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作文指導(dǎo):《好讀書,讀好書》及范文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作文指導(dǎo):《好讀書,讀好書》
【作文目的】
1、提高對讀書的意義的認識,引導(dǎo)學(xué)生喜歡讀書,力求養(yǎng)成勤于讀書的習(xí)慣。
2、認識到讀書要有選擇,提高對書籍的辨別能力,養(yǎng)成讀書的良好趣味和讀好書的習(xí)慣。
3、尋找適合自己的讀書方式和讀書方法。
4、學(xué)會和同學(xué)們一起讀書,交流讀書心得,分享讀書喜悅,共同提高讀書水平。
5、寫作關(guān)于讀書的作文,口頭發(fā)表關(guān)于讀書的意見,能達到一定水平。
【訓(xùn)練要求】
1、從各個角度擴展思維,圍繞“書”評述自己的看法,敘寫有關(guān)“書”的故事,抒發(fā)對“書”的情感。
2、注重修辭的運用,借此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
3、觀點鮮明,見解獨特,有理有據(jù),論證嚴密。
【思路提示】
文題1:寫一篇讀書心得
提示:
1、寫讀書心得的目的,主要是解答我們在討論一本書時所碰到的某些非常普通的問題:誰寫這本書?寫些什么?它與同一位作者所寫的其它書相較如何?與其它同類書籍相較如何?以及其它類似的簡單問題。
讀書心得可以是寫的、說的、默的。據(jù)說有一位心理學(xué)教授,每讀一本書,一定寫一篇心得,寫好后立即投入火中。這倒不是他所寫的心得沒有價值,而是因為他知道凡是予以積極反應(yīng)的事物最易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當一個人為寫一篇讀書心得而給他所讀的書予以切實的思考時,那本書便會成為他的一部份──他的思想和記憶。
除了幫助自己更深入了解一本書之外,讀書心得也可以成為我們與人溝通的橋梁,有人說:“如果你將兩個政客帶進一個房間,你就會聽到一場舌戰(zhàn);如果你將兩個商人放在一間房中,你所見到的,不是并吞,就是恐慌;但是假如你將兩個以書為生的人置于一處,那么房中就會充滿友誼與歡笑!币虼,寫作讀書心得時,能用適于速讀而又有趣的筆調(diào),說明有關(guān)書籍的內(nèi)容,并能產(chǎn)生娛樂讀者的效果,讓讀者不論曾否讀過那一本書,仍能覺得心得本身就是一篇值得一讀的文章,是讀書心得最為重要的寫作原則。
完成一篇讀書心得的寫作,可包括下列八個步驟:
選書:我們應(yīng)就所熟悉的門類或興趣選擇所要評述的圖書。
閱讀:閱讀的速度可因書而異,但閱讀時,最好能把那些有關(guān)鍵性的章節(jié)或提綱要點,或足以顯示作者風(fēng)格而適于直接引用的典型詞句作成標記,以便整理引用。
筆記或心記:將書中某些要點或自己突發(fā)的感想,在印象尚未消失之前摘記下來。
以該書的主題,所取的角度或基點為目標,反復(fù)考量其內(nèi)容。為了達到更理想的效果,在閱讀與寫作心得之間,應(yīng)有一段間隔時間,以便作反復(fù)思考,不必急著馬上動筆。
將前列第三項作成大綱:并與第四項所定之主題相互融洽,擬具成一個大綱或骨架,可使書評寫得嚴密緊湊,條理分明而富有效果。
寫作書評:讀書心得的內(nèi)容,一般可分為客觀描述與主觀批評。客觀描述的重點在于所描述的書及其作者,如該書的主題、大綱、范圍以及依據(jù)該書對作者寫作技巧所下的評語。主觀批評的重點則在于寫讀書心得者本身,即他對該書的反應(yīng)與評價;對其主題的看法與認識。
整理及繕正原稿:寫作與整理,前者是一種創(chuàng)造活動,后者則是修整工作;一為生產(chǎn),一為檢驗。是兩樣判然不同的心智與情緒活動,不應(yīng)同時進行。在寫作時停頓下來去作整修的工作,將使我們的觀念、事實、與語言的自然流露受到干擾。因此,我們應(yīng)將觀念先寫下來,稍后再回頭來校正句讀、標點、文法、修辭及格調(diào)等其它項目。
