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寫作的“酵母”——《母親的白發(fā)》作文指導一得
文章不是無情物,好的文章大都以情動人,情感是文章的生命。作文應但是真情流露的,實感的抒發(fā)。作文教學必須觸動學生的情感,喚起情感體驗,才能點燃習作愿望。使其情動而辭發(fā)。作文前,若能使學生處于“情動”狀態(tài),竊以為已成功一半。
在此,我結合九九年指導初三學生完成看圖作文《母親的白發(fā)》,談談自己的嘗試。
《母親的白發(fā)》是九八年莆田市中考作文題。畫面上,一個女孩正為自己的母親梳頭。突然,她發(fā)現(xiàn)母親的頭上有幾根白頭發(fā),頓時愣住,現(xiàn)出驚訝的神情。畫面就定格于此,要求學生展開聯(lián)想寫篇文章。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點燃其內在的情感積累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以完成作文。我從以下幾個角度去觸動學生的情感之弦。
一、音樂欣賞,以歌激發(fā)
出示題目之前,我先播放一首《白發(fā)親娘》隨著那如訴如泣,蕩氣回腸的歌聲,特別是歌曲高潮的那一句:“娘啊娘,白發(fā)親娘黃昏時候,晚風已涼,回去吧……”學生無不為歌曲中那深沉真摯的情感所感動,歌頌母親,歌頌母親這一永恒的主題已悄然地走進了學生的心中。這一首飽含深情的歌曲為課堂定下了情感基調。
二、片言點撥,板書激發(fā)
在學生觀察圖畫,明確要求后,我稍加點撥:“白發(fā)是衰老、操心、操勞的象征。年紀并不大的母親,她的白發(fā)是怎樣產生的?畫面的小女孩為何發(fā)楞?她在想什么?”學生是有所動。
接著,我在黑板上寫下這么一句話:“催人老者不只是歲月,還有……”
偌大的黑板上,只有十一個大字與那欲言又止的點點滴滴。那六點省略號,似乎一聲聲鐘鳴,敲響了深情的樂曲的序曲。在同學們耳邊回響,它又似樂曲前那一句一句悠長的“引子”,勾起了同學們的深思。同學們的思緒似乎皆為“還有……”牽住了。
三、引言渲染,談發(fā)激發(fā)
“早生白發(fā),這當中何止是歲月之故,它包含多少感人的故事。操心操勞,母親承受著多少生活的壓力。她一顆慈愛的心,牽掛著兒女的一切。俗話說:而行千里母擔憂。詩言:大雁飛得再高,飛不出天空的懷抱;兒女走得再遠,也走不出母親的思念。母親的心舟怎載得動許多愁?真是:睡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老牛有舐犢之愛,牛犢猶懷跪乳之思,獸猶如此,人怎能無感恩之情呢?同學們,你們可曾留意母親為你們付出的心血?”一番引言對靜止不動的畫面作了詳盡的詮釋,使學生們情感的大海起了波浪。他們對眼前這幅畫,這個題目不再是無動于衷了,而是有著較深刻的理解。
四、敞開心扉,以事激發(fā)
為了更好地感染學生,勾起他們相關的聯(lián)想,接下來,我想學生講訴了我母親給我留下的一些刻苦銘心的往事。
講母親節(jié)衣縮食,供我兄弟倆讀書,自己卻吃藤葉度日;將母親拖著病體挑草到縣城換回一瓶補腦汁,只因為我讀書時頭暈;講母親一生多病,卻從不肯就醫(yī),為的是節(jié)省點錢;講母親長年累月超強度的勞動,養(yǎng)我們長大,供我們上學,為我們蓋房子;講她過早的衰老,她操勞一生,沒有享過!
樸實的語言,誠摯的感情,感人的事跡使許多同學都掉淚。
“同學們,你們能否說出母親最讓你感動的一件事,或者說出你做出的對不起母親、使她心煩的一件事嗎?”我因勢利導“推波助瀾”,至此,學生的情感高漲如潮,沖開了記憶的閘門,也打開了話匣子。許多同學都講述了自己母親的感人事跡,有的同學也講到了自己做過的讓母親操心、傷心的錯事。
五、結合德育,以情激發(fā)
適逢九九老人年,“尊老”是學校德育的一個方面,政教處打算開展“把愛心獻給父母”的演講比賽,我借此契機,結合作文題目進行“煽情”,學生對這個題目有了更深層的認識,都躍躍欲試,有不吐不快之感。
六、移情入畫,催情命筆
“同學們,假如你是圖畫中的小女孩,現(xiàn)在你該知道母親的白發(fā)是怎樣產生了吧。對此,你有何感想?你會從那絲絲銀發(fā)中悟出什么道理來嗎?你一定知道今后該怎么做了吧?”接著我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畫中的人物,變“寫他人”為“寫自己”。使文章著我之感情,更富有真實的情感力量。學生大都能移情入畫,融情于事,寫出較好的習作來。
這次作文出現(xiàn)了許多佳作,其中的一位同學把作文內容修改了一下,把題目換成了《父愛恩重如山》代表班級參加了學校的 演講比賽,她講的內容深深地打動了聽眾。同學們度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這都是情感之花所結的果實。
若是在今年指導這篇習作,我一定會把中國臺灣作家余光中的《鄉(xiāng)愁》:“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母親在里頭……”的詩句,還有我的習作《母親,我永遠的思念》一同獻給我的學生。我會告訴他們:我為無法報答母親的養(yǎng)育之恩,而遺憾終生的憾事。我會講述我對“角聲三弄,無雪心寒!钡纳钋懈惺,是他們不只是“搖情動性”,而受到教育,增加他們完成作文的情感動力。
無情,何以動人?不能激發(fā)學生情感的寫作指導,不可能是成功的作文指導。
若把寫作比作蒸饅頭,“材料”是面粉,那么“情感”就是“酵母”。若無情感充盈其間,再多的寫法,再好的形式,也難以寫出打動人心的文章來。(也就難以蒸出誘人可口的像樣的饅頭來。)
情感是鳴鐘,會喚醒沉睡的思想。
情感是撣子,會擦拭材料表面的灰塵,使你看見到的,看是平淡無奇的東西“鮮活”起來。
情感是火光,會照亮眼前的一切,乃至心靈的深處,使你的思路“亮堂”起來。
情感是“酵母”能使你沉積的東西“發(fā)酵”起來,使之產生質變,釀出甘醇的“美酒”(文章)來。
讓我們在寫作之前或者指導學生習作之前,先打好寫作的“酵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