèi)容相關(guān),都是合乎題目要求的。
訓練題(八)
題目提供的材料止于“水杯”落地且“滾”于他人桌旁,接下來圍繞杯子將發(fā)生什么事,人是怎樣的反應和舉動,從杯子的經(jīng)歷可以折射出怎樣的人文心態(tài)……它們是材料中省略號部分要續(xù)寫出來的內(nèi)容。但具體“寫什么”、要反映自己什么樣的思考認識,則又必須結(jié)合文首“下課鈴”“教室”限定的青少年對象,他們面臨腳下的一個杯子會有怎樣的反映,那么這個反映就是你要表達的啟示或觸悟點。
在具體作文時,作文切入角度可以從人出發(fā)續(xù)寫,也可以從杯子入筆構(gòu)思;情節(jié)設置時,觸悟點既可以放在一人一面昭示啟示,也可從幾人幾面的對比觸動,引出自己的深入思考,啟迪他人。
訓練題(九)
本題選擇寫作文類時,必須明確:針對同一對象“感想性作文”與“啟迪性作文”的概念只是相對思維發(fā)展的兩個階段而言,前者停留于受觸動后思想感情的抒發(fā),后者則是在此基礎上深層次思考的結(jié)果。所以具體運思作文時,要把握好思維的尺度。
題目已限定為“小”河,則應區(qū)別其與聲勢浩大、洶涌澎湃的大河的特點不同?梢孕『拥睦w柔、細膩、溫婉、含蓄等為觸感點展開聯(lián)想,聯(lián)系具有此特點的人、事、物等,抒發(fā)真實情感:喜愛、遺憾、感嘆……為感想性作文;可以蘊含自己的思考過程,得出思考結(jié)果,以示眾人,為啟迪性作文。
扣住“小河”的形,以此切入聯(lián)想,聯(lián)想與之形似的人、物,敘寫有關(guān)內(nèi)容;騻(cè)重寫人,或側(cè)重敘事,或寄予感想,或啟迪他人。
以“河”的內(nèi)涵為觸點進行聯(lián)想,聯(lián)想其過去、現(xiàn)在、未來,進而拓展想象,想象宇宙、星球、時間、人類歷史、人的生命之河等;驍⑹鍪闱,抒發(fā)感想,完成感想性作文;或記敘議論,昭示啟示,完成啟迪性作文。
訓練題(十)
“感悟”后面所填詞語可是動詞或動詞短語,寫對某一種活動的感悟,如“感悟踢球”;也可以是名詞或名詞短語,寫對某一種事物的感悟,“如感悟飛瀑”,或?qū)δ骋欢螘r光的感悟,如“感悟高三”;甚至于可以是形容詞,寫對事物屬性的感悟,如“感悟美麗”,敘寫自己對美麗的感覺、感受與領(lǐng)悟,闡明什么是真正的美麗。可見這道題的寫作視角是相當寬泛的,只要同學們能從心靈深處提取動人的“生活切片”,對題材進行深刻挖掘,就能寫好這篇作文。
題目要求“除詩歌外文體不限”,但從“感悟”一詞來看,顯然不適合寫說明文,而議論文、抒情散文、記敘散文、小小說都是可以寫的。下面幾種構(gòu)思及點撥可參考:
寫議論文比如《感悟花芽》,可以抓住花芽雖小、嫩、弱,但是,它也能經(jīng)受住風雨的洗禮,并且成功開出鮮艷的花朵的特點。以花芽的形為觸悟點,聯(lián)系其生長習性,抒發(fā)有志不在年高、年少位卑也能為國爭光等的感悟和啟示。
寫抒情散文比如寫《感悟高三》,構(gòu)思時高三學習生活中的一幕幕情景會浮現(xiàn)在眼前。寫什么?高三生活最大的特點是什么?可以根據(jù)高三生活的一些特點,選取典型細節(jié),在夾敘夾議中抒發(fā)感情。值得注意的是,抒情散文寫作前醞釀感情極為重要。感情充沛,才能思如泉涌。
寫記敘散文或小小說必須設置情節(jié),安排人物。人物可以是“我”,也可以是“他(她)”,情節(jié)(或者說人物的命運)是文章的“感悟點”,人物的“感悟”一般在結(jié)尾“畫龍點睛”,但高明的寫法可以讓人物的感悟貫穿整個情節(jié),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展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