完稿:在心得寫作完畢之后,筆者應(yīng)將有關(guān)該書的瑣碎事項,如正確的書名、作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等,一一摘錄于文稿之上。
文題2:讀書的作用
提示:
1、有針對性。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使讀書這種細工慢活不再受重視,同時傳媒的日益發(fā)達也使讀書受到了很大沖擊,甚至有人說讀書已經(jīng)成了一種奢侈的生活方式。很多人寧可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看電視、電影上也不去讀書。他們的理由也很充分,沒時間啊、累啊等等。文章一定要有一定的針對性,不能空談,要解決現(xiàn)實問題。
2、觀點明確。這是一篇議論性的文章。首先要做到觀點明確,即讀書的作用是什么必須清晰地闡述出來。
3、論證嚴密。論證是運用論據(jù)來證明論點的過程,是論點和論據(jù)之間的邏輯紐帶。論證過程體現(xiàn)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寫什么,后寫什么,運用這一論據(jù)企圖證明什么,以及論述的針對性是什么等等,都屬于要分析的論證過程。
分析論證過程還要注意文章論證的結(jié)構(gòu)。議論文的基本思路可以理解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其結(jié)構(gòu)表現(xiàn)形式常有總分、并列、層進等,通過剖析結(jié)構(gòu)特點,也可以理清作者的思路,正確把握文章論點。
4、恰當運用論證方法。在論證過程中,恰當運用論證方法是很重要的。初中階段我們學(xué)習(xí)過的論證方法主要有引證法、例證法、對比論證法和比喻論證法。引證法,就是引用道理論據(jù)進行論證,例證法是運用事實論據(jù)進行論證,這二者結(jié)合起來,我們稱為“擺事實講道理”。這種方法是初中學(xué)生寫議論文最基本的方法。運用這種方法應(yīng)注意的主要問題是:只擺出事實和引用理論是不夠的,必須加以分析,在引用事實或理論論據(jù)后,要充分講道理,道理講透徹了,文章才能有說服力。
對比論證的方法,是把兩種相反的或有差異的事物進行比較。通過這樣的對比,肯定正確的,否定錯誤的,使論點更加突出,更加鮮明。
比喻論證就是用打比方的方法來講道理。運用比喻的方法可以把道理講得更淺顯易懂,使人容易接受。議論文的論證方法還有類比法、引申法等。
【相關(guān)素材】
1、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填U
2、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獎⑾
3、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莎士比亞
4、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xué)使人有修養(yǎng),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薄喔
5、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
6、善讀書者,無之而非書,山水亦書也,棋酒亦書也,花月亦書也;善游山水者,無之而非山水,書史亦山水也,詩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
【例文1】
讀書真好
走進書屋,彌漫著清新淡雅的書香;踏入書海,散射著智慧聰穎的光輝,步入書的世界,萌生我對知識的渴求,對人生的憧憬。!讀書真好!
漫游書間,或悲或喜,或憂愁又似暢然。春之聲,麻雀在枝頭歌唱,青蛙在池塘邊呱呱地叫著。再看,那枝頭任春風(fēng)吹亂她長長的秀發(fā);夏之舞,枝葉繁茂,百花齊放,蜂擁蝶舞,一簇簇一團團的亂花迷了你的眼!秋之悅,天高云淡,大雁南飛,稻田里呈現(xiàn)出豐收的喜悅“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冬之夢,銀裝素裹,火樹銀花,大地鋪上白沙。書中蘊藏著四季,每一支曲都是華麗的樂章。
“我愛書,我常常站在書架前,這時我覺得我面前展開了一個廣闊的世界,一個浩瀚的海洋,一個蒼茫的宇宙!倍嗝葱蜗蟮谋扔。從懵懂開始,我們便進入了書的殿堂。從書中我們縱觀古今,從書中品嘗人世百味。我們了解古代名賢的廣闊胸襟,浩然正氣,鴻鵠之志;了解當代作家的恬靜閑適,寧靜淡雅。書是一味藥,修身養(yǎng)性,陶冶性情。我愛讀書,讀社會,讀生活,讀人生,擁有書,擁有智慧,擁有飛翔的夢。
“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yī)愚!弊哌M書屋,我們不再煩惱,我們不再是幼稚的孩童,不再遇難而逃,遇難而止。當我們徘徊于前行之路時,書使我懂得“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當我們?nèi)〉脙?yōu)異成績時,書使我知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當我們失意時,書又使我明白“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蔽也辉俟录,隨時有朋友的叮嚀與召喚;我不再懼怕黑夜,前方已經(jīng)有人為我點亮了一盞明亮的心燈。在茫茫人海路,有苦難,有荊棘,有坎坷,我們會痛苦,會無助,會絕望,但我們始終不要忘記,我們并不孤單,我們有最好的朋友,前行之路有書與我相伴。
莎士比亞曾經(jīng)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睆臅形覀冾I(lǐng)略到自然的嬌姿,從書中我們品讀到人文風(fēng)俗,從書中我們堅忍強勁。書,給生活帶來色彩。當你仔細咀嚼時,那是一絲絲的甘甜。。∽x書真好!
【簡評】
本文小作者慧眼獨具,從書中讀出了生活,讀懂了人生。一種心靈的感悟如小溪般在字里行間涓涓流淌,將“讀書樂、樂讀書”這種心態(tài)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文中由欣賞自然、品味生活、感悟人生三部分組成,逐層深入,將讀書的樂趣升華為增長智慧的階梯。首段和尾段的“。∽x書真好!”運用反復(fù)的修辭手法,更加增強了抒情色彩。優(yōu)美流暢的語言更是體現(xiàn)了讀書的收獲,是一篇優(yōu)美的小品文。
【例文2】
與書為友
讀書的興趣因人而異。我讀書比較隨意,由著自己的興趣口味,惟求賞心悅目而已。書雖然讀得雜亂無章,但卻深感輕松快樂。
古人說,人若三日不讀書,則面目可憎,語言無味。我想就算是為了培養(yǎng)可親的面目和有味的談吐而讀書,何嘗不也是一種讀書的勝境?
一窗明月半床書,是我對自己蝸居閣樓的真實寫照。床邊放著的,都是我平時最愛讀并且可以不厭其煩地反復(fù)讀的書籍。每當我斜倚在床頭結(jié)束一天的學(xué)習(xí)生活時,讀書便成了我一天的最后享受了。隨意地一卷在握,與古人對話,聽賢者談天,至妙處不妨擊節(jié)叫好,讀到破綻時也難免自作聰明地冷笑幾聲。興致所致通宵達旦,大有“夜長但恨奇書短”之憾。若覺乏味便一擲而去,“相逢何必要相知”,擁衾而臥不看也罷。我曾經(jīng)有一方閑章“與書共眠”,那份樂趣、那份感覺,想必局外人是很難領(lǐng)會的。
隨意讀書的本身就包含一種瀟灑的心態(tài)。這種讀書在于輕松自然,不緊張,不做作,不帶有任何讀書以外的功利色彩。如果出于無奈,勉強自己必須讀些什么,不讀什么,即使整天與書為伍,手不釋卷,也未必進入佳境,是所謂心為形役,讀書則變成了一樁苦差事,更談不上瀟灑的感覺了。
純粹地為讀書而讀書,往往會使人進入一種狀態(tài),一種物我兩忘的境界。雖然書會使你忘卻世間的一些誘惑,或錯過了幾次“花期”,但想想“書中自有顏如玉”,心情倒也平靜了。有書為友,夫復(fù)何求?
【簡評】
本文寫了自己與書為友的輕松快樂,隨意中透露著作者的真知灼見。
文章寫作方面最大的特色是夾敘夾議。敘述生動風(fēng)趣,議論獨到精辟,二者水乳交融,增強了文章的表現(xiàn)力。在行文過程中隨手牽入詩句,自然妥帖,使文章讀來韻味幽幽,也體現(xiàn)了作者的語言積累運用能力。
【同步指導(dǎo)】
題目1: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
讀書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庇纱丝梢娮x書對于人類的重要性。讀書對于個人同樣重要,因為書的質(zhì)量的好壞會直接影響人的精神面貌和實際行動。
指導(dǎo):
1、我要讀書——通過自身經(jīng)歷來反映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我從小喜歡讀書。漫畫、連環(huán)畫、故事書、雜志、小說,只要讓我看到就非一口氣讀完不可。這些課外書開闊了我的視野,豐富了我的知識,讓我受益無窮?勺詮奈疑铣踔幸院螅瑢W(xué)習(xí)負擔(dān)越來越重,每天都是做不完的作業(yè)、練習(xí),偶爾抽出時間看看課外書,媽媽還會來干涉。唉,我喜歡的書呀……
2、請教劉墉——可以采用對話形式,就讀某種具體的書時遇到的問題和作者對話,由此發(fā)表自己的讀書心得與體會。
如與劉墉的對話。問:關(guān)于您說的心中應(yīng)該有山的問題,我覺得人人心中都是有山的。答:我只是將青少年心目中有但未意識的東西用形象的比喻揭示了出來而已。問:但這座山并不是人人都能登上的。答:有的人心中的山模模糊糊,自己也弄不懂它到底是什么,所以就難以實現(xiàn);但有的人目標清晰,因而較容易達到。
3、說“讀書”——從“讀書”這一名詞含義的發(fā)展演化入手,來寫社會的發(fā)展變化。
最早的讀書,應(yīng)該是讀“竹簡”,孔子的“韋編三絕”就是明證。后來便是讀絲帛、讀紙。21世紀,讀“電腦”成為時尚。這是從文字的載體上說的。從內(nèi)容和方式上,古代的讀書,讀的是經(jīng)史子集,以經(jīng)為主,并且確實是“讀”書,現(xiàn)代的讀書,讀的主要是文學(xué)書,同時包括報刊雜志等,此時的“讀書”是“看書”。另外,讀書還與學(xué)習(xí)同義,這就將數(shù)理化等也包括了進來。由此可見,“讀書”與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的變化息息相關(guān)。
題目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
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jié)晶,“書中自有精神食糧,書中自有生命質(zhì)量,書中自有美感滋養(yǎng)”(當代作家崔道怡語)!都t樓夢》《吶喊》《青春之歌》《紅巖》《母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牛虻》等名著,曾影響過多少人,教育過多少人,鼓舞過多少人!愛讀書的同學(xué),你有過給你智慧、信念和力量,使你魂牽夢縈的讀書體驗嗎?
請以“我的讀書體驗”為話題寫一篇作文。文體自選,題目自擬,不少于800字。
指導(dǎo):
“我的讀書體驗”,這是一個有價值的話題,而且并不難寫。寫作時可以考慮多種文體:
一、記敘文?蓴⑹鼋(jīng)歷或故事,如“書伴我成長”“與書一起走過的日子”,在敘述過程中,可適當穿插議論。
二、散文。散文選材自由,易于抒發(fā)主觀感受,切近“我的讀書體驗”這一話題。
三、議論文?梢詫εc書有關(guān)的問題提出看法和主張。需要注意的是,作文中要突出“我”,寫出自己的體會。
四、說明文。比如“我的讀書方法”“我是怎樣藏書的”,等等。
3)生活著是美麗的
——讀《死亡日記》的隨想
上海市師范大學(xué)第二附屬中學(xué)鐘楠
書名我是很久前就知道的,作者我也是久聞其名。只是此書我在內(nèi)心卻一直怯于去讀它,因為我很難想像一個處在死亡邊緣的人會寫些什么!敖裉39度,神清,人無力,僅食稀飯,昏睡,多人前來探望!奔膊〉念伾慈玖巳沼浀拿利,死亡的氣息浸透了日記的清純……
直至昨晚臨近午夜,我才下決心打開了這本封存一月之久的“日記”。看不多時,我卻發(fā)現(xiàn),除了偶爾談及他的病痛,更多的卻是像在嘮家常似的談自己對生活的感悟,而且文采飛揚,內(nèi)涵深刻,甚至通篇不乏魯迅似的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越往后讀越感覺輕松,越讀越想讀,竟找回了久違的深夜讀書愛不釋手的奇妙感覺。可是,在這背后,我卻仍能感覺到一個在為生命吶喊的靈魂。
陸幼青無疑是堅強的。他的書名雖然悲涼,可在他的文章中,你卻能感受到他頑強的生命力。他一邊掐指算著那個“太陽不再升起的某個早晨”,一邊卻始終關(guān)心著這個世界。他用幾近戲謔的筆法和獨特的視角,談到了港臺文化、中國足球,甚至金庸和王朔的“大戰(zhàn)”;他不斷地思考,不斷地就社會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花很多時間考慮如何提高生存的質(zhì)量,降低死亡的傷害;他認為凡事都需有度,讓電視在人們的生活中占的比例過了頭兒是很糟糕的事,因而他向女兒提出了“notv”的忠告;他從一個“靜靜等待死亡的解脫”的人的角度,娓娓道來自己的心路歷程及人生感悟。他說:“意志在跟死神搏斗當中是有用的,笑容也一樣。意志是可以去購買的,它的貨幣,是痛苦。而笑容,是自產(chǎn)自銷的!边@是何等的灑脫!
陸幼青也是“脆弱”的。盡管他能坦然直面死亡,但是在字里行間,我還是感受到了他深入骨髓的對生的渴望,感受到了他對生活的無限眷戀。他希望友人不要太關(guān)心他,最好多“麻煩”他,這樣能使他感覺到活著的意義;他希望女兒也不必太聽話,這樣他還能盡一個父親應(yīng)盡的義務(wù)。陸幼青心靈最深處的那一絲細若游絲的脆弱的弦音,足以震顫每個人的心靈!
我一向自詡超脫,“少年不識愁滋味”,可陸幼青“脆弱”的堅強讓我振奮,令我敬佩,而他堅強的“脆弱”則使我深深地感到震撼!
一縷陽光從窗縫中鉆了進來,不知不覺,已是清晨了。我突然感到陸幼青寫這本書的目的,不僅僅是要詮釋死亡的意義,更是要奏響生命的贊歌——生命如此美麗,死亡并不可怕。有目標,有追求,就有了希望。生活的困苦和病痛擊不垮人,只要有希望有夢想。因為,希望和夢想會創(chuàng)造奇跡。
生活,是一種感性的東西,快樂和憂傷原來只在你的閃念之間。讓我們好好生活、好好體會生命的樂趣吧,因為這是上天給我們的最豐厚的禮物。只要我們能豁達地面對生命,那么生命將會不斷延續(xù)下去,生命之樹將會常綠。
寫到這里,我想起了陸幼青在書中所寫的一句話:“慢慢走,欣賞啊……”是啊,讓我們慢慢欣賞我們絢麗而充滿誘惑力的人生吧!
通過人物塑造反映社會本質(zhì)
4)評名著名片《安娜?卡列尼娜》
通過人物塑造反映社會本質(zhì),在《安娜?卡列尼娜》一片中可算是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了。
《安娜?卡列尼娜》一片中所反映的俄國正處在一場大變動中,古老的封建俄國受到西歐資本主義浪潮的猛烈沖擊,社會制度、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風(fēng)俗習(xí)慣、思想意識……無一不受到震撼。我認為片中的安娜和列文最能反映當時俄國的社會本質(zhì)。
片中的安娜是“一個多么奇妙、可愛和可憐的女人”。編導(dǎo)通過伏倫斯基、吉娣、陶麗、列文等人的眼睛將其塑造成一個無與倫比的美麗形象,使觀者從表面上看到了她的可愛。不僅如此,片中的安娜在人性上也是極美的。安娜遇到鐵路工人慘死,極為憐憫,竭力想減輕其家屬的苦難;兄嫂不和,她對嫂嫂陶麗的勸說,使其受到莫大的安慰;對兒子謝遼查的母愛,更是感人肺腑。可她的丈夫卡列寧則是個做官的機器,虛偽冷酷,正是當時俄國上流社會虛偽、猥瑣、殘酷和自私的化身,與安娜的真誠、善良截然相反。安娜這樣一個長期生活
在卡列寧的控制壓抑中的感情豐富又有個性的女人,在當時俄國舊的封建倫理道德正受到西方資產(chǎn)階級個性解放、戀愛自由的挑戰(zhàn)的時期,是很容易愛上伏倫斯基的。在這之前,她的內(nèi)心也是矛盾重重的,畏懼社會輿論的譴責(zé)。最后,她選擇了沖破舊的宗教道德觀念與伏倫斯基走到了一起,這正好與當時俄國的社會道德觀念相違背,自然只有被重新燃起的不合當時社會狀態(tài)的自我生命之火焚成灰燼。當然,她的悲劇,伏倫斯基也有不可推卸的責(zé)任。他固然可以為了安娜放棄功名,改變生活方式,但他畢竟是貴族子弟,不能把自己的生活長期局限于同安娜在一起的兩人世界,他需要社會活動,需要朋友,這就引起兩人之間的不和,使得安娜身上的輿論壓力越來越重,世俗目光與長期離開兒子的母性的痛苦以及伏倫斯基感情的淡化使她內(nèi)心一片空虛,終于臥軌自殺。這一切正反映了俄國社會對極美人性的蹂躪!耙磺卸际翘摷,一切都是謊言,一切都是欺騙,一切都是罪惡!”安娜的臨終之言正是對當時俄國社會深切的痛斥。
影片中除安娜之外,列文也是深受當時社會迫害的人。
列文與安娜無論是從生活環(huán)境、方式,還是從人性、愛好上都是有差異的。但他們在精神上卻有著共同之處:善良、真誠、個性頑強,都代表了俄國上流社會中的少數(shù)優(yōu)秀分子,對不公平的社會憤憤不平,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敢于用各自的方式進行對抗。
列文是個大地主,但不同于一般的地主,他有改革的愿望。當時的農(nóng)村經(jīng)濟也受到俄國社會大變動的影響,列文為此憂心忡忡。他主張實行對分制(收成一半歸農(nóng)民,一半歸地主)來提高農(nóng)民的積極性,但是,農(nóng)民世代受地主剝削,積累了慘痛的教訓(xùn),是不會聽從列文的主張的,他的改革方法是行不通的。這使勁頭十足地搞農(nóng)業(yè)改革,并親自做農(nóng)活的列文最終一事無成,其精神受到極大打擊,甚至想自殺,以致藏了繩子以免上吊,不帶手槍以免向自己開槍,這真是悲劇!這種悲劇也正反映了俄國社會的黑暗——動蕩的社會中,土地所有制問題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決,農(nóng)民和地主的矛盾更不可能調(diào)和。列文希望別人幸福,希望俄國富強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其靈魂也受到當時黑暗社會無情的蹂躪。
《安娜?卡列尼娜》整部片子講的是幾個不同家庭的不同遭遇,都是通過塑造這些家庭中的人物來反映當時俄國社會的現(xiàn)實的,使觀者通過生動的人物形象更深刻地領(lǐng)悟到當時俄國的社會實質(zhì),不愧為名著名片!
5)做一個硬漢
——讀《老人與海》
第一次讀《老人與!,便覺得體內(nèi)有一股沖動,有一種被長期束縛之后獲得自由的快感。老漁夫桑提亞哥的硬漢子形象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他出海連續(xù)84天沒有捕到魚,后來斗智斗勇,終于捕到了一條大馬林魚,返航途中又一路與鯊魚搏斗,結(jié)果,大馬林魚還是被鯊魚吃掉了,最后只剩下一副魚骨架——“足有18英尺長”!独先伺c海》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情節(jié)小說,更像是一部寓言小說。作者借助老人桑提亞哥的故事,表現(xiàn)的是在生與死的搏斗中的硬漢精神。作者用富于象征的筆法將他的“硬漢子”送到大自然中,讓他在海上與大馬林魚和兇惡的鯊魚群進行驚心動魄的搏斗,以表現(xiàn)主人公“在重壓下的優(yōu)美風(fēng)度”。
“打不垮”是硬漢桑提亞哥的表現(xiàn),也是小說的主題之一。譬如說,他與大馬林魚相持一天半的時間,左手一直抽筋,像蜷曲的鷹爪,右手被繩子勒得出了血。他把手浸在海水里說:“不壞,痛苦對一個男子漢來說不算什么!痹谂c大馬林魚搏斗到最后關(guān)頭,他頭暈?zāi)垦,仍自言自語:“斗不過你嗎?你是永遠不會垮的嗎?”海明威把世界看成一個競技場,任何英雄的行為都是可以實現(xiàn)的。正如作品所說,人可以被消滅,但就是不能被打敗。真正的硬漢是敢于向命運、向自然、向失敗挑戰(zhàn)的人。他可能在拼搏中一次次地失敗,但他的精神是永遠不會垮的,這就是人的尊嚴所在。人也只有在這種英勇的拼搏中超越自我,才能證明自身的價值。
讀完小說,讓我們回到現(xiàn)實中來。常聽人說:現(xiàn)在的學(xué)生很累。不錯,升學(xué)壓力,社會壓力,甚至還有家庭壓力,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因此,有人逃避了,退縮了,他們不是硬漢;有人在失敗后痛哭流涕,甚至自尋短見,他們也不是硬漢;有些人僥幸成功了,便沾沾自喜,目空一切,他們更不是硬漢。真正的硬漢子是跌倒了爬起來,爬起來后更想跳起來的人。
在小說的結(jié)尾,作者故意安排了一個情節(jié):老漁夫的孤獨與失敗被一個孩子所理解,老人留給孩子的是“打不敗”的精神。這個結(jié)尾似乎有點兒凄涼,但小說帶給我的那股沖動是抹不去的。做一個硬漢,我對自己說。
6)永遠的《黃鶴樓》
我向來不喜歡詩歌,卻對崔顥的《黃鶴樓》情有獨鐘;向來不喜歡黯然銷魂的惆悵,卻對《黃鶴樓》之愁緒鐘愛無比。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初一展卷,滿目的惆悵躍然于紙,讀者的思緒隨之狂舞,久久不愿釋卷,無愧為七律的“開卷之作”。據(jù)說當初李白路過黃鶴樓時,竟因看見了此詩而無顏再提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由此我們就可窺一斑了。
全唐詩中,崔顥詩只存兩首。因為少,所以我們就無法確定其風(fēng)格特點,然從詩自身的角度來看,它是兼具浪漫主義的清新飄逸與現(xiàn)實主義的哀苦愁痛的。詩人以遠古的神話開篇,讓讀者優(yōu)游于神話的仙境中,然而卻接下一句“此地空余黃鶴樓”,利用時空的劇烈反差,激起讀者的懷舊之情,沉浸在惆悵的氛圍里。寫至此可以說惆悵之情的口袋已經(jīng)打開,這大概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蓄勢。感情之流進一步宣泄:“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豹ピ娙怂畹哪甏谴筇瞥踅〞r,經(jīng)歷了五代十國的紛爭,戰(zhàn)火與硝煙尚未熄滅,人民的生活還未安定,一介布衣的崔顥對此自然在其詩中會有所流露。雖然沒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般尖銳,但是讀完最后一句“煙波江上使人愁”時,讀者一定會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是什么使得作者的“愁”如此之悠長?是對時光匆匆如流水的感懷,是對當時民生疾苦的同情,還是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使然?我們心中的疑問無窮,于是詩就達到了一種“言欲盡,而意無窮”的境界,把詩推向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綜觀全詩,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全詩的主調(diào)是感嘆流年似水,青春不再。讀完此詩,我深深地體味到了時間之匆匆,光陰之可貴。比起杜秋娘的那首壓卷之作(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ㄩ_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還略勝一籌,無怪乎人們用“氣勢磅礴,意境悠遠”來形容此詩了。